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有哪些女神?
圣母元君、碧霞元君、妈祖、斗姆元君、女娲、嫦娥、西王母、九天玄女、上元夫人、后土娘娘、昭灵李夫人、南极王夫人、云林右英王夫人、云华夫人、紫微王夫人、太真夫人、三元冯夫人、太微玄清左夫人、东华上房灵妃、婴母、麻姑、彭女、弄玉、湘江二妃、洛川宓妃、阳都女、东陵圣母、西河少女等等。唐代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便是专录女仙的。
二、道教经书有哪些?
道教主要的有十三部经书,分别是:《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老子想尔注》、《老子中经》、《黄庭经》、《太平经》、《玉皇经》、《黄帝阴符经》、《清静经》、《悟真篇》。
此外还有另一种道学十三经的分类,这十三经是:《道德真经》(《老子》)、《南华真经》(《庄子》)《冲虚真经》(《列子》)《通玄真经》(《文子》)《洞灵真经》(《亢仓子》)《太平经》《太平经圣君秘旨》《抱朴子内篇》《阴符经》《常清静经》《度人经》《心印经》和《玉皇经》。
三、道教有哪些流派?
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箓派诸教)
-
符箓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唐时为最盛。符箓教派以正一道为代表,其他有上清、灵宝、正一、神霄、清微等较大的派系,宋元时期还出现过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全部汇入正一道。
-
1、正一道
正一道在历史上声名显赫,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设坛、烧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领。宋真宗曾召见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先生”的称号,从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皇帝赐号。宋徽宗甚至为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从此正一派成为符箓派的统领。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国道教事务。元代时,龙虎山天师府的权力更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可以向皇帝提出“经费申请”,可以提出“人员编制”问题,甚至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赐予道士身份。明太祖朱元璋赐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正常为“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清代和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试图在上海建立正一道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最后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
2、上清派(又名茅山派)
上清派约形成于东晋时期,因其弟子专门研习《上清经》而得名。《上清经》由《黄庭经》衍生而出,也称《大洞真经》,以“存神服气”为修行方法,辅以育经、修功德。《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后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课,全部经文都是七言韵文,讲究“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认为“恬淡无为”是好的修炼方式,修炼的关键则为“男藏精,女藏胎”,人应“以精为本,以气为根”,“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主要的修炼方法是调息和存神,使“太和阴阳气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上清派认为,“五脏有神”,“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上清派一代宗师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氏。永明10年(492),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因陶弘景在茅山修行,茅山则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陶弘景开创了“佛道双修”的先例,其晚年宣扬“曾梦佛授其菩提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亲自到宁波阿育王塔受戒。归茅山后,即建佛道两坛,隔日朝礼。临终时,遗言死后“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
陶弘景编订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无上太道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总结了北魏张湛对《养生集》、《摄生论》、《养生术》等著作编集整理的养生理论,保存从先秦到两晋的已佚著作达32种。其基本理论就是养神和炼形,“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养神就是要“游收虚静,息虑无为”,清心寡欲。炼形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
唐代茅山派达到鼎盛,出了很多知名道士,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派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被封为“国师”;第三十五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四十四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号。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进入元代以后,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师出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
3、灵宝派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约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灵宝经》而得名。《灵宝经》描绘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承谱系。灵宝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师是三国吴道士葛玄,促进灵宝派发展的大宗师是葛巢甫。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灵宝经书的造作与传授。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故事,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辨问》之说合,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宝五符》。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其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弟子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受上清派的影响,灵宝派导引炼气也讲存神,服气,叩齿,咽津。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陆修静(40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据陶弘景《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迄便散。”可以看出,从齐到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陆修静虽对灵宝派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未见有弟子传承其灵宝经法者。因此灵宝派在陆修静之后的情况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无灵宝道士显名于世者。大约至北宋初,方见灵宝派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使灵宝派再次显名于世。
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为道士宁全真,其修炼法门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
