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按摩手法标准是:既是治疗保健的最佳手法,又能保护自身以不受其伤害。随着按摩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按摩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他们当中一些人员工作没有多长时间就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颈、肩、背、腰及上肢的酸痛不适,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他们手法技能技巧掌握和运用不当,同时又想取得好的效果有关,就此问题我想谈谈我的一些见解与经验,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同道们对此问题的注意和思索。一、使用手法时要保持自然与放松 1.一指掸推法:术者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盖住拳眼,用指端或螺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旋腕,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拇指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的伸屈运动使所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到治疗部位或穴位上。 2.滚法:术者手指自然弯曲,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肩关节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伸屈以及前臂旋转运动,使手掌背部(以三、四、五掌指关节为轴与手掌小鱼际侧为轴,两轴相交的手掌背三角区)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3.揉法:术者腕关节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做轻柔缓和的转动。 4.摩法:肩、肘、腕关节放松,肘关节微屈,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轻轻放在体表一定部位上面,然后连同前臂做缓和协调的环旋抚摩活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可。 5.拿法:肩臂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以手指螺纹面为着力点,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做一紧一松的提拿动作。 6.推法:以肩、肘、腕关节活动带动指掌,肘部按规定方向推动,推动时需要一定的压力,可重点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用力要稳,推进速度要缓慢,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 以上是几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另外,其它手法操作时,虽未明确提出肩、肘、碗部的自然放松,但在实际应用手法中也必须注意。如有的手法是靠肩关节的运动完成操作的;有的是靠肘关节的屈伸运动完成操作的;有的是靠腕关节带动前臂的运动,或以前臂的运动带动腕关节的活动来完成的;有的是靠掌指关节或指尖关节的运动完成的,还有一些手法操作,靠某部运动去完成操作的。但在实际的手法运用中,只能说以某关节运动为主,其它关节和部位也要适度自然放松,就是那些未提及某部需要运动或放松的手法,我们也应考虑到哪部分需要运动,哪部分配合,配合部分也要适度自然放松,只有这样手法才能达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要求,从而做到渗透之目的,以力其能随心所遇,根据病情、年龄、体质、部位、性别等需要使用手法。二、增加手法的力度与灵活,要学会借自身体重和较大的关节协助来完成 手法力度的产生不仅仅是靠手法的操作来完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手法需借助体重的力量,如滚法的压力。掌揉背、腰、腹部,大小腿后部,其中有一部分压力以身体的前倾,通过肩、肘、腕传递到掌部而增加的,肘滚、肘揉、肘拔、肘压背腰臀及下肢部也要靠身体的前倾、通过肩部传递到尺骨鹰嘴或前臂尺侧部,以增加施术部位的力度,按点法在一些部位施术时,也需借助体重增加手法的压力,至于如何既能利用身体前倾以增加手法力度,减轻自身的体能消耗,又不影响手法的正常操作,之间的度怎样把握,这要靠术者在手法的操练中和实际工作中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施术部位和手法所处的角度与当时按摩设施所能提供的条件等灵活掌握,细心体会和摸索,巧妙地运用。 相对来说,较大的关节其肌肉也较发达,收缩产生的力量也大,关节活动较为灵活,有的手法如能用相对大的关节去完成,手法将会得到更好地发挥。如拇指揉法有两种,一是靠掌指关节的环旋运动以带动拇指螺纹下的皮下组织揉动;二是以腕关节的环旋活动,连同前臂的摆动,以带动拇指螺纹面下的皮下组织揉动。二者对比不难看出后者更有其优越性(不易疲劳、力度大、易渗透、揉动更灵活)。又如,在患者侧卧的情况下,术者以双手拇指重叠,指腹横向吸定于骶棘肌上,以腰为轴,运用腰部的运动,力通过肩、肘、腕传至拇指指腹,以对骶棘肌进行拔动等手法。 三、适当调整自己工作时的姿势和变换手法 按摩时合适的姿势有利于手法的操作,但一种姿势时间过长易引起疲劳,天长日久会对身体的部分组织造成损伤。同时适时变换体位,也有利于将手法的作用更为充分地实施于患者所需治疗或调整的部位上。如推动脉型与神经根形,混合型颈椎病,患者坐于凳子上,术者先立于患者前面,实施头部手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