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素怎么产生?
血清素是体内产生的一种神经传递素;血清素是由抑制神经中的“B系统”释放的、对抗“A系统”神经分泌的荷尔蒙。血清素不存在于食物中。但有着作表明有营养物质可参与合成血清素,这些营养物质包括色氨酸(一种氨基酸),Ω -3脂肪酸,镁和锌。
二、血清素结构?
血清素是机体产生的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5-羟色胺。是神经细胞用来相互传递信息的一种混合物。这就是说,是神经之间用血清素作为相互交换,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某些神经细胞用血清素,而其他神经细胞可以用不同的神经传递素。
血清素可以影响人的胃口、食欲、睡眠、性欲及情绪,通过饮食适量提高血清素含量,能改善睡眠,让人镇静,减少急躁的情绪,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带给人更多的欢乐。
三、血清素的作用?
血清素是人体需要的因素,它主要是在神经细胞之间发挥沟通的作用,并且可以在细胞之间传递神经冲动,使细胞之间的沟通可以顺利进行,人体就会感觉到轻松或者有自我良好的感觉,所以通过激活血清素或者神经传递素促进这种交流,如果血清素保持正常的话,身体就会处于良好的水平状态。
四、血清素是什么?
血清素是人体产生的神经递质,其主要成分是血清素。它是神经细胞用来相互传递信息的混合物。这意味着血清素被用作神经之间交换信息的通道。一些神经细胞使用血清素,而其他神经细胞可以使用不同的神经递质。血清素会影响一个人的食欲、食欲、睡眠、性欲和情绪。
五、血清素怎么获得?
身體製造血清素的必要營養素可以從食物中攝取。 如:乳製品、香蕉及堅果類等食物。 此外,雞肉、牛肉、菠菜、巧克力、五榖雜糧、蛋、海藻等,也是能補充血清素的食物來源。 適當的運動以及森林芬多精也都是使心情開朗的好方法。
六、血清素什么意思?
血清素的意思是血清张力素又称5-羟色胺。5-羟色胺是一种吲哚衍生物,简称5-HT,化学式为C10H12N2O,分子量为176.22。
血清素主要成分是5-羟色胺,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特别在大脑皮层质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
血清素为单胺型神经递质,由色氨酸经色氨酸羟化酶转化为5-羟色氨酸,再经5-羟色氨酸脱羧酶合成于中枢神经元及动物(包含人类)消化道之肠嗜铬细胞。血清素在大脑中的含量为总量的2%,有九成位于粘膜肠嗜珞细胞和肌间神经丛,参与肠蠕动的调节。
七、什么生物含血清素?
血清素又称5-羟色胺(5-HT),是一种色氨酸催化形成的生物胺衍生物。
血清素存在于包括真菌、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在内的多种多样的生物体中。在脊椎动物中,血清素主要分布于两处:一是大脑血清素,主要合成于脑干;二是外周血清素。大脑产生的5-羟色胺占身体总量的5%左右,在大脑中,5-羟色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可调节行为、学习、食欲以及葡萄糖稳态。其余的95%产生于外周器官,作为外周激素发挥作用,影响血管收缩、肠蠕动、原发性止血、肝修复、调控脂肪生成、促进骨骼肌糖酵解、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T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的控制等作用。
八、什么动物有血清素?
五羟色胺又叫做血清素,是一种吲哚的衍生物,五羟色胺最早是从血清中发现的,又叫做血清素,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特别在大脑皮层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它也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五羟色胺的形成过程是色氨酸经过色氨酸羧化酶催化,首先生成五羟色胺酸,再经过五腔色氨酸脱羧酶催化成五羟色胺,五羟色胺是一种能够产生愉悦情绪的信使,五羟色胺水平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抑郁冲动行为,酗酒,自杀攻击以及暴力的行为。
九、正念冥想和冥想有区别吗?
正念和冥想有什么区别?它们是一回事吗?
这是我在正念教学里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今天,一次和大家讲清楚:冥想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是很多种“心性训练法”的总称。
古今中外,各种不同的教派体系,经过几千年,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冥想。比如观想类的冥想,会让你去想象某些事物或场景。还有持咒类的冥想,会念一些口号咒语。
冥想的目的也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放松身心,有的是为了获得智慧,有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等。那什么是正念呢?
它有两个重要的维度:正念是一种科学的心理干预方法,我们又称它为正念冥想、正念训练。
从这个维度上来说,正念冥想是冥想中的一种。正念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剥离了宗教色彩,是科学的、有效的、受到主流认可的。
它是有效的。2018年,心理学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临床心理学年鉴》总结:“正念练习对于治疗重度抑郁、焦虑障碍、物质滥用(烟、酒、大麻、药物成瘾)、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疼痛都疗效显著,与专业心理咨询效果相当。”
资料和延展阅读:Wielgosz, J., Goldberg, S. B., Kral, T. R., Dunne, J. D., & Davidson, R. J. (2018).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Psychopathology.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对没有心理疾病的普通人来说,正念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以及失眠、注意力涣散等问题。
它是科学的。《临床心理学年鉴》总结就是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的。从这张图可看出,近二十年来正念相关的科学研究数量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
数据统计:美国正念研究协会(American Mindfulness Research Association, AMRA)它是主流的。正念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医疗系统、教育系统、司法系统。我给大家举两个小例子:
来自《新华社》的报道,航天员在心理调适能力上,也增加了正念训练。
资料来源:《张扬对话黄伟芬:星辰有梦,不负使命》新华社
国家射击射箭队也引入了正念训练。东京奥运会冠军姜冉馨在分享自己如何练就身体、心理都“稳”如山时,就提到了正念训练的帮助。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贾坤老师(左二)正在给国家射击队进行正念训练,左一为姜冉馨
从另一个维度来说:正念是一种觉知能力,通常也称为正念水平。科学家们已经发展出了评估正念水平的科学工具。
比如正念五因素问卷,这五个维度是:观察、描述、觉知地行动、不判断、不反应。
很多人对冥想感兴趣,但又有些担心:“哎呀,我会不会误入歧途、走火入魔阿?”
