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养生,延年益寿?
每天喝一小杯红酒或整粒葡萄榨汁饮,每天吃2--3种水果和500克以上蔬菜,保证维生素c的摄入。少吃饱和脂肪及精制食物。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多食用胡萝卜,菠菜,南瓜,海带,红薯,芝麻等黄绿色果蔬,补足维生素E.。生活起居有规律,多做运动多锻炼。
二、平时应如何养生
首先以素食为主 肉类要少吃, 吃的话尽量别吃一些动物的肝脏 ,猪肝可以,水果不可少,锻炼不可少,营养药均衡,多喝开水,现在是冬季建议和粥养胃
三、养生的方式有哪些
1、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2、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3、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5、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养生之术: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四、怎样的饮食方法才是健康的?
1.营养要平衡:摄取的各种营养素比例要恰当,摄入量与机体需要量保持平衡。所需热能与热能来源配比平衡,氨基酸平衡,脂肪酸平衡,酸碱平衡,维生素平衡,无机盐(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平衡。
2.食深色食品:一般深色、浓色的天然食品,营养价值高,所含维生素、微量元素、无机盐多,对人体有保健作用。过多吃淡色天然食品,对人体健康不利,如淡色的蔬菜、糖(精制砂糖)、盐(精制的盐)、精面米等。
3.品种要多样: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可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因此不可偏食。常规膳食每天须包括谷、薯类、动物性食物、大豆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等。同一类食物也要经常变换不同的品种,还要与多品种的副食及零食结合混食。
4.勿吃厚味:烧、烤、煎、炸等油腻食物,在人体中难于消化吸收,增加了胃肠的负担,又破坏了天然风味。过咸、过腻的食物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诱发因素。过甜的食品与肥胖症、糖尿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
5.食物搭配应科学:主食、副食和零食搭配合理,粗细粮结合。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一般为58%、30%、12%,同时应十分重视对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取。
6.天然无害:提倡吃天然食品,食物原料及生产制作食品的辅助材料,包括色素、香料、调味品及添加剂等,均应为天然物质,而不是人工化学合成物。
五、什么样的饮食定律更有益健康呢?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就是人体生理、心理以及环境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因此饮食若要对健康有利,自然也要从这个依据来出发。饮食的最基本功能就是补充人体基础代谢以及日常工作学习的能量,同时还应为特殊情况下应急而需要的大量能量做储备,因而日常饮食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基础代谢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补充完全,谷物食品应该在三餐中都有体现,而且比例应占到70%左右,蛋白质与脂肪则应在28%左右,剩余的部分就是膳食纤维等。然后就是一个量的问题,营养的比例分配完成,那应该吃多少,这个是因人而异,但总的原则是食入的量以刚产生饱食的感觉为宜。三餐的量在分配上,可以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原则。最后就是口味,一般是以轻淡低盐为宜,如果口味实在改不过来,可以用渐进的方法来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