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德善太极拳介绍?
孙德善先生是汪永泉先生的得意高足,1948年开始跟随汪永泉先生学拳,离世大概是在1975年左右。
在昔日京城太极拳圈子里,孙德善先生是比较公认的推手高手。在地坛公园名气尤盛,名气不在刘晚仓先生之下。流传曾有人亲眼见孙德善让几个人排成一个纵队来推他,他让谁出去,谁就一准被发出去,排队的人并非都是他的徒弟,所以并不是作秀,这手功夫够得上高妙。
孙德善先生的内功点穴技艺冠绝一时,前后数十年少有出其右者。尽管如此,他却十分强调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实实在在谦虚让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管推手、站桩、为人处世都要做到‘吃亏上当当傻子’。”
孙德善先生留传下来文字信息不多,比较重要的拳理有一篇拳诀,还有不少拳照,非常珍稀难得。
太极拳诀
炼丹之术理论多,自古修行全打坐。今人学古修身事,麻木之关不易过。丹语繁杂尽喻意,究语习功实无利。莫问鼎炉何处来,照法持恒自明理。
万法归宗太极一,皆是不离神和意。练得都是精气神,杂念不除终无益。太极炁功实易学,欲达上乘当有别。法简具依丹经理,不能持练亦难觉。
锻炼应知卫生道,放松准备很重要。运动肢节活气血,清便摩头内通调。三光意念行得真,串通三品精气神。掌至面前莫勾手,谨防顶光不入身。
站功双手后外翻,初练功夫必要坚。若忽此事任其去,含胸拔背难实现。意念注下入地中,不可忘重任其行。忽而意现何处去,神随意行紧相应。
口中龈交接海泉,不时津液溢集满。缓缓清流送腹中,口口具是甘露泉。反应全是练功候,愉快稀奇与难受。好不留恋坏不惧,敛神微雨随风去。
若得夜半阳兴奋,莫让阳从坎下飞。起身提肛吸气闭,赶入天鼎直上奔。若现意下阻难行,反觉有物上蒸腾。依旧意念握固站,身轻气充处朦胧。
坚持十年无挂碍,小壶天融大壶天。开门闭户全神具,神能游行天地间。息念性住气自回,气回三品一处归。修成大道在一旦,持恒万遍顺自然。功法简单不值提,清静自然核心意。不究丹理学者练,祛病强身没问题。
惟事一处一阴阳,处处总此一阴阳。此一阴阳即是道,得道须从悟中要。把持阴阳太极理,运用修炼随心意。学古写决便于记,文字粗略笑声贻。
二、孙式太极拳实战如何?
如果是实战,大部分太极都不快,传统功夫都是要下功夫的,孙式里面有形意和八卦的劲,形意的底子更多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快。但和散打之类的比,前3-5年以内基本上是没法比的。
如果遇到明师,又认真教,学生又认真学、认真练的话。也许3-5年可以和练过的人实战。太极十年不出门。
三、孙式太极拳有几套?
原始架:
1、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老先生只传下来的一套太极拳拳架(见其著作《太极拳学》),另有一套太极剑(内中含对剑)。
全国各地练习这套拳架基本与《太极拳学》大同小异,个别细节因传承原因有所变化,但主体基本一样。孙剑云先生在两次出版书时,把拳中的名称调整,但并没有影响整体拳架的结构。
2、有个别传人有不同意见(如36手,自称得孙禄堂先生独授,但未得到孙老先生其他传人佐证和认可)。
改编架:
1、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迎合武术宣传的需要,孙剑云先生改编了一套简化太极拳。
2、为竞技比赛需要,还编了一套孙式竞赛(七十二式)太极拳。
3、九十年代还编了一套太极十三式。
另外还有一些改编的拳架,如53式,24式等等,这些都是因为特定原因而改编的。
四、孙式太极拳26的特点?
