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说文解字辟谷(秦岭典故?)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3-05-26 11:28   点击:24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秦岭典故?

秦岭,在早些时候也被称为“昆仑”,或说是昆仑之一部,其大体也是沿着昆仑的方向,和昆仑一起,从更为西端的两河,途径戈壁草原,一路自西向东,象一个文明指示箭头,直达其北麓的中原和其南麓的鱼米之乡,而吸收囊括了东方古代史几乎所有的地域和文明圈,其完美程度现在看起来更象是一种人为构造。也基本上是先秦史范围,或说先秦史就是在它脚下完成的。

它是被黄河在上游与昆仑断开的,同时与黄河一起包括构造了一个几乎孕育了整个华夏的地方,关中。

骊山北构而西折,遂腾挪出一个不大不小的盆地,出口在灞水西边河谷,相对对于那时的管理,其规模似乎刚合适,似乎再大些就会陷入分裂与统一,梦想与现实的泥沼而无法自拔的怪圈里,这在人类以后的大王国那里已被无数次验证,东西方有多少个不幸的民族,皆因一开始的过于膨胀与过度支出而消亡了,其又何止史书上记录的那些。所以,华胥国,关中之中的关中,当外部平原部落间相互讨伐拆斥时,它却有自己安妥的空间生存且发展了。它能得到外面所有的好,同时也能规避外面所有的不好。

罗马人之于他们的岛,也大概也就这个意思,当然还有许多封闭独立之半岛。先民在智识与交通能力上确实需要一个独立安全的环境,有如子宫一样,而秦岭就提供了这个东方子宫,且不止一个两个,一次两次。

庄子把华胥国描写的象是极乐世界,列子说黄帝梦游华胥而天下治。当时秦岭应该还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华胥本在其中,秦岭还看不见自己。

华胥国王是个美丽的女子,她以自己的姓氏为国号,有一子一女,伏羲和女娲。

伏羲女娲兄妹结合,始有华夏一族。

按照伏羲的活动范围,这时,华胥国已西接天水东至河南,关中初现,也就是秦岭北簏渭河平原和其东部渭河入黄河水域。这时候,秦岭便自然而然的映入人们眼帘了,相对于平原,它被称作“山”,其实更应该叫做“故国”,就象现在对故宫的称呼,应该是母系到父系的一个过度阶段,女娲则驻守秦岭山中故国,骊山上有老母殿,她常站在那里翘望东征西讨的伏羲,和她崭新的更为广阔的王国。

补天或是关于平乱的比喻,造人是因了其兄伏羲于故国之外的征讨而带来的众多人口,她仗着蓝田故国的政治传统应该还是实权派,伏羲只是众多家眷之一,但后来事情肯定是变化了的。

付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画卦,演五行,一卦一琴,一体一用,却几乎成为后来整个华夏的行为准绳。

秦岭物产丰富,其丰富程度在世界山系里面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东不西,不南不北,刚好在世界上最大一块封闭大陆的正中间,秦岭,有桐有梓,有丝有漆,其阴多金,其阳多盐,本就出玉,如此物产地貌于琴于国,相因相成,是再也自然不过的了,互相选择,相互成就,确也暗含了先人智慧之发生与出处,对我自己来说是表达了琴之为琴之体,既琴之何以为琴。或可以这么说,文明本是且只是自然之最高表现,却也是秦岭一开始的态度。

再后来,黄帝与炎帝战,不知黄帝对炎帝作了什么,竟夺其志,其实炎黄最多算是华胥子孙辈内部间的家产之争,而蚩尤就是外人了,遂禽杀蚩尤,我一直惊叹于太史公对文字的冷静与吝惜,读来直教人毛骨悚然,这不算作题外话,这正是秦岭护佑的小关中华胥国到关中再到中原大关中的大概路线,就象后来的周秦汉唐,都是先于秦岭范围内的统一,然后再司机扩大,夏商也多是家族内部之争,以及与东夷间的共和与争斗,以至于后来东夷也没了,这样的游戏一直预演至今,看形势,应该还要再预演下去。

