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道家四大天师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故事?
1、张天师
张道陵本名张陵(34-157年),字辅汉,道教称为祖天师。他是汉代张鲁的爷爷,是道教的创始人。
2、葛天师
天师姓葛,名玄,字孝先,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三国时的方士,据《抱朴子》记载,曾经从左慈学道,修炼道术,受《九鼎丹经》、《太清丹经》、《金液丹经》等,并受诸秘诀,后以之俱传郑隐,相传他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饵,擅符咒诸法。
3、萨天师
萨天师又称萨真人,中国民间信仰的神仙之一。崇恩真君。是宋代著名道士,号全阳子。一说为蜀西河(今四川郫县唐昌镇)人,一说南华(南华山今广东曲江县南,南华山在今山东东明县东南)人。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自称汾阳萨客。”
4、许天师
许天师,为晋代道人许逊,字敬之,号旌阳,南昌(今江西)人,又称“许真君”。许逊生于吴赤乌(238-251年)二年(239年)正月二十八日,在南宋时被净明道奉为祖师。
二、古代诗人王维的趣事?
小故事—— 1、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2、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王维来到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而紫云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问王维道:“公子有何贵干?” 王维这才回过神来,连忙答道:“昨日偶染风寒,特买几味草药疗疾,不知贵店有无?” 姑娘微微一笑,又问:“有药方吗?” 王维素闻紫云颇有才华,决定试她一试,灵机一动,说:“来得慌张,药方忘带了。” 紫云道:“还记得药名吗?” 王维说:“记得,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 紫云不由一怔,但马上明白过来:此人借口买药,实为前来考试姑娘我的才学。便将身子一扭,背对着王维,面对着药橱,道:“酒阑宴毕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 王维一惊,暗暗钦佩紫云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 姑娘又马上猜中,仍然背对着王维,以问作答:“‘熟地’要多少?” “再要百年美貂裘。” “‘陈皮’也有。” “还要夫妇偕白头。” “‘百合’是新进的。” …… 王维被紫云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买药回去之后,心里久久平静不下,觉得紫云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伉俪。但他不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问,决定重新试探姑娘一回,便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折叠几下,唤来书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买药,买得少了,你拿上这个药方,速去再买两服来。” 书童来到药店,言称王公子派他前来买药,说罢将药方递给了紫云。紫云展开一看——哪是什么药方?原来是一首谜诗: 二者缺一真可叹,书房偏又无石砚, 金童身边少玉女,晴天无日烦心添。 紫云斟字酌句,原来是个四字成语:一见钟(钟)情。不禁两腮飞红,连忙假装取药转过脸去,问书童道:“那位王公子叫什么呢?” 书童忙答道:“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呀!” 啊?原来他就是王维!其实,紫云姑娘也对那个英俊潇洒、才华不凡的买药书生产生了爱意,一听那人就是王维,心中更加欢喜,低头一想,便对书童谎称王维所买之药本店已经不全,让他明日再来。说罢也给王维回了首谜诗,然后叠好,让书童带了回去。 王维接到紫云的回信,急忙展开看去—— 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结缘去问僧, 竹林深处见古寺,伊刚张口人无踪。 王维乍一看,顿时凉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会心地笑了。原来那谜诗意思是:明天等君。 3、王维应举,太平公主倾其文采,荐为解头。此时太平公主寡居(或未出嫁也可以),留情王维,欲招王维为驸马。王维婉据,称已有心上之人。公主因爱成恨,道如果不愿为驸马,将禀告父皇母后革除王解头功名。王妻(此时还是未婚妻,嗯)得知此事,为着心上人的仕途,自愿退出,留信出走。王维在公主面前坦言逝不负心上人后,寻觅未婚妻而去。后公主反复思量,成全两人(人家是大唐的公主哎,那心胸。。。)。王维结婚后,一直夫妻恩爱。但王妻遭遇疾病,不治身亡(说难产也可以)。妻逝后,王维于妻墓前立下永不续妻的誓言,从此研习佛法,安身立命于山水之间。 