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氏太极拳48式步骤?
1. 陈氏太极拳48式的步骤是明确的。2. 陈氏太极拳48式是由陈氏太极拳传承下来的一套拳法,它包含了48个不同的动作和技巧。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步骤和要领,需要按照正确的顺序和姿势进行练习。这些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和力量,并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3. 陈氏太极拳48式的步骤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太极拳的整体理论和实践。太极拳是一种以柔和、缓慢、流畅的动作为特点的传统武术,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调节身心,增强健康,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除了48式,还有其他不同的太极拳套路和形式,每一套都有自己独特的步骤和特点。练习太极拳需要耐心和坚持,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二、陈氏太极拳48式散手的由来?
陈氏太极拳48式散手是由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代传人陈昭奎老先生和王西安大师共同创编的。它是基于陈照奎老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口授身传的“肩、肘、胯靠,闪战、腾挪、擒拿、摔跌”等太极散手技击秘诀,经过多年的演练和实践,将其创新编成太极散手48式。这个套路体现了太极制敌功能,以解太极高手制胜之道,实用价值高,观赏性强。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武术人士。
三、陈氏太极拳散手48式分解讲解?
1、太极起式(预备式)
2、关公解带
3、退步下按掌
4、上步双震掌
5、右挒劲(白蛇吐信)
6、左回劲
7、回头后穿肘
8、上挑肘
9、下採肘
10、穿心肘
11、双开肘
12、背折靠
13、闪战劲
14、(双)下砸拳
15、迎门靠
16、溅靠
17、掛肘
18、立肘
19、双风贯耳
20、左背(折)靠
21、拦腰肘
22、闪战双推掌
23、前栽靠
24、侧肩靠(右)
25、黑虎掏心
26、右手下砸拳
27、旱地拔葱
28、前胸靠
29、双合拿
30、转身掩手拳
31、左.右背折靠
32、倒插(击地捶)
33、左撩右斩
34、击三拳(三连击)
35、转身搬拦捶
36、翻身下砸拳
37、顺水推舟
38、闪惊捋
39、双带掌
40、窝底炮
41、斩手
42、双开掌
43、金钩挂玉
44、劈胸掌
45、挡门炮(迎门炮)
46、双扣肘
47、退步后击肘
48、收势
四、48太极拳口诀?
48式太极拳口令前十八式有起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左单鞭、左琵琶势、捋挤势、左搬拦捶、左棚捋挤按、斜身靠、肘底捶、倒卷肱、转身推掌、右琵琶势、搂膝栽捶、白蛇吐信、拍脚伏虎、左撇身捶、穿拳下势 、独立撑掌。
后三十式口令是右单鞭、右云手、右左分鬃、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左蹬脚、掩手撩拳、海底针、闪通臂、右左分脚、搂膝拗步、上步擒打、如封似闭、左云手、右撇身捶。
左右穿梭、退步穿掌、虚步压掌、独立托掌、马步靠、转身大捋、撩掌下势、上步七星、独立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右搬拦捶、右棚捋挤按、十字手、收势。
五、48式太极拳名称?
起势
一、 白鹤亮翅
二、 左搂膝拗步
三、 左单鞭
四、 左琵琶
五、 捋挤势(三)
六、 左搬拦捶
七、 左棚捋挤按
八、 斜身靠
九、 肘底捶
十、 倒卷肱(四)
十一、转身推掌(四)
十二、右琵琶势
十三、搂膝栽捶
十四、白蛇吐信(二)
十五、拍脚伏虎(二)
十六、左撇身捶
十七、穿拳下势
十八、独立撑掌(二)
十九、右单鞭
二十、右云手(三)
二一、右左分鬃
二二、高探马
二三、右蹬脚
二四、双峰贯耳
二五、左蹬脚
二六、掩手撩拳
二七、海底针
二八、闪通背
二九、右左分脚
三十、搂膝拗步(二)
三一、上步擒打
三二、如封似闭
三三、左云手(三)
三四、右撇身捶
三五、左右穿梭
三六、退步穿掌
三七、虚步压掌
三八、独立托掌
三九、马步靠
四十、转身大捋
四一、撩掌下势
四二、上步七星
四三、独立跨虎
四四、转身摆莲
四五、弯弓射虎
四六、右搬拦捶
四七、右棚捋挤按
四八、十字手
收势
六、太极拳48式口令?
