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陈氏太极拳拜四方教学?

54 2024-12-31 10:58 admin

一、陈氏太极拳拜四方教学?

手型

1、拳型:四指并拢,向内卷屈于手心处,拇指屈压于中指和食指的第二关节上。拳面要平,成四方拳,注意即不可用力握拳,也不可使拳中留有空洞。打拳时,手腕也要平,拳有拳心、拳背、拳眼和拳面。分为平拳和立拳。

1)平拳:拳型不变,拳 心向下。2)立拳:拳型不变,拳眼向上。动作要点:练习时可随时做握拳练习,以达到自然、灵活、准确的目的要求。

2、掌型(瓦垅掌)手指自然伸直,拇指与小指根微内合,食指外张,虎口处夹紧,拇指端外仰。掌型有立掌、仰掌、俯掌和横掌之分。

1)立掌:坐腕,指尖向上,手指自然伸展,小指根部和拇指根部微内合,虎口处夹紧,拇指稍外仰。2)仰掌:指型不变,掌心向上或掌心斜向上。3)俯掌:指型不变,掌心向下。4)横掌:指型不变,小指侧向外。练习时可利用空余时间,一左一右两掌轮换伸掌来练习变化掌型,或两掌同时练习。也可以配合太极桩功练习各种掌型。

3、勾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指尖捏拢,其余指自然向内屈于掌心,虎口撑圆,腕微屈。

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站立。前腿屈膝,膝尖不得超过脚尖;后腿微屈,两脚尖斜向前方,重心偏于前腿。右势同左势,但方向相反。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跟随口令左、右势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弓步练习,如左、右斜行拗步练习。

2、马步:两脚平行开立,相距约三脚宽;两腿屈膝下蹲,大腿稍高于水平;沉胯敛臀;上体正直;重心偏右为右偏马步,重心偏左为左偏马步。

二、陈氏太极拳小架分解教学方法?

陈氏太极拳小架看上去轻盈柔软,实质上外柔内刚,具有灵活多变、收放自如的风格特点,要练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初学者首先要注意套路架式的准确和动作的连贯,练拳时要先把拳架放大,不要觉得小架就要小,不敢出腿伸胳膊,因而缩肩夹裆,气泄身僵。所以,拳要往大处练,朝小处收,然后再往大处开,再朝小处收,反反复复,久而久之,才能定型。

三、小说里陈氏太极拳陈氏指谁?

       你好,小说里陈氏太极拳的陈氏:指河南陈家沟的一套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集长拳、炮拳及红拳之术,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

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四、陈氏太极拳祖训?

保卫桑梓不受匪盗危害,陈卜成立武学社,兴起世代习拳舞械之风。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长,创编了一套既能实战又能强身健体的新拳种,因理根太极,取名太极拳。

陈王廷造拳之后,拳法被陈氏族人世代传承,先后涌现出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陈鑫等一批太极拳大家。他们推陈出新,创编出太极拳大架、太极拳小架等套路。但陈家有一祖训,太极拳不传外姓,直到河北永年人杨露禅的出现。

五、陈氏太极拳脉络?

陈氏太极拳的发展简史及其演变

自陈王庭在16世纪创造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创造了刀、枪、剑、锏等器械套路。

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

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

分门别类的太极拳自成体系后,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顿开,当地歌谣:"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尚武之风甚盛。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陈耕耘等。

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

他在教授族侄陈耕耘时(因其父陈长兴常年在外保镖,而求教于陈有本),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将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发力,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后人也称为大圈)。

大架拳法后由陈耕耘一支传下,传到十七世陈发科广授门徒,使大架拳法得以光大海内。

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1795-1868),入赘温县陈家2.5公里处赵堡镇,他在祖传太极拳(小架)套路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了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不断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后人称其所传太极拳为赵堡架。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具文采。他感到陈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

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

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

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他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很好。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续甫。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

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拳艺名扬北平武界,曾立擂台7天,大获全胜。后被中华民国南京市市长请往授拳,拳踪广远。

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惊人,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

照丕先生武德高尚,诲人不倦,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家沟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

六、陈氏太极拳教程?

