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张良守鱼典故?(张良辟谷之术全文?)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3-04-27 04:53   点击:77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张良守鱼典故?

1、运筹帷幄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隐黄袍山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

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明清朝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

3、暗度陈仓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4、张良与道教

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间封为“凌虚真人”。

5、黄石公授书张良

张良刺杀秦王未遂,被全国通缉,不得不隐姓埋名,逃亡到下邳,躲避风声,一天,张良在沂水圯桥头闲逛,看见一位穿着道家服装的老者。

那老者看见张良走来,故意把自己脚上的鞋子掉到桥下,张良拿着鞋来到桥上,老者又伸出脚来让张良为他穿上:张良再次强压怒火,为老者穿了鞋。那位老者也没有道谢,站起来一笑而去,张良心里万分惊讶,呆呆地望着老者的背影。

没想到老者已经在此等候他了。老者大怒,对张良说:“你与老人约定,为什么迟到,回去吧。五天以后早些来!”这样又过了五天,到了约定的日子,鸡一打鸣,张良就来到桥上,没想到老者有先在桥上等他。

老者这次怒容满面地斥责张良:你为什么又迟到?以后一定要早些来。五天后,张良半夜就来到桥上,过了一会儿,他看见那位老者走过来了。这次,老者高兴地说;“应苡如此!”然后拿出一部书,对张良说:“你熟读这部书,就可以辅佐帝王,十年之后定会成功。十三年后你再来见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黄石。

天亮以后,张良拿出书一看,原来是《广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读此书,俯察天下大事,后来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的“智囊”。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举兵反秦。此后,各地起义武装风起云涌。

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举起了反秦大旗。后来因自感势单力孤,难以立足,于是率众准备投靠景驹,途中正好遇到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活动。两人一见倾心,张良屡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会其义,并经常采纳张良的建议。于是,张良改变了投靠景驹的打算,决定跟随刘邦。

二、张良辟谷之术全文?

所谓“辟谷”是道家的养生方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或长期不食果蔬米面和烟火熟食,靠喝汤药调理身体,或从空气中吸取营养。当前,也有人将其作为一种减肥的有效方法。

当然,张良辟谷,并非为了减脂塑身,保持体形,而是为了示病、示弱、示退。

世人皆以进为荣,然不知“智者知止”,尤其历史上那些开国功臣,往往功劳越大,下场越惨。如果不懂得全身而退,通常没有结果。

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说过一段话,千古流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后世,人们都以此赞扬刘邦胸怀宽广、善于用人,批评项羽刚愎自用。但是,小肚鸡肠之人,也可能重情重义,胸怀宽广之人,未必就宅心仁厚。

老百姓常说,“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作为帝王更是要舍情义,看利害,“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几乎是一条历史铁律。

为什么皇帝要对功臣痛下杀手?一来,这些人功高盖主、位高权重,树大根深、党羽众多,一旦谋反,后果不堪设想。二来,坐上江山后,就算皇帝本人能够镇得住这些元老,那自己的儿孙呢?是否还继续买账?所以,这也是为了自家的江山稳固,不得已而为之。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中,张良排在第一位。张良何尝不知功成名就之后,面临的凶险有多大。

因此,张良坚决辞让刘邦3万户的封地,而选择了当时又穷又小的留县,被封为留侯。张良的理由是,“当初在留县与陛下相遇,这是上天安排臣为陛下服务的”。其实,用意有两方面。一是,提醒刘邦不要忘恩忘情,过河拆桥。二是,请刘邦放心,留县这种小地方,人少地薄,不具备造反的条件,明示退隐的态度。

当然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绝妙之笔,在于张良后来摒弃世间万事,专心追随一个叫赤松子的道人学道修仙,开始辟谷,身体日渐消瘦孱弱。后来,刘邦亲自率兵征讨判臣黥布,欲请张良随军献策,张良以病容示之,刘邦没有办法,只好作罢。

后世,司马光评价张良,“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最终,当初刘邦口中的“初汉三杰”,韩信被诛杀,萧何差点被关在牢狱,只有张良得到善终。

三、辟谷的来源?

“辟”字在古代同“避”因此所谓辟谷就是避开五谷杂粮而不食。司马迁编写的《史记》里也记载着“汉高祖”的军师,张良晚年辟谷一事。可见辟谷养生在我国是历史悠久的。辟谷在世界宗教里也颇为流行,许多宗教和教名为“明心见性”“体悟真理”而进行辟谷。

例如释迦牟尼、耶酥和穆默德都有辟谷数天,以悟道的记载,印度的瑜伽功,并有辟谷断食之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