4、神霄派
神霄派创始人为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使它风行一时。此后它传承不绝,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种据说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该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
-
5、清微派
清微派的创始人是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响渐大。南宋理宗时,第10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皇兄赵孟端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清微雷法。
-
6、净明道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称许逊等六位真仙降临,向其传授净明灵宝秘法,创立净明道。该派传行“净明法”的新符箓。净明道也重视内丹修炼,强调符箓与内丹的结合,同时净明道也十分重视忠孝伦理。元初,江西隐士刘玉以南昌为活动中心,再开净明道宗。新净明道自称“净明忠孝道”,宣扬佛道儒三教归一的宗教学说。
-
7、楼观道
楼观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楼观道尊尹喜为祖师。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时代与老聃齐名的道家关尹。庄子将其与老聃并列,叹为“古之博大真人哉”!关尹主张“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所以他“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吕氏春秋"不二篇》在论诸家学术特点时,称“老聃贵柔”、“关令贵清”。《楼观本起传》:“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楼观道由此得名。该派在南北朝时期,力主“老子化胡”之说,称尹喜始终是老子化胡(实为化佛)的随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楼观道是当时排佛之最激烈的一派。
楼观道尊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其传习的修炼方术,表现了杂采兼收的特点,即符箓与丹鼎皆习。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进入其鼎盛时期。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相应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字平定)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作大唐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楼观道一直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天宝(公元742~755)年间爆发安史之乱,此后楼观道趋于衰落。中经两宋,终于默默无闻。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楼观(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至金哀宗天兴(1232~1234)间,因遭兵燹,楼观焚毁殆尽。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复,变为全真观宇,原楼观道士亦转为全真道士。
-
二、新道教
-
太一道、真大道教和随后创立的全真教均创立于金初,史称“新道教”。
-
1、太一道
太一道的创始人为萧抱珍,河南汲县人。太一教以老子学说修身养性,用“祝由”法,配合符箓,济人治病、祈禳呵禁。太一教师承较严,入教道士须改姓萧。金大定年间,太一教鼎盛,元代,太一道逐渐融入正一道。
-
2、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创始人刘德仁,沧州乐陵人,约于金皇统2年(1142)开始传道,初名大道教,元宪宗时,赐名为“真大道教”。《道园学古录》称“真大道以苦节危行为要,不妄求于人,不苟侈于已”,刘德仁创立真大道教有“九戒”:一曰视物犹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宁清静,四曰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
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学者宜世守之。真大道教起初流传于河北,金盛时曾广泛流传于陇蜀、齐鲁、江淮地区,元末逐渐衰落,可能融入全真教中。
-
2、全真道
王喆(1112-1169),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内则修炼金丹,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烧庵起舞,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创“全真教”。王重阳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金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回陕西时,于途中羽化飞升。
全真教创教初期,教风刻苦简朴。弟子大多乞食为生,不建宫观,在山野市井修炼、传教。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修炼时先收心,达到一念不生,即“明心见性”。然后调整呼吸,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全真道的内丹学说认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灭、不变化的。成仙的根据就建立在它上面。重阳真人在《金关玉锁诀》中描绘了由元神炼化到达最高阶段时,便有“阳神”出壳而飞升仙界的境况。“全真”,即“保全真性”之意。
重阳真人羽化后,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全真教。据《北游语录》:刘处玄教旨“无为有为相伴”,至丘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经过前后二十余年的发展,全真教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上闻于金廷。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处一被召至京,金世宗亲问养生之道。次年,又找丘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全真教臻于极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见丘处机。丘处机以七十余岁的
高龄,率十八高徒跋涉数万里,远赴西域雪山行营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炼养长生之术,丘处机以道家清静无为,敬无爱民戒杀之旨劝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称其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丘处机于1224年东归,住于燕京长春宫。1227年卒后,葬于该宫处顺堂,即今北京白云观。
由于长春真人丘处机的经营,全真教鼎盛一时,《元史"释老传》说:“处机还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丘真人也说:“千年以来,道门开辟,未有如今日之盛!”
元一统后,南北文化渐趋融合,全真道渡江南传。江南名画家黄子久,即为全真道士,居苏杭授徒传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是湖北武当山,鲁大宥,江贞常等道士于元初入山传全真道,修复宫观、徒众颇多。李道纯原为南宗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长生观,入元后自称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为元初内丹大家。李钰、赵友钦师徒活动于江西、江苏一带,其徒陈致虚“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阳、荆南、二鄂、长江、庐阜、江之东西,凡授百余人。”所撰《金丹大要》为元代内
丹名著。
至此,全真道遍传南北,盛大至极,其势力足以与当时渐联合为正一大派的符箓诸派相匹敌。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荣誉无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后人称“北五祖”;册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全真道贵盛至极后,教风崇尚奢侈,势力渐减。自元统三年(1335)完颜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后继者再未见之于史传。
