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中医药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可以走进了一个怪圈。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在与疾病斗争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自西医传入以后,很长时间还是中医药占主导地位,大约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现代医学发展迅速,而在中西医结合中,中医药学,特别是学院派中医多数丢弃了中医特色而盲从于西医,希欢用仪器诊断,而今有愈演愈烈之势。
疫情出现告诉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发现疾病,西医往往有一段时间会束手无策,而中医完全可以四诊八纲,辩证施治。这说明中医药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中医学子,理应潜心学习研究,心无旁骛,让祖国医学发杨光大。中医药学大有前途。
自学中医从何学起?
讲一讲,我是如何自学中医的大家好,我是郎中小杨,一名中医从业者,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是如何走上学中医这条道路的,
顺便也讲讲我是如何自学中医的。希望对中医感兴趣,想自学中医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说起对中医感兴趣是在我大概小学的时候,因为我那时候就开始吃中药了,由于我从小身体不好,先天脾胃弱,加之当时家庭条件还不错,过早的大油大荤的饮食导致我脾胃受损(这里有父母的注意了,千万不要过早的也小孩子吃荤腥),只要吃了油腻生冷的食物,就上吐下泻。我的爷爷是一名当地的赤脚医生,属于中西医都会的那种,还是我们县里的外科“二把刀”(一把刀是我爷爷的老师,哈哈)。爷爷看到他的孙子这样的身体,就给我开了中药,我就这样每天上学书包里都背着一瓶黑乎乎的汤药,这样喝了一年多的时间,症状慢慢的有了好转。
到了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之开始学习文言文,有时候上课的时候,就在抽屉里偷偷地看《黄帝内经》,虽然很多东西看不懂,但也为以后的学医打下了基础。(家里现在还保留那本翻破了的《内经》)。
正是因为一开始接触的是《内经》,我对中医的基本概念,比如:经络,气血,阴阳,五行和人体的整体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于我以后的学习起到了莫大的帮助。为什么这么讲,后面我再讲。
后来我在上初三的时候接触到了我的启蒙老师,说起来也是一段缘分,我是师父是一名道医,5岁出家,19岁下山闯荡江湖,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流行气功热,他老人家当年可是风光了好几年啦。后来就在我老家的镇上定居下来,开门行医了。
我是因为奶奶落枕了,经人介绍找到我的师父(那时候还不是)。正值寒冬,我亲眼见到,师父就把手放在我的奶奶的头顶上方,没有碰到我奶奶哦,就那样放了一会儿,就看见奶奶的头上像武侠电视剧里面那样,头顶冒着白色的气体,我当时惊呆了。大概再过了几分钟,师父就把手放了下来,问奶奶好些没,只见奶奶动了动脖子,居然活动自如了。真是太神奇了!
事后,我问奶奶,当时有什么感觉,奶奶说:就感觉当时像有很多蚂蚁在头上和脖子上爬行。这不就是书上说的“气感”吗?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也对传统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那以后我就拜了他老人家为师,每年寒暑假断断续续地学起了中医针灸推拿,大学自然也是报考的中医药大学了。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会问了,你这不是自学中医啊,明明是有师父知道,又去读了科班,怎么叫“自学”呢?
接下来,我说说的这近二十年的感受吧。
我是先有了对医学的兴趣,然后自学了《黄帝内经》,再拜师学习了中医的外治法,对于经络,穴位,整体观念,包括气的概念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才开始学习处方的,但是我发现上了大学以后,越学越糊涂,越学越迷茫,大学的课本就像百家争鸣一样,每一种理论,每一种辩证方法都告诉你了,但是到了临床中,你不知道如何去用,也不知道这个患者到底该用八钢辩证,还是脏腑辩证,或者是气血营卫?三焦辨证?六经辨证?
相信,很多的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进入临床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困惑。这里说说我看法,我是在还没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在帮师父接诊了,虽然用的是针灸,但也得辩证啊,我师傅就告诉了我两个字——“阴阳”。让我自己去悟!也幸亏我之前有过《内经》的底子,对于阴阳有了一定的认识,就这样边实践,边总结。才有了自己的临床体系,等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开始接触中药和处方,我也始终围绕着自己的框架去理解。
不怕大家笑话,大学的课本,我基本都没认真去学。干嘛呢?我又去找了一位叫我处方的师父,大家不要一位找了一位师父,他就会手把手教你了。只能说你想多了,我的师父就给了我一个任务——先背书。
背什么呢?背《神农本草经》。
等背会了以后,接着就开始背《伤寒杂病论》
期间不要问,背完了以后,不懂的地方,老师集中解答。
后来发现回过头来再读《内经》,每次都有新的认识。我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走到现在。
看到评论区有很多朋友有不同的学习路径和方法,我这里讲的是我自己的学习经过,虽然有老师指点,但是也是基本靠自己自学。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嘛。
自学的方法有很多,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个我认识的同行的学习路径(人家的临床水平也很高的),他基本也是自学的,他听人说只要背会了《医宗金鉴》,就可以当一名出色的中医了,他信了,也是这样去实践了,结果是他也确实成功了。
中医书籍,千百年来,浩瀚如海,各家有各家的特长,不管你学的是哪家,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临床的,毛爷爷说过——实践出真知嘛!
以上是我的学医历程,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热爱中医,还在迷茫的你有所帮助。
我是郎中小杨,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