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焦寒吃什么中药好?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2-07-05 20:35   点击:109  编辑:崔江   手机版

中焦指的是中医肝胆脾胃等脏腑,而中焦虚寒,大部分指的是脾胃阳虚寒湿之类的病症,这是因为脾胃的阳气不足,腐熟水谷、运化水湿散寒的能力下降,导致寒湿浊气、水湿停留在脾胃胃肠部位,发生的一系列症状表现。其最常见的表现包括平常手脚冰凉、畏寒怕冷、胃脘部冷痛、不思饮食、恶心反胃呕吐、大便稀溏、容易腹泻、口淡乏味等症状;中医治疗这一类的病症主要采用温阳健脾,散寒祛湿等方法治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常用的中成药,以供大家选择参考。

最常用的有理中丸,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这是最经典的治疗中焦虚寒的一个配方,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上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更上一筹,便称之为附子理中丸;若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上附子和肉桂,是桂附理中丸,虽然温阳理气止痛的功效更好,但是药性也更加温热。其他的常用的还有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丸等,这类药材主要是在温中健脾胃的基础上,加上很多理气行气止痛的药物,更适合一些因为脾胃虚寒而导致气滞胀满疼痛的病症。

其他的还有补中益气丸、小建中颗粒等等,这些配方里面主要成分多使用有黄芪,功效偏补,可以用于一些脾胃阳气虚,尤其是脾胃气虚明显的病症,尤其适合身体疲倦乏力、内脏下垂、气短懒言、脉沉弱、面色白等证候。其他的比如藿香正气丸、香苏丸、保济丸等,也都有一定的温中散寒理气的功效,但药物成分里面多兼有一些解表的功效,所以比较适合一些平常脾胃虚寒,兼有外感风寒的证候。

以上这些中成药都比较适合于平常脾胃阳虚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点我头像,关注我头条号内,有更多中医养生文章内容,有疑问可留言评论。中焦寒吃什么中药好?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中焦,狭义的中焦 包括脾、 胃, 脾 胃的生理特 性是“脾宜升则健, 胃宜降则和”。 中焦可以看作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 胃升降平衡则 中焦枢机利,气道畅,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化正常。《黄帝内经》认为寒热、阴阳、虚实的失和均会影响脾胃之升降功能而致中焦之枢机不利,故可将中焦之壅滞状态归纳为一种“失和”的状态。

中焦寒的主要表现:

胃脘痛、呕吐、泄泻、腹痛等。主要表现出胃痛、胃胀、恶心欲吐、泛酸烧心。而胃痛的特点的是喜温、喜按、喜热饮,得热则病情减轻,得寒则疼痛加重。腹部喜温喜按。

中焦寒该如何调理?

1、理中丸和平胃散

理中丸主治中焦虚寒证。

中焦虚寒证的舌苔当不腻、不燥。倘在中焦虚寒的基础上,舌苔偏腻而挟有湿邪者,可以苍术易方中白术,组方即为人参、干姜、苍术、炙甘草。 如舌苔腻、中焦寒湿较甚而正虚不显者,或治疗当先祛寒湿后治正虚者,则可以在上方的基础上,去甘温补中之人参,加温化畅中之厚朴、陈皮,组方即为:苍术、厚朴、陈皮、干姜、炙甘草。也就是平胃散方加干姜。

治疗中焦寒湿证,每用平胃散方加干姜。如中虚而寒湿较甚,也常以平胃散方加干姜为首用方,理中丸方为善后方。 至于呕吐明显,可不去苍术,而合用小半夏汤。如考虑到药味,可加焦山楂以作调味之用。

2、中药热奄包

中药热奄包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即用大青盐加上根据病人情况配备的中药加工成颗粒制作而成。大青盐具有通络、引经的作用,中药则有活血化瘀行气的作用。经过临床实践,其温胃散寒止疼的功效很好,因受寒凉引起的胃病、腹痛、泄泻等症均适用。每次使用前将热奄包用微波炉加热到 60 ~70 ℃,外面包上毛巾,以不烫皮肤为度。放在患者身体的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热奄包的热蒸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利用其药效和温度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的目的。每次 25 分钟左右,一个疗程为 10~15 天。

3、艾灸穴位

将艾条放进箱中,放在肚脐上,正好可以把肚脐(神阙穴)、上脘穴(脐上 5 横指)、中脘穴(脐上 4 横指)、下脘(脐上 2 横指)全部覆盖,用艾条的药力和热力健脾益胃。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