华夏,这个世界史上最为传奇与苦难的民族,在几乎于不可能的和平与各种光怪陆离的争斗间,越坐越大,相较于人类其他文明,真实的叫人费解,也最耐人寻味。

然而这时我们还得等另一个外戚的出现,周人。

周人从关中北部台塬而来,渗透渐进,先有沣水边的沣京,再有镐水畔的镐京,最终在秦岭脚下做大,琴大概也是在这里成为七根弦的,卦也在文王那里变得更为知性且普及了,特别是周公,他在秦岭最东部营造了洛邑,以会盟管理诸侯,而秦岭,就是这个王国的脊梁。

那似乎是一个更为高级的开始,是古代史上最为有效且廉价的管理系统,文治体系此时也终于成形,其成本之低,以至于后来的朝代直到当下依然获益匪浅,说周灭商时巴蜀人也参战了,这直教人想起同时发生于秦岭两边的另一件更为可怕的事情,古蜀国,秦岭同时孕育并护佑了两个古文明,只是它对古蜀国的爱恋与护佑,以至于使其自生自灭了也不被外族侵扰,那得有多爱呵。

然而,对于华夏影响最为深远的却一直是秦岭北麓地带这一支,直到这个时候,秦岭还没有正式的名字,时被称作南山或终南山,却还分出许多其他的山系,特别的,是到了春秋,这个祖群有些营养不良,烽烟四起,黎民蒸苦,大家心知肚明的期待着什么,却又不说,或不肖说,这样的状态在以后的分裂期反复了好多次,打又打不起来,合又不可能,这时候,我们还得耐心的等着另一个亲戚的成长与参与。

那是个大时代,大家在秦岭东部会盟干仗,问鼎饮马,各种表演,而秦人,东夷之一部,几乎是最后一支没有背叛纣王的军事力量,其之忠诚,定是感动了周公的,放之于西垂牧马,马大繁衍,得以继续姓嬴,不抵戎人,进陇西大山,因了秦岭的庇护,使这一对华夏后世极为重要,定不能消亡的族群,而有喘息之机,多少年后,秦人再一次出现在人们视线里,是护送平王东迁,确实的不是趁火打劫,忠勇于此,确也无可厚非了,识的大体,懂得天下,这一点是当时那些正经诸侯也没能达到高度,于是有功,平王赐周故地歧山以西,却是在解放了整个关中的前提下,又是政治,我讨厌这个,值得称赞的是,秦人真去那么干了,一群生冷的傻子,而正是这种生冷忠厚实干的傻劲成就了秦人,也因此成就了后来的华夏,我去秦岭山里也常能碰见这样的人,相较于外面的人,我常被感动,那或许就是先民,就是遗风。

穆公文治武功,却也只是霸于诸侯,他去蓝田大营,身临华胥故国,南望秦岭,定也暗自伤神,后因子孙不肖,还丢了河西,契机是孝公与商鞅,两个二十来岁的茅头小伙畅叙三天三夜,便有了两千余年以来之政,这教我们这些大人情何以堪,(其实大家并不缺少了那种苦难逼迫下的更为纯粹的浪漫与理想。从伏羲到文王周公再到孔子,他们在绝望与希望的夹缝里演绎出一整套健行生发的理论,至小无内,至大无外,阴阳交替,积极向上,无比浪漫,大抵喻为革命乐观主义是可以的)既然基本问题已经解决,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收复河西,嬴驷称王,秦惠文王,武王举鼎,秦之东出大局已定,昭王嬴稷,眉县白起,大破六国,秦岭大概就在这个时候有了自己的名字,秦岭,秦人的山岭,china 一词是英国人在印度对中国的称呼翻译的,印度人喜欢给地名加后缀-a,所以china 就是chin,就是秦,其实 china 倒更象是秦岭的发音,这个是趣话,暂不当真。