第1式 起势 

 第2式 金刚捣碓

第3式 揽扎衣 

 第4式 六封四闭

第5式 单鞭 

 第6式 白鹤亮翅

第7式 斜行 

 第8式 搂膝拗步

第9式 掩手肱捶 

 第10式 摆莲跌叉

第11式 金鸡独立 

 第12式 翻花舞袖

第13式 海底翻花 

 第14式 二起脚

第15式 玉女穿梭 

 第16式 顺鸾肘

第17式 裹鞭炮 

 第18式 护心捶

第19式 穿心肘 

 第20式 揽扎衣

第21式 云手 

 第22式 当头炮

第23式 金刚捣碓 

 第24式 收势

七、陈氏太极拳起源?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据传,陈氏太极拳是由陈王廷(1600-1680)所创,他是一位武术家,同时也是一位中医。陈王廷结合了古代的武术技巧、中医理论以及道家哲学,创立了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柔和、缓慢、连贯,强调内外兼修,注重气的培养和运用。它不仅锻炼身体,还注重心性的修炼,强调“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原则。

陈氏太极拳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多个分支,其中最著名的是陈式太极拳老架和新架。老架注重实战,动作刚猛有力;新架则更加注重健身和表演,动作更加柔和流畅。

陈氏太极拳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世界各地传播,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口令教学?

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口令的教学如下

51.金鸡独立 

52.倒卷肱 

53.白鹅亮翅 

54.搂膝拗步 

55.闪通背 

56.掩手捶 

57.青龙出水 

58.六封四闭 

59.单鞭 

 60.云手

九、陈氏太极拳56式顺鸾肘分解教学?

1.擦脚合臂

重心后移,右脚跟踏实。以左脚跟为轴,左脚尖里扣,身体向右后转l80(胸向南),两脚踏实。随之两手慢慢下落,重心移于右腿。接着重心移至左腿并屈膝,右腿屈膝脚跟提起,脚尖着地。右臂渐伸,右手向右慢慢下落,动作不停;左腿屈蹲,右脚提起以脚跟内侧贴地面向右铲出。同时上体微右转,两臂向下、向内合臂交叉于左胸前,左臂屈肘,前臂横压右上臂上,左手立掌至肩前,手心向右下方;右臂向左下直伸,手至左膝上方,手心向左。目视右手。

2.马步顶肘

两腿屈蹲沉胯,重心向右腿移动。两臂均屈肘叠臂合住劲交叉于体前:两手变拳,拳心向下。接着上体迅速微右转(胸向南);两臂尽量屈肘,以肘尖为力点向两侧后下方发劲顶击,这时沉胯成马步。双目平视右方。

十、陈氏太极拳氏与代之分?

当前,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发展迅速,还风靡世界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然而,多数研习者对太极拳的称谓不一,甚是迷惑。某“式”、某“氏”,众说纷纭,究竟哪一个最贴切呢?让我们沿着太极拳发展历史这一脉络去寻找答案吧。

  太极拳原名“十三势”、“长拳”,源于河南温县。长期以来,仅以家族形式一脉相传,本无流派之别,是为“萌芽状态”。清末,杨禄禅、武禹襄将这一技艺带回永年时,当地人称为“绵拳”、“粘拳”、“黏拳”。虽然杨、武二人师承不同,但毫无门派之见,互相切磋交流,过往甚密,禄禅之子班侯曾师从武禹襄,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及其传人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结合实践,深研拳理,对原有拳势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经几代人不懈努力,终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尤其是武禹襄,首先打破家族垄断的陋习,不拘一格传太极。前三代主要代表人物: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三代三姓,后人称之为“武、李、郝本为一体”,而且,各代均在继承中有创新,有发展。

  杨、武两家的探索各有千秋,杨家传人致力于拳术的传授与推广,武、李、郝则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探讨与研究。因而,同源温县的拳术,经再创造后呈现两种不同的风格。那时,广府南关多是杨家传人,拳架较低,舒展大方,人们称之为“杨架”。城内则是武家拳的天下,拳架较高,结构紧凑,因多为郝为真传人,习惯上被称作“郝架”(武、李家资殷实,不以教拳为业,罕有传人)。“郝架”因其轻灵圆活、步法多变、虚实分明、开合有致,又叫“活步架”、“开合架”。当然,这些名称多出现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之中,史料上鲜有记载。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正孕育着太极拳流派之雏形。

  根据《从古城走向世界》一书中记载,太极拳得名的由来是这样的。

  杨禄禅携子进京传拳,有一次,著名书法家、帝师翁同和观杨禄禅与人比手时,赞叹日:“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随欣然手书一联赠禄禅:手捧太极震寰宇, 胸怀绝技压群英。 “太极拳”之名由此而诞生。 那么,太极拳有了流派特征,并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始于何时呢?它最早见于清末民初。马立伯先生在《体育旬刊》之《太极拳派别》一文中写道:“近代太极拳共分三派:一曰河南陈家;二日永年杨禄禅;三日永年郝派,即为真先生,而师事李亦畲先生者也。”太极拳鼎峙而三,有了流派之分,称为:陈沟、杨派、郝 (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