首先,我建议大家在选择冥想方法的时候要谨慎。
特别是对于一些很玄乎的、没有经过验证的冥想方法要尤其谨慎。我个人最推荐正念,基于它的科学性、有效性。
目前主流的国际正念课程有: 正念认知疗法(MBCT)、正念减压(MBSR)、 正念自我关怀(MSC)。
其中,正念认知疗法(MBCT)就是由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的是三位心理学家设计。经过三十年的验证,数百篇科学论文的研究,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等高校都有开设。
我近期会举办正念认知疗法MBCT-L的免费体验课,如果你对正念冥想感兴趣,想要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以及改善睡眠、提高专注力,欢迎参加。
参加方式:加工作微信 bemyself2022(备注知乎)
第二点,不在冥想中误入歧途,很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态度。
我不建议想要通过冥想去刻意追求极乐的体验、特殊的感受。练习是帮助我们培养心的品质,提高我们的觉察和接纳能力,从而更加明智地生活。
在“因”在下功夫,让结果自然呈现。第三点,有几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朋友,或在经历创伤,要先去获得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要遵循医嘱,不要自己瞎来。
如果是心理障碍经过治疗,已经处在恢复期的朋友,可以在医生的同意和指导下,尝试将正念作为辅助的手段,来进行恢复。
比如,MBCT可以有效地防止抑郁复发,英国卫生署将MBCT列为预防抑郁症复发的最佳疗愈方法。
有严重身体疾病的朋友,或者中老年朋友,如果在正念练习时,出现了明显的不适,要注意调整练习的强度和方法,必要时要及时停止练习,咨询医生和专业人员。
健康的朋友如果在练习中遇到了你很困惑的情况,或者是承受不了的感受,也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指导。
十、冥想者在冥想时,在想什么?
首先要说明的是,冥想并没有一个单一的定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冥想这一修行方式由来以久,在印度被认为有超过5000年(甚至8000年)的历史,其内涵也是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的(其实我们生活中所用到的词汇都是这样的)
我们这里要说的冥想,是起源于古印度,随着佛教或瑜伽传入中国的一种修行实践,我们在一种比较广泛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在佛教中,可能又被叫做打坐,坐禅。在当代的瑜伽课堂中通常使用"冥想"一词。这里我们把他们看成是同一类的。其修行的核心是通过一些实践,让我们的意念变得专注,进而更好的认识"我"是谁,或认识世界的本质,达到某种超越的状态。(尽管在佛教和瑜伽中认为的终极实在是不同的)
在世界其他的文化中,也有类似冥想的修行方式,例如在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可能都有在外在形式或内在原理层面与印度文化中的冥想相似的修行,这些不再本文的讨论之内。
本文不引经据典,也并不严密,姑且随意的聊聊冥想。
1.冥想的起源
中国的文化是深受印度影响的,自汉以来的佛教,近几十年的瑜伽,都来自印度,在中国又和中国文化深度的融合,最后你也说不清楚这个东西是印度的,还是中国的。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是无法,也没必要去争这个文化到底是谁的。
根据一些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在8000年前的浮雕上,就刻有人打坐的形象。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知识是口口相传的。祭司阶层认为祭祀的准确性和结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就注定要求他们的祭祀活动中每个环节都必须保持准确性,而这个准确性的前提就是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在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需要有复杂的规则,时刻保持专注。为了训练专注力,他们尝试了打坐冥想。冥想在当时是有着它自己的现实意义的,那就是通过冥想提高专注力,进而确保祭祀的准确性来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冥想就大概起源于此了。这个阶段,冥想只是很少数人的事。实际上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知识只是在占人口极少数的人口中传承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冥想这一意义也没有停止,反而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现在的冥想是为了弄清人生大问题的,或是引用佛家的话是为了开悟解脱的
在几千年的时间中,这个阶层逐渐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冥想方法。而学习冥想,可能需要若干年的时间。作为类比,现代大学学习一个专业的课程是4年时间。冥想作为那个时候的主要知识,也是需要跟随有实修的老师系统的学习的。
比如在中国,大众接受教育,也就最近100年内的事情,之前可能80%以上的人都是文盲。
2.冥想的形式
在大众文化中,其表现形式通常为安静的盘坐在某个地方,闭上眼睛,沉心静念。这只是冥想的某一方面的表象。是大众对于一个颇具历史传承的修行方法的粗陋模仿。
如上一节所述,大众接受教育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当我们有了一定的文化,可以读书了,就会按照自己习得的知识结构去尝试理解一些东西。而文字本身其实是非常有误导性的,是不全面的。当我们尝试用自己既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另外一个领域的知识,就不可避免的会以为自己理解了,去实际上和这种知识原本的样子相去甚远。"冥想"就是这样的例子。笔者在刚刚开始接触冥想的时候对它的理解和现在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冥想的外在形式有多种,通常看到的是盘坐,但也可以通过唱诵,书写等方式来冥想,就最常见的静坐来说不一定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或者想一个什么东西保持专注。
大脑时刻都是有意识波动的,即便睡觉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冥想训练,让大脑(意识)学习如何不受影响(内在和外在),或是即便说受了影响也能保持平静专注的能力
从广泛的意义来讲,唱诵,徒步,甚至做家务时都可以冥想,即动态冥想,所以冥想更多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向内的、深化的一种意识状态,不是你想了什么内容。
以上为本人的粗陋解答,我说过语言本身是有局限的,不详尽之处请谅解!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