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处格言
独处格言:寻找内心的平静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往往被琐事和噪音所包围,忙碌的生活让人感到疲惫不堪。而独处正是一种能够让我们远离喧嚣,寻找内心平静的方式。独处让我们能够专注自己,思考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下面是一些关于独处的格言,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独处的重要性
独处是一种与自己相处的方式,通过独处,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意愿。独处让我们能够远离干扰和外界的压力,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轨迹,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独处有助于培养内在的力量和坚持的品质。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常常需要顾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而独处则能让我们摆脱这种束缚,更好地实现自我。独处也是探索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静心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独处还有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独处时,我们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独处可以帮助我们抛开琐碎杂事,专注于关键问题,从而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寻找平静的独处之道
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立和排斥他人,而是要找到一种平衡,让独处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寻找平静的独处之道:
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每天找出一些时间,回顾自己的一天,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是否与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一致。
寻找安静的环境: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远离噪音和干扰。可以去公园、图书馆或者自己的房间,创造一个专注和平静的环境。
尝试冥想: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于呼吸和思维来达到内心平静和放松的方式。花一些时间学习冥想的技巧,尝试在独处时进行冥想。
培养兴趣爱好:找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比如读书、写作、绘画等,这些爱好可以成为你独处时的伴侣,帮助你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尝试亲近大自然:大自然是一个能够让人心灵平静的地方。去徒步旅行、露营或者只是在花园里散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自然的美好。
放下手机和社交媒体:手机和社交媒体常常让我们分心和焦虑,与此同时,它们也不断地带来外界的压力和噪音。尝试将手机和社交媒体放在一边,在独处时专注于自己的内心。
给自己独处的时间
独处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需要。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将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放在后面,而不给自己独处的时间。然而,只有给自己独处的时间,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内心的平静。
无论是每天找出一些时间独处,还是定期进行一次长时间的独处,都是很有意义的。独处的时间可以用来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回顾自己的价值观,甚至是仅仅享受寂静和内心的平静。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独处是一束明亮的阳光,让我们远离喧嚣和压力,寻找内心的宁静。让我们相信独处的力量,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去探索内心的深处,寻找自己的真实之美。
希望以上关于独处的格言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让你更加珍惜独处的时间,享受寻找内心平静的旅程。
二、享受独处时光
尊敬的读者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享受独处时光的经验和建议。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所牵绊,无法真正享受到独处的时刻。然而,独处不仅是一种能够带来内心平静的方式,还有助于提高个人内省和思考的能力。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方法,以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利用独处时光。
1. 寻找内心的平静
独处时光是每个人与自己的时间,这是一个理想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与自己对话,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平静的方式,与自己的内心建立联系。这可以通过冥想、瑜伽或其他放松的活动来实现。
2. 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有些人认为独处时光是孤独的,但实际上,这是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绝佳时机。当你与他人共处时,你的注意力常常会被分散,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情上。而当你独自一人时,你可以专注地投入到你喜欢的活动中,例如读书、绘画、写作或学习一门新技能。
3. 探索大自然
我们身处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却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独处时光是探索大自然的最佳时机。你可以选择去公园散步,参观花园,或者远离城市的喧嚣,去远足、露营等。这样的体验不仅可以帮助你放松身心,还能让你重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4. 阅读与学习
独处时光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有时间去阅读和学习。当我们和他人在一起时,难免会有其他的干扰,无法专注于阅读和学习。而当我们独自一人时,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此外,现在互联网上有许多在线学习平台,可以让我们在家里学习新技能或扩展自己的知识。
5. 写作
写作是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独处时光是写作的最佳时机。当我们独自一人时,我们可以尽情地倾诉自己的心声,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还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并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
6. 享受孤独
