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道家辟谷境界(道家成仙的几个阶段?)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3-04-23 21:19   点击:10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道家成仙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敬信”

就是对大道必须要有虔诚的信仰,深信不疑,这是修道的基本前提。他说:“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如果“信道之心不足,乃有不信之祸及之,何道可望乎?”只有“敬仰尊重,决定无疑”的人,才能步入得道的“阶次”。所以他说:“如人闻坐忘之言,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决定无疑者,加之勤行,得道必矣。”因而在司马承祯看来,对于得道之事,诚则信,信就灵,所以他把“敬信”视为修道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断缘”

所谓断缘,就是要断绝俗世尘缘,不为世俗事务所累。放弃世俗间的事情,身体就会轻松;做到清静无为,内心就会安静。远离一步尘世,就接近一步大道。即使遇到必须做的事情,做事时也不可产生好恶之情,以免破坏平静的心境。断缘可以说是树立虔诚信仰后的第一个实际行动,即让自己的内心一步步远离这个污浊不堪、喧闹不已的世俗生活。所以要求修道的人要“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他说:“断缘者,断有为俗事之缘也。弃事,则行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圣至神,熟不由此乎?”

第三阶段:“收心”

司马承祯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因此,“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就是把心思从世俗生活中收敛回来,使它安宁平静,逐渐进入修道的状态。修道者不仅要收心,而且还要做到不执著于收心,如果时刻还要告诫自己应收心,那其实还是一种累。司马承祯还指出收心过程中的四种偏差:一是一无所思、大脑一片空白的“盲定”;二是任凭内心胡思乱想,丝毫不加节制;三是虽然明白善恶,但思绪四处飘荡,不能归依于大道;四是像世人一样无事不做,却大言自己内心一无所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清除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做到“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并且还指出,修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修炼下去,才能产生符合大道的智慧。

第四阶段:“简事”

所谓简事,就是要善于选择事务,换句话讲,就是修道者一定要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司马承祯明确指出,人生在世,不能不做事,但做事时一定要把握这样的原则:排除那些对修道养生没有作用的事物,如酒肉、罗绮、名位、财产等等。在司马承祯看来追求这些事物的世俗行为,将极大地伤害自己的生命,不利于修道。

二、道士辟谷最长多少时间?

道士辟谷最长时间是21天。

如今一提到辟谷,很多人很狭义的认为这就是绝食。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它是现在一提到辟谷,大家都会觉得辟谷的意思是绝食,其实辟谷是养生的一种方法。和绝食有本质的区别,绝食可能是生病或心理障碍造成无法吃饭的。辟谷这个词,起源于道家养生当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们常用的一种饮食方法,辟谷又称为却谷,去谷,绝谷,绝力等。

三、道教辟谷术细说,辟谷是什么意思?

“辟谷”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它源于先秦,流行于唐朝,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绝粒、却粒、休粮等。辟谷最早的记载源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养生法则,辟谷在很多古书典籍里也有记载。

传统的辟谷分为服气辟谷和服药辟谷两种主要类型。服气辟谷主要是通过绝食、调整气息(呼吸)的方式来进行,其效用目前缺乏科学依据;服药辟谷则是在不吃主食(五谷)的同时,通过摄入其他辅食(坚果、中草药等),对身体机能进行调节。

四、初级辟谷最好一个月几次?

“辟谷”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

一般一月时间成为一个辟谷周期,也叫做全辟谷。半个月的时间也就是15天叫做半辟谷。如果吃初次的话建议可以先一周的时间尝试一下,以后每个月可以把时间拉长一下,希望可以帮到你

五、张良辟谷之术全文?

所谓“辟谷”是道家的养生方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或长期不食果蔬米面和烟火熟食,靠喝汤药调理身体,或从空气中吸取营养。当前,也有人将其作为一种减肥的有效方法。

当然,张良辟谷,并非为了减脂塑身,保持体形,而是为了示病、示弱、示退。

世人皆以进为荣,然不知“智者知止”,尤其历史上那些开国功臣,往往功劳越大,下场越惨。如果不懂得全身而退,通常没有结果。

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说过一段话,千古流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后世,人们都以此赞扬刘邦胸怀宽广、善于用人,批评项羽刚愎自用。但是,小肚鸡肠之人,也可能重情重义,胸怀宽广之人,未必就宅心仁厚。

老百姓常说,“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作为帝王更是要舍情义,看利害,“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几乎是一条历史铁律。

为什么皇帝要对功臣痛下杀手?一来,这些人功高盖主、位高权重,树大根深、党羽众多,一旦谋反,后果不堪设想。二来,坐上江山后,就算皇帝本人能够镇得住这些元老,那自己的儿孙呢?是否还继续买账?所以,这也是为了自家的江山稳固,不得已而为之。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中,张良排在第一位。张良何尝不知功成名就之后,面临的凶险有多大。

因此,张良坚决辞让刘邦3万户的封地,而选择了当时又穷又小的留县,被封为留侯。张良的理由是,“当初在留县与陛下相遇,这是上天安排臣为陛下服务的”。其实,用意有两方面。一是,提醒刘邦不要忘恩忘情,过河拆桥。二是,请刘邦放心,留县这种小地方,人少地薄,不具备造反的条件,明示退隐的态度。

当然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绝妙之笔,在于张良后来摒弃世间万事,专心追随一个叫赤松子的道人学道修仙,开始辟谷,身体日渐消瘦孱弱。后来,刘邦亲自率兵征讨判臣黥布,欲请张良随军献策,张良以病容示之,刘邦没有办法,只好作罢。

后世,司马光评价张良,“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最终,当初刘邦口中的“初汉三杰”,韩信被诛杀,萧何差点被关在牢狱,只有张良得到善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