起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左单鞭,左琵琶势,捋挤势,左搬拦捶,左掤捋挤按(揽雀尾),斜身靠,肘底捶,倒卷肱,转身推掌,右琵琶势,搂膝栽捶,白蛇吐信,拍脚伏虎,左撇身捶,穿拳下势,独立撑掌,右单鞭,右云手,右左分鬃,高探马;
右蹬脚,双峰贯耳,左蹬脚,掩手撩拳,海底针,闪通背,右左分脚,搂膝拗步,上步擒打,如封似闭,左云手,右撇身捶,左右穿梭,退步穿掌,虚步压掌,独立托掌,马步靠,转身大捋,撩掌下势,上步七星,独立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右搬拦捶,右掤捋挤按,十字手,收势。
七、陈氏太极拳氏与代之分?
当前,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发展迅速,还风靡世界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然而,多数研习者对太极拳的称谓不一,甚是迷惑。某“式”、某“氏”,众说纷纭,究竟哪一个最贴切呢?让我们沿着太极拳发展历史这一脉络去寻找答案吧。
太极拳原名“十三势”、“长拳”,源于河南温县。长期以来,仅以家族形式一脉相传,本无流派之别,是为“萌芽状态”。清末,杨禄禅、武禹襄将这一技艺带回永年时,当地人称为“绵拳”、“粘拳”、“黏拳”。虽然杨、武二人师承不同,但毫无门派之见,互相切磋交流,过往甚密,禄禅之子班侯曾师从武禹襄,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及其传人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结合实践,深研拳理,对原有拳势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经几代人不懈努力,终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尤其是武禹襄,首先打破家族垄断的陋习,不拘一格传太极。前三代主要代表人物: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三代三姓,后人称之为“武、李、郝本为一体”,而且,各代均在继承中有创新,有发展。
杨、武两家的探索各有千秋,杨家传人致力于拳术的传授与推广,武、李、郝则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探讨与研究。因而,同源温县的拳术,经再创造后呈现两种不同的风格。那时,广府南关多是杨家传人,拳架较低,舒展大方,人们称之为“杨架”。城内则是武家拳的天下,拳架较高,结构紧凑,因多为郝为真传人,习惯上被称作“郝架”(武、李家资殷实,不以教拳为业,罕有传人)。“郝架”因其轻灵圆活、步法多变、虚实分明、开合有致,又叫“活步架”、“开合架”。当然,这些名称多出现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之中,史料上鲜有记载。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正孕育着太极拳流派之雏形。
根据《从古城走向世界》一书中记载,太极拳得名的由来是这样的。
杨禄禅携子进京传拳,有一次,著名书法家、帝师翁同和观杨禄禅与人比手时,赞叹日:“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随欣然手书一联赠禄禅:手捧太极震寰宇, 胸怀绝技压群英。 “太极拳”之名由此而诞生。 那么,太极拳有了流派特征,并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始于何时呢?它最早见于清末民初。马立伯先生在《体育旬刊》之《太极拳派别》一文中写道:“近代太极拳共分三派:一曰河南陈家;二日永年杨禄禅;三日永年郝派,即为真先生,而师事李亦畲先生者也。”太极拳鼎峙而三,有了流派之分,称为:陈沟、杨派、郝 (武)
八、赵氏太极拳起源?
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清朝末年,主创人物为赵志禹先生。传说赵志禹曾拜过著名太极拳创始人陈氏,后又深入研究易经、道家学说等古代文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赵氏太极拳。赵氏太极拳以柔为主,以劲为辅,贯穿阴阳八卦之理,强调身体内外与意识的协调,注重各关节的练习,以及动作的连贯和流畅性。
赵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相比,注重手势的圆润、柔和、自然,重视内功的修炼,,强调以意导气,以气调身,以身发劲。不仅在威力上有所不同,也在动作上有很多独特的特点。赵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理念,一直备受武术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
九、郝氏太极拳内容?
郝式太极拳又称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为武禹襄先生所创!
郝氏太极拳的内容:
先求尾闾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闾自然正中;能正中,即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
次则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切记两足成双重之病。
两肩须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已从人,引进落空。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
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无腾挪则不灵活,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
十、陈氏太极拳祖训?
保卫桑梓不受匪盗危害,陈卜成立武学社,兴起世代习拳舞械之风。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长,创编了一套既能实战又能强身健体的新拳种,因理根太极,取名太极拳。
陈王廷造拳之后,拳法被陈氏族人世代传承,先后涌现出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陈鑫等一批太极拳大家。他们推陈出新,创编出太极拳大架、太极拳小架等套路。但陈家有一祖训,太极拳不传外姓,直到河北永年人杨露禅的出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