范睢通秦岭栈道,蜀米至长平,天下畏秦,造都江堰,蜀米得以顺江而下,亡楚只是时间问题,整个过程看来,秦人的自我奋斗,好象只是对秦岭的疏导与征服,通栈道,修水利,至此秦岭南北关中和蜀郡两大粮仓几乎占据了当时七国GDP总合的四分之三,这才是根本,虎狼之师只是态度。于是,始皇嬴政,天下一统,两千年之政基本成型,他在秦岭山下造阿房(大林考证其音斡磅,关中言语,指示代词那边的意思)宫。

中国的事情大概这时已经定型,其制度与天下观(可以直接呼之为世界主义)的早熟,外加理论上的简单易学容易操作,总可以使以后的王朝和个人在面对了各种困难时,闲庭信步,游刃有余了。王遽常在日本侵华时开始治秦史,我不知道他自己内心具体的想法,但可以基本猜测出他内心的期望,至此七国无别史,秦始有之,秦史,在复旦时,吕兄赠我(春秋鲁史不在七国之列)。

据章太炎考证,华夏一词来源于华山和汉江(汉江下游入江处为夏水)华是国号,夏为族称,这个说法有些牵强和政治号召,只是依然没超出秦岭范畴,(我不太喜欢章这个人,他一开始批评别人见钱眼开,后来他也见钱眼开,他和他的学生黄侃都很狂,他们的狂跟李白一样带着极其聪明的表演,我喜欢杜甫,骨子里面的狂,其实已无所谓狂,只是诚实和中肯,和朱熹说的秦岭脚下的周秦故人的性格比较接近,纵而观之,诗歌爱好者多是喜欢李白,真正识得诗歌的,都推崇杜甫)华肯定是国号和修饰,华胥国,秦岭之南有华阳,之北有华阴,这个华胥国肯定是跑不掉了,夏作为族号和地域范围,该是指上古秦岭脚下关中平原和其东部中原这片肥沃广袤的地方以及这片地方的人,这与华和夏在说文里面的意思也最为接近。

至于虎方和楚国,一开始都算作外国,不属于华夏,只是其与华夏间经济往来密切且相互讨伐侵扰,却又向往华夏之先进,时间长了也就华夏了。钱穆说狄夷与华夏间是错综复杂的杂居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散布于周边,这个就更加的耐人寻味了。他们到底是怎么玩的,现实版围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劫有眼,随便一步走不好,便是亡国,而不是输棋。另一个核心是,且还那么从容,弹琴钓鱼间,天下就安定了,确乎是神仙的游戏,平民百姓的小心脏确乎是受不了的。

说到神仙,秦岭中段子午峪有玄都坛,就是神仙居住的都城,资料上说是汉武帝造的,其下是韩国道教(金仙学)祖庭金仙观,子午东行五里,有太乙宫,西行五里是沣水,有太公钓鱼台,再西行半日,是钟馗故里,正北是城隍祖庭,继续西行半日,有楼观台,老子曾在那里讲经,中国道教祖庭,东北行,有重阳宫和活死人墓,是影响道教最为深远之全真祖庭,至于八仙宫,八仙祖庭,华山和陈抟,龙门洞和邱处机,其实事情一开始就发生在秦岭南麓,说是有一个叫张陵的人,张天师,创立道教,玉皇大帝也姓张,后羿也姓张,名挥。

佛教八大宗初祖祖庭也几乎一律的分布于秦岭脚下或秦岭山里,这里得强调一下,按照胡适的考证,天台宗和禅宗皆出于鸠摩罗什的三论宗,天台尊法华而成一宗,最早翻译讲授法华的就是鸠摩罗什。

坛经的核心思想却也直追鸠摩罗什的两个徒弟的两篇研究庄子的论文,其本意确与达摩祖师相悖的。且坛经之成书极有可能是在圭峰禅师,圭峰禅师就是那一花五叶里的那一花,五叶广大了,但那核心的一花一直没变过,度人的办法五花八门,但坛经没变过。圭峰禅师因隐居秦岭圭峰而得名,后来更是一直住在安放了鸠摩罗什舍利的草堂寺,寺里有一通裴休著文柳公权书的圭峰禅师碑。以及圭峰西边的“若要拿我金碧峰,除非锁链锁虚空”,通悟霸气的金峰禅师。

