一、太极拳中拦雀尾和棚捋挤按有何区别?
在杨氏太极拳中, 拦雀尾其实是棚捋挤按的一个特征明显的分离动作, 但棚捋挤按不能说就是揽雀尾,在“挤”中也暗含“棚”的劲,在“ 按”中也不可能没有“挤”,等到拳架练的纯熟, 再开始练推手的时候就会有体会。所谓“棚也不是棚,捋也不是捋” ,是太极拳的高境界,但一开始有拦雀尾将棚捋挤按分开来, 也是为初学者立一个方便法门,否则就摸不到头脑,
二、太极拳揽雀尾的正确方法?
左揽雀尾具体动作如下:
①右脚尖稍外撇,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右臂上抬屈于胸前,手心向下;左手翻转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向上,与右手相对如抱球状,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于右脚内侧。
②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脚跟轻轻落地。
③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前搠出,左手高与肩平,手心向内,指尖向右,右手向下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目视左前臂。
④上体微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左臂内旋屈于左胸前,左手翻转向下,与胸同高,指尖向右,右臂外旋,右掌向左划弧至左腹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左,两掌相对如 抱球状;目视左掌。
⑤上体微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轻轻迈出一步,脚跟着地。
⑥上体继续右转,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向前搠出,臂微屈,掌心向内,高与肩平,左掌向左、向下落下左胯旁,掌心向下;目视右前臂。
⑦上体微右转,右掌前伸,掌心翻转向下;左掌同时翻转向上,伸至右腕下方;目视右掌
⑧重心后移,上体微左转;双掌向下后捋至腹前;目随右掌。
⑨右臂外旋屈肘横于胸前,右掌心向内,指尖向左,左臂内旋,左掌心转向外,掌指附于右腕内侧。
⑩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掌同时向前挤出,两臂撑圆;目视前方。
三、42式太极拳右揽雀尾定式?
右揽雀尾:
(1)身体继续向左转,右手自然下落逐渐翻掌经腹前划弧至左肋前,手心向上,右臂屈肘,手心转向下,收至左胸前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右脚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2)上体微向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上体继续向右转,左腿自然蹬直,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向右前方棚出(即右臂平屈成弓形,用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前方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左手向左下落于左胸前。
(3)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即前身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直至左臂下向;然后两手下捋,即上体向右转,两手经腹前向左后上方划弧,直至左手心向上,高于肩齐,右臂平屈于胸前,手心向后;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左腿;眼看左手。
(4)上体微向右转,左臂屈肘折回,右手俯于右手腕里侧,上体继续向右转,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挤出,右手心向左,左手心向前,右前臂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变成弓步;眼看右手腕部。
(5)右手翻掌,手心向下,左手经右腕上方向前、向左伸直,高与右手齐,手心向下,两手左右分开,宽与肩同;然后左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座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右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肘回收到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眼向前平看。
(6)上式不停,身体重心慢慢前移,同时两手向前、向上按出,掌心向前;右腿前弓成右弓步;眼平看前方。
四、42式杨氏太极拳左揽雀尾?
左揽雀尾具体动作如下:
①右脚尖稍外撇,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右臂上抬屈于胸前,手心向下;左手翻转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向上,与右手相对如抱球状,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于右脚内侧。
②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脚跟轻轻落地。
③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前搠出,左手高与肩平,手心向内,指尖向右,右手向下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目视左前臂。
④上体微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左臂内旋屈于左胸前,左手翻转向下,与胸同高,指尖向右,右臂外旋,右掌向左划弧至左腹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左,两掌相对如 抱球状;目视左掌。
⑤上体微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轻轻迈出一步,脚跟着地。
⑥上体继续右转,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向前搠出,臂微屈,掌心向内,高与肩平,左掌向左、向下落下左胯旁,掌心向下;目视右前臂。
⑦上体微右转,右掌前伸,掌心翻转向下;左掌同时翻转向上,伸至右腕下方;目视右掌
⑧重心后移,上体微左转;双掌向下后捋至腹前;目随右掌。
⑨右臂外旋屈肘横于胸前,右掌心向内,指尖向左,左臂内旋,左掌心转向外,掌指附于右腕内侧。
⑩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掌同时向前挤出,两臂撑圆;目视前方。
五、40跟42太极拳揽雀尾区别?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这两个揽雀尾确实不同。
40式太极拳是杨氏太极拳,42式太极拳是国家规定套路,其中包含了陈、杨、吴、孙四家门派的风格。
40式太极拳的揽雀尾:右弓步的同时,右小臂平端成弧形向前棚的时候,左手掌护右腕内侧。捋的时候,两手翻掌成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同时往左后捋。
42式太极拳的揽雀尾:右弓步的同时,右小臂平端成弧形向前棚的时候,左手向左胯旁压掌。捋的时候,左手往上送到右肘的高度,手心向上,右手随之翻掌手心向下,两手同时向左后方捋。
六、陈氏太极拳为什么没有揽雀尾?