4、王维在自己的诗中还谈到一些修炼的具体事情:他喜欢看得道高僧的传记故事,有时看修炼辟谷的方法;他把手杖头雕刻成斑鸠的样子,把乌龟壳用来垫在床脚底下;没有事时就在北窗下焚香打坐。隐居山中时,他们一群人一起来诵禅,与一人打禅又有不同乐趣。在嵩山隐居时,他还有过闭关修行的经验。 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新唐书》本传说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此期间写了一些游侠诗。开元七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试,中解头。他是一位文艺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又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后弃官隐居。 开元十七年(729),在长安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他从此不再续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被宰相张九龄擢为右拾遗。二十五年(737)为监察御史,春天奉使出塞,并留在凉州河西节度幕兼为判官近一年,写了一些有名的边塞诗。 天宝元年(742),王维转左补阙。以后,又屡迁侍御史、库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等职。但是,目睹朝政的黑暗腐败,他深深感到过去的开明政治已经消失。于是采取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得过且过。他经营了蓝田辋川别墅,修习佛、道,此时期他的许多诗文都濡染释、道色彩。他的思想儒、释、道杂糅,表现为人生态度,就是无可无不可,但求适意。 他的"中隐"方式使他获得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又使他得以从官场脱身,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长安陷落,玄宗仓皇奔蜀。王维当时任给事中,扈从皇帝不及,被叛军俘获。他不愿做伪官,服药取痢,伪称谙疾。安禄山将他囚禁在洛阳菩提寺,迫以伪署。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八月,安禄山宴其群臣于洛阳禁苑中的凝碧池,命梨园诸工奏乐,诸工皆泣。王维在菩提寺中闻悉此事,含泪赋成《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一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抒发对帝都沦陷的悲痛和对李唐王朝的思念之情。九月,王维被迫充任了给事中伪职。 至德二载(757),唐军收复两京。凡做过伪官的人,分六等定罪。王维被从轻处分,削官为民。次年春复官,责授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土。同年,又升迁为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乾元二年(759),复拜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升任尚书右丞。 王维对自己"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责躬荐弟表》)的行为深感愧疚。他看到当时张后弄权、李辅国专政,朝廷毫无振作的气象,于是思想更为消沉,"在京师,日饭十数名憎,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挡、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 上元二年(761)七月,这位天才的诗人离开了人间。死后,他被安葬在清源寺西,也就是他曾经生活了多年的辋川别业旁。 王维的朋友苑咸《〈酬王维〉序》中称他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唐代宗《批答王缙进王右丞集表手敕》中说他是"天下文宗。"杜甫《解闷》诗说他"最传秀句寰区满。"《旧唐书》本传称他"天宝中诗名冠代"。后世诗论家称他为"诗佛"。
三、蟾蜍吃月亮的典故?
这个典故也叫蟾蜍吞月,通常称之为金蟾含月,在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月宫叫蟾宫。古代中国人民认为金蟾是吉祥之物,可以招财致富。
俗话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其实癞蛤蟆比较文雅的名字叫金蟾(蟾蜍)。
在宝峰湖,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西斜的月亮刚好落在它的嘴里,这就是宝峰湖的一大奇景——金蟾含月。看来,金蟾先生对月亮的嫦娥姑娘又想入非非了。
金蟾传统寓意纹样。由传说的辟谷轻身的人物附会而成。纹样一般系一蓬发少年以连钱为绳,戏钓金蟾构成。金蟾是一只三足蛤蟆,古时认为得之可致富。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
四、铁拐李再生神话故事?