明朝时,全真道士被授予封号官禄如刘渊然,邵以正等辈甚罕,多隐修于山野,云游于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阐发教址。无垢子何道全,多年隐栖终南山,后云游东南,自《随机应化录》2卷录其语录、诗偈,多言心性,兼涉内丹命术。混然子王道渊撰有《道玄篇》、《还真集》、《升玄护命经注》、《青天歌注》等阐发内丹。
永乐间,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声望弥高,被称为“活神仙”。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一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人“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张真人自称生于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修炼多年。他的门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真派的支派。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来,“七真”门下各自开派,分为龙门(丘处机)、随山(刘处玄)、南无(谭处端)、遇山(马钰)、嵛山(王处一)、清静(孙不二)、华山(郝大通)七个支派,以龙门派最为壮大,该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
清代,全真派诸派中龙门派呈中兴之象,以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为中兴之祖。王常月,号昆阳子,山西长冶人,20岁时遍游名山,访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岁时,任北京白云观方丈,顺治帝封其为国师,康熙帝皈依于王之门下。王常月广授度牒,还长途跋涉到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传戒,于是,龙门风教遍于天下。他严格管理白云观,清规戒律,道门严整,香火不断,成为全真龙门派的大长管,公认为“全真第一丛林”,龙门派大盛于世。
清末全真道逐渐势微。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国性组织“中央道教会”。
-
三、小派别
-
1、李家道
李家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该派尊仙人李八百为祖师,世人乃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李八百是两汉时期流传于四川民间的神话人物。葛洪《神仙传"李八百传》云:“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或隐山林,或出市廛。”据葛洪记载,李宽所传李家道与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为人治病,用三部符,并事导引、行气;所居道室名“庐”。葛洪又称:“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然虽不屠宰,每供福食,无有限剂,……或数十人厨,费亦多矣。”即是说它不像帛家道那样“煞生血食”,但要举办厨会(道士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会),参加者有时达数十人。葛洪认为,如此耗费,“亦皆宜在禁绝之列”。举行厨会的作法,亦与天师道同。李家道在吴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
从东晋至南北朝,发生了无数次“李弘”起义,因为魏晋时期所出的道书中宣传“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因而以“李弘”之名发动起义,前仆后继、连绵不绝。其实,尊李八百为祖师的李家道,到东晋明帝时已衰落,此后的多次李弘起义,已不是李家道旗帜下的起义,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动为其后的“李弘”起义准备了群众基础。
-
2、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该派尊帛和为祖师,世人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据葛洪《神仙传》载,帛和,字仲理、辽东人。其师董奉为三国吴孙权时人,以行气、服术法授帛和。后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于石室中,视壁三年,见古人所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最后入林虑山(一名隆虑山),为地仙。
在西晋时,帛家道在河北、洛中已有一批弟子,不过当时的组织规模不大。至东晋,帛家道传入江浙一带,为不少士族所信奉。东晋后,不见帛家道的记载,可能融入了上清派、天师道中。
四、道教典籍有哪些?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有部分学者认为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
五、道教,童子有哪些?
多的很呐!道教三清之太上老君,金角银角(即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童子;元始天尊,白鹤童子;通天教主,水火童子。
…………
六、道教有哪些法器?
木鱼,镲,铙,铃,铛 ,鼓,磬,桃木剑,令旗 令牌,葫芦,……太多了
七、道教寺庙有哪些?
1、真武庙
俗称上帝宫,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祀真武大帝(北极玄天上帝),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2、三官堂(红军堂)
位于广西桂林兴安县北30里的界首镇街北头,分前后两厅,中有天井,面宽约13米,井深10.3米,建筑总面积约133.9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建于1912年。三官堂座西面东,门前临湘江,距离界首渡口不到100米,起初因为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得名三官堂。
3、北京白云观
位于北京。始建于唐,名天长观。金世宗时,大加扩建,更名十方大天长观,是当时北方道教的最大丛林,并藏有《大金玄都宝藏》。金末毁于火灾,后又重建为太极殿。
4、山西永乐宫
永乐宫是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宫观。它以建筑艺术及壁画艺术而驰名中外,占地面积248000平方米。地处山西省芮城县北郊的古魏城遗址上,南临黄河、北依条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距西安180公里。距洛阳200公里。
5、陕西楼观台
位于陕西周至县毗邻西安,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历史上,古楼观是中国道教的祖庭圣地,盛唐时为国内著名的道观,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在中国宗教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八、张掖道教寺院有哪些?
宗教 派别 场所名称 地址 负责人姓名
道教 全真 北武当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东大山南麓国有荒滩 高伟
道教 全真 道巷庙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北街街道东湖社区 孙多斌
道教 全真 老寺庙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张掖农场 杨清
道教 全真 玉皇宫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天乐村 陈国锦
道教 全真 民乐六坝北极宫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六坝镇六坝村 王大有
道教 全真 山丹玉皇观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大马营乡中河村焉支山 赵法政
九、道教有哪些主要经书?
道教主要的有十三部经书,分别是:《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老子想尔注》、《老子中经》、《黄庭经》、《太平经》、《玉皇经》、《黄帝阴符经》、《清静经》、《悟真篇》。
此外还有另一种道学十三经的分类,这十三经是:《道德真经》(《老子》)、《南华真经》(《庄子》)《冲虚真经》(《列子》)《通玄真经》(《文子》)《洞灵真经》(《亢仓子》)《太平经》《太平经圣君秘旨》《抱朴子内篇》《阴符经》《常清静经》《度人经》《心印经》和《玉皇经》。
这些经书反映了道教的基本教义和各种修炼之术,以及历史上各主要教派的思想和信仰及其特点。
十、道教的财神有哪些?
中国主要供奉的五大财神,分别是:中斌财神:王亥(中),文财神:比干(东)、范蠡(南),武财神:关公(西)、赵公明(北)。还有其它四方财神:端木赐(西南)、李诡祖(东北)、管仲(东南)、白圭(西北)。以上曾被道教分为“四面八方一个中”的财神阵容。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