这个问题就我学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时,陈式太极拳十八代洪均生先生在其著作中是这样说的:
(一)拦擦衣式名考释:
此式是说明作用的。陈鑫书原名揽擦衣。我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截拦来劲的着法。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因改为今名。
《陈式太极拳》书中,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式原名为懒扎衣,于理不合。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式毫无共同之处,故不采用。其它太极拳书,除孙式采用此名,《世传陈式太极拳》也采用懒扎衣外,杨、吴等式均名揽雀尾。系口传音讹,今已纠正。
以上是采用自洪均生著作《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里面的太极拳理论部分。
以上仅我所知,提供给大家做个研究参考
七、杨氏太极拳斜式揽雀尾怎么练?
练好杨氏太极拳的"揽雀尾要领:
1、《十三势行功心解》曰:“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本书在叙述手、眼、身、法、步之动作时虽有先后,但身体各部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做到协调一致。
2、分虚实,乃太极拳术第一要义。例如该式左腿前迈时,则全身皆坐于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即以坐实之腿渐渐下蹲,来控制所迈之步。迈步时,应先提起大腿,膝尖领起,小腿肌肉放松,脚跟似有探索性着地,方能避免上步时的笨重,做到“迈步似猫行”。
3、两腿的虚实转换,身体的左右转动,均要以腰为轴。首先要做到松腰,松腰方能“气沉丹田”,下盘稳固,两腿有力而转动灵活。同时又要求有挺拔感,在松沉中有上拔之意,才能避免塌腰或猫腰之病,立身中正。《十三势歌》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又曰:“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习拳者不可不毕生求之。
4、此势动作时,先以右手为主,劲点在掌缘,内含采意。左手棚出时以左手为主,劲点在肘尖,小手臂一侧,横劲,内含棚意。定势时,两手指方向不能散,顺着指尖方向顺延,似有弧形拢合之意,亦即劲力不能散。腰侧之劲与两手臂顺延之劲拢合,亦即劲力要整。
八、103式杨氏太极拳上步揽雀尾?
上步揽雀尾之前是指裆捶:左弓步,左手在左胯旁,右手握拳打向前。上步揽雀尾:
左脚掌外旋45度落定,右脚抬起,路过左脚内侧时,双手左上右下抱球。右脚迈向右前方,同时,右手向前方棚,与肩同高。左手向左下方滑,落于左胯旁。右弓步形成。左手翻掌手心向上,小臂向前伸。右手翻掌手心向下,左手在右肘下方。双手同时向左下方捋到左胸下方时,左手按在右腕内侧向前挤。双手松开,手心向下,平拉回来到胸口。再向下画弧后向前按。
九、杨氏太极拳野马分鬃与揽雀尾讲解?
野马分鬃要点
1.野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开一些,但不到45度斜角;脚尖要与膝盖方向一致。2.两掌成抱球状时,注意不可抬肘。3.右或左手例出时要随腰转动,并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向外(扌列)出。同时例 出与转体、变弓步要协调一致。下采的一手不要离胯部太近。两臂要呈弧形。
揽雀尾要点
1.前挤时上身不可前俯或后仰;肩部不可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 须稍低于腕。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
十、85式杨氏太极拳揽雀尾出脚方向?
正西。具体动作分解如下:
1、 两掌随腰微左转稍望前伸,腰右转,两腿屈蹲下沉,右脚以脚跟为轴,脚脚尖外展约70度,身体重心不变,两胯根微微内收下沉,以腰带身,以身带手,右掌随转腰微微外旋,弧形抄 棚于胸前,离胸部大约三个多平拳,掌心斜朝下,左手作掌于腹前随腰右转。
2 、腰继续右转,右跨随下沉而外旋里收,身体重心移到右腿,左脚提起,弧形收回到右脚踝内侧时,右臂边外旋沉肘向右抹带,左掌边外旋经腹前抄至右肘下,掌心斜向右后方,两臂成斜抱掌之势,身体中线向西南。
3、左胯根松开,左脚弧形向前方迈步时,右臂弧形向左,合于左肘内侧,离胸部约两个平拳,左臂棚圆。
4、左脚向正南迈出,脚跟着地,以腰胯为轴,右腿前蹬,左腿后撑,左脚掌内扣约45度,成左侧弓步,此时,左脚尖与右脚心在一条直线上。当左脚跟着地,随着弓步时,腰渐渐向右转,左臂由里向外,由下而上弧形向左前方棚出,小臂,手掌均含棚劲,手与肩平,右掌下採,坐掌于右胯侧前方,到位时,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坐腕,指尖朝前,掌根下沉,身体中线朝西,眼向前平视,眼神顾及两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