(1)遵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以恬淡虚无的心态,蓄神以求中和,自然开发人体中和之气--神气合一之内劲,使习者从中完善身心本能,开启大慧。
(2)以《易经》为指导,由无极而生,太极而始,以三体式为基,内运五行,外演八卦,浑融一体,使拳式承接变化合于易理,使习者产生先后天八卦相合之效。
(3)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并融合贯穿于每一拳式之中,求以通过拳式产生动静合一之效,使技通于道。
(4)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行拳之总纲,并精炼出行拳的`“九要”法则。九要为: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提(提肛,决非用意识去提),三要扣(扣肩,扣膝),四要顶(舌顶上额,顶头),五要裹(裹膝、裹胯、裹肘),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缩(缩肩,缩胯),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从而涵盖了《易经》《洗髓》两经之精义,求以通过拳式产生内外合一之效。
(5)该拳拳式至简易学,而每一拳式之内意至深。主张不求呼吸,以致真息,式正气从。以形意拳之三体式为整套拳架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培育体内一触即发之本能。以八卦拳之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作为该拳之基本运动形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利用重心的连续变化协调、浑融周身的虚实、阴阳,求中和而达至灵、至空。以开合作为左转身之接,以至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所以,孙式太极拳既有形意拳之整实猛烈,又有八卦拳之灵活巧变,并将此融蓄在太极拳的柔顺中和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6)孙式太极拳在单练整套路之功底上,并有对练、推手之技。推手对练之中不可执着成法,要集中思想,掌握自己的重心,窥定对方的身手。或粘或走,或刚或柔;伸缩往来,上下相随,灵活运用,不呆不滞不丢不顶,不即不离,沾连粘随。
五、孙禄堂太极拳实战如何?
在当时的武术界 应该说是顶尖的了 你可以找一篇叫做 内家拳旧闻的文章 看看 内家拳旧闻 5
---- 武学泰斗孙禄堂
瀛人叙述:
孙禄堂先生独步武林五十年,平生未遇敌手。这在当时已是定论。用李玉琳的话讲:形意拳主要是*郭云深、李存义、孙禄堂三个人立住的。而八卦拳在董海川以后主要就是*程廷华、尹福和孙禄堂三个人,才在武林中立稳。至于太极,在陈微明广传以前,其传播范围并不广。孙家的太极从不轻传,也没听说有谁只练孙氏太极拳而不涉及形意、八卦。好象孙氏拳就必然包括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我不是练孙氏拳的,深点儿的说不好。
孙先生年轻时到处踢别人的场子,只要听说谁有功夫,不管对方辈份大小,孙先生就一定要找到对方比试,一见高低。仅在保定、北京、天津一带被他踢倒的场子就有五六十间,加上冀南燕北约有数百间。以后,孙先生名气超过了所有的人,于是又变的非常谦逊了。由于孙先生成名很早,人们往往仅知道孙先生成名后待人接物的情况。而对于孙先生早年的情况,反而有意无意地淡忘了。
单刀叙述:
1934年「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界唯一的名手”说明当时陈、杨、吴、武诸家宗师还不能与孙先生齐名。许禹生谈及孙先生时说:“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说明当时尚云祥也是无法与孙先生比肩的。解放以后,孙存周不出山,孙剑云极谦逊。加之一些人,包括唐豪、顾留馨等利用孙门的谦虚,大肆宣传其他拳派,有意无意的贬低了孙氏拳的成就。造成诸门拳派在技理上似乎并驾齐驱的幻象。我曾涉猎过多种拳派,根据我的体认,童旭东先生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合理的。解放以来,在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是失当的。正因为如此,童旭东先生才在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包不同叙述:
后人之所以达不到孙先生的武学成就是因为两个原因:一、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1900年程廷华先生死于八国联军的火器之下是给了人们很大的震动的。孙先生后来教学也更注重拳术的教化功用。二、孙先生能达到这样的成就是和他勤学善悟分不开的,打开《拳意述真》,就可以看到他受过多少前辈的教诲,陈曾则的序中说:述真就是述而不做的意思。除了前辈的指导,他还得到过许多朋友的帮助。他一直研究不懈,精通了形意、八卦后,他还想研究太极拳,与杨澄甫换艺,但杨保守,说还是各守其道。后来机会凑巧,才向郝为真学了太极。可以说具备了这种精神,就算是入了别的行业,也会大有成就。孙存周曾受同门怂恿,问孙先生有什么决窍,孙先生说我以为你懂拳了,看来还是不懂。言下之意就是拳术没什么决窍,就是一个练字。孙先生处事是很谨慎的,认为僧、道、女子、小儿气纯,不轻易招惹。前人之中,隐侠、高手甚多,董海川之师是谁?他的功夫当不低吧。杜心武不出山,谁又知道徐矮子?