却还有失传了的直达后现代的三阶教和牛头宗,牛头祖吃牛头开堂破肚洗肠子,直接成就了律宗初祖,三阶宗是唐时“垮掉的一代”,反世俗反政治反宗教反一切异化,以及中国第一个寺院,洛阳白马寺,前面说过了,洛阳本身就是周公在秦岭东部山脚营造的陪都,再加上龙门石窟,与秦岭西端的麦积山遥相呼应,中间是鸠摩罗什的草堂寺和玄奘的大慈恩寺。中国中世纪最为可观的思想史佛教史上最为可观的几件事和八大宗皆发生于秦岭范围。

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在秦岭隐修时始得虚云之号,净土十三宗印光老和尚在大峪出的家,太虚和来果老和尚还有高鹤年大居士在秦岭同一个地方隐修,还剩一个,弘一,他虽然尊的是秦岭南山律,只是我没听老修行们说过他,他或许是个成功的艺术家,晚年对整理律宗典籍作出过贡献,只是老修行们皆称虚云和印光两位老和尚为菩萨。因为弘一没来过秦岭?不得而知。关于出家人的事情,一切以老修行为准。可弘一就是没来过秦岭。

而儒家之起机和秦岭的关系,大概就是周朝和秦岭的关系,孔子和周公的关系,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祖庭在沣镐之间,在秦镇,全世界有无数个镇,我只喜欢秦镇,全世界有无数种酒,我只喜欢秦镇的酒,秦镇老酒。

至此,中国的三大思想体系的发生基本上都提到了些。

当然《中篇》说到的东汉经学重镇关学马融;魏晋期间唯一一个和竹林清谈对抗的经学大家,关学傅玄,清谈误国误民,我最喜欢傅子, 竟以一己之力而教天下;另类关学鸠摩罗什(秦人尚略);北宋经学重镇关学张栽,陈抟;《下篇》明清经学重镇,关学之顾炎武(学并有成于华山王猛台),李二曲(康熙封其为太白山神,只不与清庭合作),李柏,杨斛山;韵学集大成者李因笃。梁启超最喜欢的明末清初中国六大思想家,关中有其三,可谓一半天下,熊十力最看好之清初三大思想家,关中有其二。于中国的核心学问经学上,至唐以后关学至始至终也没能让出几个位子来,至于文学诗词,才子佳人,秦腔少有,多的只是家国天下礼仪廉耻。

刚进行到这里,对面楼上忽的有女子撕心裂肺的尖叫,继而男子号啕,小孩哭泣,周公吐莆,他们可以读读诗经,里面说到了所有的美好,秩序,和智慧,那是全世界最为充足的,诗意的栖居。

而北京之于中国,有如栎阳之于秦国,只是个战时过度,这地方我确实的也待够了,太史公说中国的事情从来都是发起于东南而收获于西北,陈寅恪说国家将来必倾国力于西北,这个将来应该快些到来,东南已经有些不能承受之重,秦岭应该再次发力。

秦岭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太史公感叹秦岭乃天下之大阻,然秦人通之,遂有天下之大利,却也只是己之利,确乎是敌之阻,元时蒙哥,受阻于秦岭南麓水网沟壑,被炮气所伤而没了性命,蒙古帝国解体,欧洲中亚皆得以获救,日本侵华,地点是重庆,还是秦岭南麓水网沟壑,依然是秦岭的护佑,中华终于也得以安好。

从整个世界范围内思考,从来没有第二座类似秦岭这样一座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影响如此深远的山系,你可以试着在诗经读取有关秦岭最原始直接的信息,南山,终南山,蒹葭,无衣,它一开始就提供了最为素朴的存在和最为磅礴的史诗,无衣,朱熹最喜欢它,而又何至于朱熹,每当华夏危机,大家都想起它,至唐之边塞宋之豪放,竟无出其右者,蒹葭,一直以来都被誉为诗人之诗,是华夏远古信息和原儒本体的集中表达,作为一个诗人,我至今还没读到比它更好的诗,竟无出其右者。

秦岭,中国的父亲山,它与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发源于昆仑脚下,就像伏羲和女娲同出于华胥而兄妹结合的关系,它们共同孕育并护佑了华夏,我们从秦岭而来,也必将回归于秦岭,而这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

二、道弘总笔画多少?

