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位大姓,尤胜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当今萧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O.58%,总人口大约在近730万。 萧,又名荻,或名荻蒿、牛尾蒿、艾蒿、香蒿。似白蒿,白叶茎粗科生,多者数十茎,有香气,古文香与芗通,也名芗蒿,而艾无香气,萧与艾是两种不同的植物。萧可以供祭祀,也可以作点明之物。在商朝,商王的儿子被封在萧,其名曰子萧.就是因为那个地方到处生长着萧,后来在此建立了萧国。 古萧国古址在今安徽萧县。至今萧县仍产大艾萧,每逢端午节,家家门首皆插艾萧,有香气。艾萧也可以灸疡疮、消肿,是一种药材。萧人以艾萧为氏族原始图腾,因为萧在祭祀中的用途,而祭祀在古代是氏族活动中最肃穆而隆重的,所以古人创造这种草的图形时,就用甲骨文中的肃,上加草头组成,形成了氏族的名和族徽。萧入定居的地方称萧,建成的城堡称萧邑,最后建立了国家和产生了姓。汉族萧姓的来源主要有两大支:赢姓、子姓。 第一支出自赢姓。远祖可追溯到4 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氏族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的一支,其后裔皋陶在尧舜时掌管刑法和司法。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姓赢。伯益的后裔孟夸的后代被封在萧。亲商的赢姓萧国在今安徽萧县西北。西周初,少昊氏族的后裔徐、奄十七国联合武庚及三监叛乱,周成王命周公旦东征讨伐,赢姓萧国灭亡,子孙以国为氏。周公旦把萧国遗民封给其子伯禽,伯禽是鲁国始祖。外逃的萧国子孙被迫南迂于今江西樟树市西的萧水,一支向西迁移到湖南湘江上游的潇水,一支向东迁移到浙江萧山,赢姓萧氏的历史至少有3500年。 第二支源自子姓。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史称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商朝末帝纣王之兄,在平定武庚版乱中有大功。春秋初由河北赵县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今河南商丘。传到宋湣公时,公元前682年宋国猛将南宫万杀湣公叛乱,公子御说逃奔萧,宋戴公之裔乐大心平定叛乱,公子御说继位为宋桓公,乐大心因功被封于萧,史称萧叔大心,子爵萧国为宋国附庸。春秋末公元年,子姓萧国灭于楚国,子孙以国为氏。子姓萧氏的历史有2700年。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华北。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萧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北宋以后。北宋北部的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族、乙室已氏族、回鹘族的述律氏族、奚族石抹等五个氏族全部改姓萧氏,成为辽国第一大姓,北方地区的萧姓一下就增加了许多;到元朝时华北和中原的这部分外族全部成为汉族。清朝满洲八旗舒穆禄氏族的一部分、伊喇氏族集体改为汉姓萧氏,伊喇氏族的先民出自辽国的移剌氏族,在北宋时已有一部分改为萧姓,而舒穆禄氏族的先民出自奚族的石抹氏族。南方萧姓中融入外族基因发生在明清时期,涉及的重要的有关民族有苗、瑶、壮、土家、傣族等,南方的土著中的萧姓最早来自中原地区南下的萧姓汉民,加入土著后逐渐土著化,并形成了土著中的强大派系,在南方地区汉化的过程中很多土著的萧姓又回到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