精武门叙述:
关于"孙禄堂先生武功独步当时,超越前代"的评价,并非是孙门后人的吹捧,而是对孙禄堂先生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如时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姜容樵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一书中对孙禄堂先生有这样的评价:"孙禄堂的八卦掌不仅为同辈人所望尘莫及,就是形意拳也是极尽其妙.他的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于是南北驰名,差不多压倒了那些老前辈,于是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要知道姜容樵是张兆东的弟子,当时很多老前辈和同道还都在世,有的甚至还与姜容樵在一起共事.姜容樵先生以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身份是不能胡捧乱吹的.姜容樵也没有必要去吹捧孙禄堂先生.因此,姜容樵对孙禄堂先生的评价反映了孙禄堂先生在当时武林中的客观情况.那么,"盖世英豪"难道不是独步一人吗?!"压倒那些老前辈"难道不是超越前代吗?!故这并不是孙门后人在自吹.此外,1934年1月28曰的>评价孙禄堂先生的武学造诣令"海内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
六、孙式太极拳怎么收势?
关于这个问题,孙式太极拳的收势步骤如下:
1.将左脚向左侧迈一步,与右脚分开。
2.将左手自右侧向左侧旋转,同时右手自左侧向右侧旋转。
3.将两手分别向身体中心汇聚,直到两手掌心相对。
4.将两手掌心合并,向下压缩,直到手臂伸直。
5.再将两手向身体中心收回,同时右脚移动,回到原来的站立姿势。
6.最后,将两手放在身体两侧,回到起始姿势。
注意收势时要保持身体平稳,动作流畅,不要出现急促或僵硬的情况,以免影响练习效果。
七、孙剑云太极拳正宗吗?
正宗。
著名武术家孙剑云老师(1914-2003)是孙式太极拳宗师孙禄堂之女,孙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幼承庭训,全面继承了孙禄堂宗师的精湛武艺和高尚品德。
历任北京市武协副主席,北京市武协顾问,北京形意拳研究会首任会长,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武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武术段位制首批武术八段。1995年,在全国首届“中华武林百杰”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
八、孙禄堂太极拳内功心法?
孙禄堂是太极拳世家的传人,他将其家族传承的太极拳理论和实践融入自己的创新性发展中,在太极拳内功方面也有较为独特的心法。以下是部分孙禄堂太极拳内功心法的介绍:
1. 静心:在太极拳的练习中,静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需要指向内心,又要伴随着感官的敏感度来把握身体的行动及气质的变化。
2. 重心:太极拳强调重心的稳定,孙禄堂也对此作出了特别注明,讲究于身体塑造中应保持重心“三维平衡”,即保持上下、左右、前后的平衡状态。
3. 养神:孙禄堂认为养神是几乎所有的身体健康、保健方法的核心,而太极拳是能够在人心灵上保持养神状态以达到身体健康的内功技巧。
4. 气质:孙禄堂所强调的太极拳气的重要性,在应用时尤其显著。他认为,太极拳中先天内气就是整个身体力量的源泉。
5. 心态:孙禄堂强调心态对太极拳技术和气质的影响。在他看来,太极拳的练习应该侧重于平和、镇定、耐心和清晰,而不应过于急功近利地追求动作的规范和响度。
这些孙禄堂太极拳内功心法的具体实践方法需要结合其一贯的传授风格和太极拳技术要领来进行操作,仅凭文字简述十分困难,建议有兴趣的人可通过参加太极拳专业培训课程,通过实践手段来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九、孙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练哪个?
如无明师指点,哪个都练不好。
国家统编套路,练哪个都一样,可以随意选择。孙氏太极拳为最晚问世的太极拳,可谓道理技艺集大成者,可惜孙氏太极拳二代之后,几成绝响,不复真传,徒有样式失去规范,尤其要有孙氏形意拳和八卦拳的基础(九要)才能打好,否则是空中楼阁,学而无得。陈氏太极拳尚保留有太极拳初期模样,规范不至于完全湮灭,且传播远远较孙氏广泛,研究者更众多,近现代也有学术成果,如遇到明师,建议先学陈氏太极拳为妥当。供参考十、新编孙式26式太极拳口令?
孙氏26式太极拳口令: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肘底捶、倒撵猴、高探马、右分左蹬脚、左右打虎式、云手、玉女穿梭、野马分鬃、指裆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下势、金鸡独立、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