总笔画:17画。

“道” 字共有 12 画,笔画顺序为: 点、撇、横、撇、竖、横折、横、横、横、点、横折折撇、捺

“弘” 字共有 5 画,笔画顺序为: 横折、横、竖折折钩、撇折、点

“道”的基本含义为路,方向,途径,如道路、铁道;引申含义为指法则、规律,如道理、道德。

在日常使用中,“道”也常做动词,表示取道,经过,如道经。

“弘”,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形声字。弓表意,其甲骨文形体像一张弓,表示发弓的声音;“么”为古“肱”字,肱指胳膊,表示张弓射箭要用臂力,本义指发弓的声音,引申为大。后来陆续在金文、楚系简帛、说文中发现,“弘”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

三、闭谷什么意思?

闭谷的解释

[shut-in] 很宽的山谷中一段很窄的峡谷形状的部分

词语分解

闭的解释 闭 (閉) ì 关,合:封闭。闭门。闭合。闭关锁国。闭门思过。闭月羞花。 结束,停止:闭会。闭幕。闭市。 堵塞,不通:闭气。闭塞(?)。 姓。 关合开睁 笔画数:; 部首:门; 笔顺编号:

谷的解释 谷 (③④穀) ǔ 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或指两山之间:山谷。河谷。 喻困境:进退维谷(进退两难)。 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五谷。百谷。 粟的别称,亦指稻的子实:谷物。谷米。稻谷。 姓。 笔画数:; 部

四、道的反义词?

没有反义词。

dào

【名】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road;way;path〗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道坦坦。——《易·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出门在外对素不相识的同路人的客气称呼);道店(设在道路旁的旅店)

道德,道义、正义〖morals〗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道光(道德的光辉);道术(道德学术;又指医道、医术)

道教的教义〖Taoism'sdoctrine〗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韩愈《华山女》

道教;道士〖Taoism;Taoist〗

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世说新语·赏誉》

二郗奉道,二何奉佛;皆以财贿。——《世说新语·排调》

又如:道情(道士所唱的歌,以警世劝善为内容);道疏(道家拜天地祈福的文表),道粮(道士的口粮);道行(僧道修炼的功夫)

线条或细长的痕迹〖line〗。如:画一条斜道儿

路程;行程〖journey〗

日夜不处,倍道兼程。——《孙子·军争》

又如:远道,近道;道里睽隔(两地离得很远)

方式,方法;技能〖way;method〗

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晁错《论贵粟疏》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

策之不以其道。——唐·韩愈《杂说》

又如:生财之道;养生之道;道艺(道业。谋生手段;职业;工作)

水流通行的途径〖course;river〗。如:河道;水道

地域的区划名〖prefecture〗。汉制,县有蛮夷的称“道”。后泛指一般行政区域。明清时指在省府之间设置的监察区。如“凤庐道”

学术或宗教教义〖doctrine;reason;law〗

悦周公、仲尼之道。——《孟子·滕文公上》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传道;道书(宣传宗教教义的著述文章)

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law〗

脩道而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方向;志向〖direction;ambition;aspiration〗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志同道合

dào

【动】

说,讲〖say;talk;speak〗

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不足为外人道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又如:常言道;能说会道;一语道破;道定(说定,说准);道话(谈话,说话);道达(说清楚,讲明白;表达,传达);道知(告知,说明);道丧(报丧)

表示〖express〗。如:道慰(表示慰问之意);道罪(认错;赔不是)

取道,经过〖via;bywayof〗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项羽本纪》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道经(路过)

