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冥想打坐和念佛的区别(剃头不是僧 打坐不念经 列队不是兵 睡觉不关灯。是什么意思?)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3-04-25 13:29   点击:24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剃头不是僧 打坐不念经 列队不是兵 睡觉不关灯。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描述的监狱中囚犯的生活状态。

进监狱是需要剃发的,做自我反省,就是第一句的打坐不念经,光头不是僧。

囚犯每天也是需要列队做整顿,有些地方的监狱晚上是不关灯的,就是第二句的列队不是兵,睡觉不关灯 。

监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没有阶级,也就没有监狱。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人类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人民依靠狩猎为生,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氏族的首领掌管财产的分配。

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的生存很难得以保障。由于不存在国家组织形式,人民之间的冲突以习惯、血腥复仇的方式得以解决。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开始结成群体,使用磨制或者打制好的石器进行狩猎,产品有了剩余。

氏族首领无偿地占有了剩余产品,于是社会出现了私有制,人类社会出现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人类社会也就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开始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伴随着阶级的产生,出现了国家组织形式。

掌握国家权利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以国家的意志体现出来,这就是法律。违法者视为犯罪,对犯罪者要进行惩罚,由此出现了刑罚和监狱。

二、道家和佛家修行的区别?

道教注重修身养性,以实践功夫去修行,而且修道过程非常困难,玄门弟子资质要求很高,例如五术【山,医,命,相,卜】,有的修道之人,用一辈子时间去修炼,都未必能精通一门。

佛教修行以心为主,一切唯心造,追求的是境界和明心见性,八万四千法门,可以参禅打坐,也可以一心不乱地念佛或诵经持咒。

三、一天要念多少次佛、什么是念佛?

念佛的“念”,其实并不是喃喃自语的念,而是静坐,观想及思考诸佛的法身、修行及境界,这个才算是真正的念佛。

念佛的“念”,是“思念”的念。以前有人用一个比较俗的讲法:就好像你想念你的女朋友那样,把她的样子、她的一举一动,都放在自己的心上,这种才叫做念佛。佛学世界中,现在世俗有很多对于佛学的观念是有问题的。比方说,一般人会有念几次佛号、有多少功德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和真正佛学的理念,相差实在很大。要念佛,应该是要真正的去了解什麼是佛。什麼是佛?佛有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这些能力,又有如来、善逝、人天师、应供等称号。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是不一样的,他们有各自的大愿。这些称号、这些能力代表什麼意思呢?去佛学大辞典查一查,获得了相关解释。但对于这些解释,却一片茫然,不能索解,该怎麼办呢?那就每天拨出一些时间去思考、深入去了解它,便是“念佛”。引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 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所以,如果要问念佛功德,主修及副修,一天要拨出多少时间,念弥陀佛和念观世音有何差别,答案就在上面这一些文字之中了。念佛绝对不是在那边喃喃自语,而是要“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更深一层,便必须“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所以,一天要念多少次佛?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佛陀从一开始,就是叫你去思考、去观察宇宙中的真理。可是现在学佛的人,却把“念佛”变成机械性的工作,一天在那边喃喃自语,这样是完全偏离了原旨啊!

四、怎样打坐念佛?

双腿盘坐,腰要正,背要直,,头微低,双目紧闭,双手放胸前,双手并拢合一。

五、尼姑跟和尚有什么区别?

称呼不同,男的叫比丘,就是和尚。女的叫比丘尼,就是尼姑而已!。

  首先要要明白,出家人在思想观念上,理应视作为男女无别,皆为大丈夫。只因肉身所在、世俗民风、戒律清规而分场所修行。故而,在佛制上,仪、律是大同而小异。

  在僧衣(法衣)方面,比丘持三衣,比丘尼持五衣。三衣为僧伽梨(sam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安陀衣(antarvasa);五衣含三衣外,另有僧只支(samkak-sika)与厥修罗(kusulaka)。僧伽梨译作大衣,郁多罗僧是上衣,安陀衣是中衣(或下衣)。僧只支(比丘亦可用之)是穿在袈裟下面,由左肩披到两腋,覆盖胸部、乳部的长方形衬衣,厥修罗是缠在腰部的下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