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传统武式太极拳的基本功?

158 2025-02-13 20:26 admin

一、传统武式太极拳的基本功?

以下是我的回答,传统武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桩功:通过站桩来培养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同时锻炼腿部力量和内气运行。柔功:通过练习各种柔韧性动作,如压腿、弯腰等,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关节灵活性。手法:练习太极拳的各种手法,如云手、捋手等,要求动作连贯、圆活、沉稳,并配合呼吸和内气运行。步法:练习太极拳的步法,如进步、退步、横步等,要求步法稳健、轻盈、协调。内功:通过练习内功来培养内气运行和内在力量,增强身体的感知力和控制力。这些基本功的练习对于掌握太极拳的技巧和精髓非常重要,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练习。

二、武式太极拳桩与意拳桩的联系?

意拳桩是一种较古老的汉族拳术,源于汉族传统武术门派里的意拳(大成拳),为其筑基养生桩法,以松静自然为主。太极拳桩是内功中的一种养生桩法,入门采取站式,练成之后行气坐式、卧式均可,进入到较自由的一种境界,不易自学,有明师或者练成者带习。

三、武式太极拳口诀?

武式太极拳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四、求陈式太极拳桩功练法。好的加分?

楼主您好其实内家拳在桩功上存在很大的共同性,太极拳本身就是活桩,站桩的话,无极桩肯定是拿来入门的,浑圆桩肯定是重点,陈氏太极的话,采天地二气这两个桩也可以的,动力桩那就上点档次了,总之很多啦。

五、武式太极拳84式口令?

预备式:起势

第一动:白鹤亮翅

第二动:左搂膝拗步

第三动:左单鞭

第四动:左琵琶势

第五动:捋挤势

第六动:左搬拦捶

第七动:左棚捋挤按

第八动:斜身靠

第九动:肘底捶

第十动:倒卷肱

十一动:转身推掌

十二动:右琵琶势

十三动:搂膝栽捶

十四动:白蛇吐信

十五动:拍脚伏虎

十六动:左撇身捶

十七动:穿拳下势

十八动:独立撑掌

十九动:右单鞭

二十式:右云手

二十一式:右左分鬃

二十二式:高探马

二十三式:右蹬脚

二十四式:双峰贯耳

二十五式:左蹬脚

二十六式:掩手撩拳

二十七式:海底针

二十八式:闪通臂

二十九式:右左分脚

三十式: 搂膝拗步

三十一式:上步擒打

三十二式:如封似闭

三十三式:左云手

三十四式:右撇身捶

三十五式:左右穿梭

三十六式:退步穿掌

三十七式:虚步压掌

三十八式:独立托掌

三十九式:马步靠

四十式: 转身大捋

四十一式:撩掌下势

四十二式:上步七星

四十三式:独立跨虎

四十四式:转身摆莲

四十五式:弯弓射虎

四十六式:右搬拦捶

四十七式:右棚捋挤按

四十八式:十字手

结束式: 收势

太极拳是结合了武术的拳法,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这是大家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太极拳定义。

太极拳的拳名,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最容易理解就是盘古开天的故事。

六、武式太极拳和郝式太极拳区别?

没有区别

武式太极拳,又称郝式太极拳。它是严格按照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处处遵循其理法原理而形成的一派太极拳,具有完整丰富而又邃密细腻的理法。

七、武式太极拳哪个最好?

武式太极拳中,武当太极拳最好

拓展内容

太极拳正宗的有:张三丰祖师发明的武当太极拳、陈王庭祖师发明的陈氏太极拳、杨露禅祖师发明的杨式太极拳

八、武式太极拳传承脉络?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九、武式太极拳十三要义?

武式太极拳十三要领是:

一、虚领顶劲。

  虚领非实领也。以意达到并非著实用力也。顶劲者,神贯于顶也。用力则顶必硬,血气不能流通。以意达到于顶,头额正直,则精神自能提起。而血气亦流畅矣。

  二、涵胸拔背。

  涵胸者,胸要内含,便气往下沉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往上提,脚跟易浮,且易被攻击之。拔背者,气贴于背,使脊骨如张弓也。能涵胸则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也。

  三、松腰胯动膝活。

  太极拳之动作,主宰于腰,凡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能松腰然后转动灵活,所谓腰似车轴也。松腰重心则下沉,下盘乃稳固也。胯不动则腰不灵,膝不活则足不轻。言卫生则气血淤滞,言御敌,则身足转动迟钝。

  四、气沉丹田。

  丹田小腹也,道家名为丹田。其位置在人体中部,若涵胸松腰,使横膈膜下压,则气蓄于此,则重心得中,精力团结,为时既久,金丹既蓄于此,道家所谓之丹田也。且横膈膜下压,则肺部往下伸张,呼吸和顺,气血自然流畅于全体,大有裨益也。

  五、尾闾中正上提。

  尾闾者脊尾骨也。涵胸拔背,使横膈膜下压,自然气蓄丹田,然必尾闾中正上提,而后蓄气乃结实也。又将全身重量由左腿移压右腿,或由右腿移压左腿。往前挪后时必须尾闾中正上提,庶重量容易转移,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六、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沉也。坠肘者肘往下垂也。筋若悬直,则肩不能沉,两肩提起,则气亦随上。全身皆轻浮,而发出力,仅为两臂之力,非内劲也。

  七、腿忌双重。

  太极拳处处皆分阴阳。即处处皆分虚实,如体重寄于右腿,则右腿实,而左腿虚。体重寄于左腿,则左腿实,而右腿虚。虚实分清,而后转动轻灵,变化容易,腿若双重则虚实不分,迈步重滞,倘被人牵动一腿,全身倾倒矣。

  八、两足落轻。

  两足落重则全身被震动,血脉偾张。且脑部受震动之刺激,脑神经不能静,精神逐因而散乱。故曰落足如落叶,其轻也。

  九、用意不用力。

  人身有一部分用力,其用力之部分,则肌肉紧张,盖气血凝聚于其间也。气血凝聚其间,则此间气血不流通矣。用意不用力者,全身松开,不用拙力,意 到则 气行,气行 血活。气血流畅,逐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又不用力,则气不外浮,血往内运,久习之,收敛入骨。骨髓充实,自得真正内劲。

  十、上下相随。

  足动、腰动、手动、眼神亦随之动,谓之上下相随,总须完整一气。

  十一、内外相合。

  太极拳之主旨,在于以神运体,以体养神,神在内,体在外,必内外相合,始能内外兼修。若神与体逴。失其旨也。

  十二、绵绵不断。

  绵绵不断者,即天行健,自强不息之义也。断则息矣,且断续之际,力不贯串,最易为人所乘,绵绵不断,自然无懈可击也。

  十三、动中求静。

  儒释道三教,有静坐之法,皆静中求动也。惟身体静而后知血脉之动是否合度,思想之动是否合理也。太极拳则动中求静焉。

十、武式太极拳自学教程?

武式太极拳的自学教程如下

20.右倒撵猴(西南)21.左倒撵猴(西北)

22.右倒撵猴(西南)23.手挥琵琶(西南)

24.白鹤亮翅(西南)25.搂膝拗步(东北)

26.手挥琵琶(正东)27.按势(正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