引导,疏导〖guide〗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易·系辞上》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

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管子·牧民》

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史记·留侯世家》

料;想,以为〖think〗

刘太公惊呆了,只道这早晚正说因缘,劝那大王,却听的里面叫救人。——《水浒传》

dào

【量】

用于长条形的东西。如:一道河(沟、山泉);一道虹;万道金光

用于门、关口等的阻拦的物。如:一道门(关);一道水闸;一道墙(防线、铁丝网、篱笆、屏风);头道幕不要落,落二道幕

用于某些分次、分项或分程序的事物。如:一道命令;来了一道公文;两道算术题;考了五道题

次。用于某些分程序的动作。如:洗了三、四道都没洗干净

dào

【介】

从,由〖by〗

诸使者道长安来。——《汉书·淮南传》

五、道字简笔字?

已是简笔字。

道 dào 

〈名〉

(1) (形声。从辵( 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2) 同本义 [road;way;path]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道坦坦。——《易·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出门在外对素不相识的同路人的客气称呼);道店(设在道路旁的旅店)

(3) 道德,道义、正义 [morals]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道光(道德的光辉);道术(道德学术;又指医道、医术)

(4) 道教的教义 [Taoism's doctrine]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韩愈《华山女》

(5) 道教;道士 [Taoism;Taoist]

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世说新语·赏誉》

二郗奉道,二何奉佛;皆以财贿。——《世说新语·排调》

又如:道情(道士所唱的歌,以警世劝善为内容);道疏(道家拜天地祈福的文表),道粮(道士的口粮);道行(僧道修炼的功夫)

(6) 线条或细长的痕迹 [line]。

如:画一条斜道儿

(7) 路程;行程 [journey]

日夜不处,倍道兼程。——《孙子·军争》

又如:远道,近道;道里睽隔(两地离得很远)

(8) 方式,方法;技能 [way;method]

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晁错《论贵粟疏》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

策之不以其道。——唐· 韩愈《杂说》

又如:生财之道;养生之道;道艺(道业。谋生手段;职业;工作)

(9) 水流通行的途径 [course;river]。

如:河道;水道

(10) 地域的区划名 [prefecture]。汉制,县有蛮夷的称“道”。后泛指一般行政区域。明清时指在省府之间设置的监察区。如“凤庐道”

(11) 学术 或宗教教义 [doctrine;reason;law]

悦周公、 仲尼之道。——《孟子·滕文公上》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 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传道;道书(宣传宗教教义的著述文章)

(12) 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 [law]

脩道而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13) 方向;志向 [direction;ambition;aspiration]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志同道合

词性变化

◎ 道 dào 

〈动〉

(1) 说,讲 [say;talk;speak]

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不足为外人道也。——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又如:常言道;能说会道;一语道破;道定(说定,说准);道话(谈话,说话);道达(说清楚,讲明白;表达,传达);道知(告知,说明);道丧(报丧)

(2) 表示 [express]。

如:道慰(表示慰问之意);道罪(认错;赔不是)

(3) 取道,经过 [via;by way of]

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史记·项羽本纪》

道海安、 如皋,凡三百里。——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道经(路过)

(4) 引导,疏导 [guide]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易·系辞上》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

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管子·牧民》

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史记·留侯世家》

(5) 料;想,以为 [think]

刘太公惊呆了,只道这早晚正说因缘,劝那大王,却听的里面叫救人。——《水浒传》

◎ 道 dào 

〈量〉

(1) 用于长条形的东西。如:一道河(沟、山泉);一道虹;万道金光

(2) 用于门、关口等的阻拦的物。如:一道门(关);一道水闸;一道墙(防线、铁丝网、篱笆、屏风);头道幕不要落,落二道幕

(3) 用于某些分次、分项或分程序的事物。如:一道命令;来了一道公文;两道算术题;考了五道题

(4) 次。用于某些分程序的动作。如:洗了三、四道都没洗干净

◎ 道 dào 

〈介〉

从,由 [by]

诸使者道长安来。——《汉书·淮南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