据说八仙中的铁拐李,本来是一个翩翩少年,名叫李玄。因醉心于神仙术,于是拜太上老君为师,学得了一套长生不老术。
一天,他嘱咐徒弟说:“我要灵魂出窍,跟师父魂游太虚去,你好好守住,不要离开半步。守到第七天,如果我魂还未返回的话,那是我已成仙去了,才可以将肉体焚化!”说完就静坐神游而去。
徒弟守护着他的尸体,加意防护,生怕出了什么闪失。可是到了第六天,忽然徒弟的家人匆匆赶来,催促他回家。说他的母亲病得很重,危在旦夕,一定要他赶回家,见最后一面。
徒弟听见后,大哭起来,说:“母亲危急,师魂未还,如我回去,谁守师尸;不回家,母难瞑目。”来的人就劝他说,师徒之义怎及父母之情,况且人已经死了六天,脏腑都会腐烂,哪里还有还魂的道理?徒弟一听也有道理,于是大家一起,把李玄的尸骸焚化了。
第七天,李玄的魂归来了,却没有尸首可投,变成了一个无主孤魂,只得到处游荡。忽然看见路边有一具乞丐的尸体,猛然想起太上老君临别时说过的话:“辟谷不辞谷,车劝路亦熟,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便长叹一声:“罢了,既然劫数难逃,大限已定,也不能强求了。慌不择路,魂正无依,不如将错就错吧。”
于是就附丐尸而起,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露肚跛脚,要靠拐杖走路的人。
在自己面临失败之时,不得已就只好借尸还魂了,正像俗话所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自己还有本钱在,不怕日后没有出头的日子。
五、彭祖的传说故事简短?
彭祖原名彭十,十岁那年,正吃面饼时,夜叉来捉彭祖,说你阳寿已尽。彭祖以饼相送,请求宽容。夜叉将彭十改为彭千,可活千岁。后因踏坏麦苗,罚减二百,因此活了八百岁。
彭祖长大成人后,从西域返回。此时尧为贤君,御外安内,防洪斗兽,重任在肩。然营养极差,积劳成疾。彭祖怜之,上山打猎,得野鸡、草药,熬羹奉献,尧病愈。尧念彭祖有功,将其封于大彭山,即今徐州一带。此处山清水秀,宜渔宜猎。彭祖在此创建大彭氏国,国运延续八百年左右。
大彭氏国之都,设于大彭山下。彭祖率民挖沟垒石,围而成城,聚众而居。现为铜山县大彭镇,有彭祖井遗迹,重建有彭祖庙、彭祖墓、彭祖碑。农历三月三为彭祖庙会。
彭祖有54子,一幼子喜捕鱼。彭祖恐其落水,屡次阻止。其妻喜食鱼,为避彭祖,将鱼藏于羊肉中烧煮,不料鲜香无比。彭祖尝后认可,取名羊方藏鱼。“鲜”字从此而来。
大彭氏国人原饮河水。但时有洪水泛滥,造成污染很多人得病。彭祖率众掘井,教民改饮井水,强身防病。今尚有遗址。井为黄帝发明,彭祖学先辈掘井之术,为国人造福。
彭祖善烹调、房中、导引三术。黎明即起,披发散步。冬日爱洗冷水浴,夏日爱食青菜。漱口固齿,外出辟谷。常用药物:松脂、柏子、麜角、云母等。提倡多食鸡、鱼及羊肉。
一日,彭祖做梦:受玉帝之命,负责降雪之事。彭祖乡情浓厚,徐州该降雪时,改降白面,持续数年。后彭祖下凡暗访,发现有人浪费白面,以烙馍铺地,遂重改降雪。
到了商武丁年间,商灭了大彭氏国。彭祖无家可归,只好云游天涯,先到天目山,再到武夷山,后到彭山。神州大好河山,几乎踏遍。故今很多市、县中,都有彭祖遗迹。
彭祖身在天涯,心系故国,虽国已不在,仍冒险返回徐州。以周围山林为家,仰卧山之坡,吸天地之灵气,收日月之精华,终修道成仙,肉体化石,灵魂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