孤独并不是绝对的负面情感,实际上,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当我们独自一人时,我们可以放松心情,不受他人干扰,真正感受和接纳自己。这样的体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
总结
独处时光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探索自我,并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通过寻找内心的平静,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探索大自然,阅读与学习,写作以及享受孤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独处时光,使自己更加完整和平衡。无论你是一个忙碌的上班族,还是一个学生,都请不要忘记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光,因为这将对你的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独处时光的想法或经验,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三、情感依赖 独处
分手后如何摆脱情感依赖和享受独处
分手是一种常见的人际关系结束方式,当一段感情走到尽头时,我们常常会感到失落和伤心。这种情绪常常导致情感依赖的产生,我们不愿面对独处,总是希望找到下一个依靠。然而,只有学会独处并摆脱情感依赖,我们才能真正开始新的生活。
情感依赖是指个人在情感上对他人过度依赖的一种心理状态。当我们习惯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时,一旦失去了这个人,我们就会陷入无尽的悲伤中。因此,学会摆脱情感依赖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我们重新找到自己的幸福。
1. 承认情感依赖的存在
要摆脱情感依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自己对他人的依赖。这需要我们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只有当我们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情感依赖时,我们才能开始寻找解决办法。
可以通过自省和反思来认识自己的情感依赖。回顾过去的感情经历,思考自己是否过度依赖他人的情感支持。我们可能会发现,在感情关系中,我们往往过分依赖对方的陪伴和关爱,而忽视了自身的独立性。
2. 培养独处的能力
独处并不等于孤独,在人际关系中保持适当的独立性对我们的成长非常重要。独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培养更强的内在力量。因此,学会独处是摆脱情感依赖的关键。
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个人的心灵成长。例如,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或社交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当我们能够自得其乐地独处时,我们就不再需要依赖他人的情感支持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3. 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
在摆脱情感依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身边亲朋好友的支持和鼓励。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寻求他们的帮助和建议。他们的支持会增强我们战胜情感依赖的信心。
经常和朋友聚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与他人保持适度的社交联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独处,并减少情感依赖的可能性。
4. 培养自身的独立性
摆脱情感依赖需要我们培养自身的独立性,学会自给自足。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来增强自信心,从而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可以参加一些培训课程或学习新的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面。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并从容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5. 给自己足够的时间
摆脱情感依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不要急于找到下一个依靠,而是要学会享受独处的乐趣。
在情感依赖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这时,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完成这些目标,我们会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从而摆脱情感依赖的困扰。
结语
摆脱情感依赖并享受独处需要时间和努力,但是它是必经之路。只有当我们能够独自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因此,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依赖,开始新的生活。
四、独处名人故事
独处的力量:探索名人故事的启示
独处是我们与自我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寻找灵感、反思人生,还是寻求内心的平静,独处让我们能与自己展开对话,发现内在的智慧和力量。
许多名人故事中都包含了独处这个重要元素。他们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独处的价值,并激励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求宁静和思考。
1. 爱因斯坦:独处与灵感的源泉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震撼世界的相对论就诞生于他深夜独坐的时刻。他习惯于将自己置于静谧的环境中,让思绪自由地飘荡。
独处让爱因斯坦得以逃离外界的喧嚣,沉浸于自己的思考之中。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他得以激发灵感,发现深奥科学理论背后的真相。
2. 达尔文:独处与个人成长的契机
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立者,他曾经说过:“独自生活是我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他喜欢独自在大自然中散步,观察生态系统的细微变化。
独处让达尔文有机会反思自身的观点和理论,并接受新的观察和思考。正是通过这种不受干扰的独立思考,他才能建构起自己的学说,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
3. 达芬奇:独处与内心的平静
达芬奇是艺术和科学的天才,他倡导独处与专注的状态。他常常在寂静的工作室中,与自己的想法对话。
独处让达芬奇能够集中注意力,让他的思想和感官获得空前的清晰度。这个无拘无束的时刻,让他的创造力达到巅峰,创作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之一。
4. 村上春树:独处与创作的纯粹
村上春树是一位享誉全球的作家,他在无数的作品中都强调了独处的重要性。他坚信,只有独自一人时,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声音。
独处让村上春树的创作过程变得纯粹而真实。他和自己对话,倾听自己内心的故事,通过文字将它们传达给读者,打动人心。
结语
独处是名人们达到巅峰表现的秘诀之一。正是在与自我深入对话的时刻,他们获得了智慧、灵感和力量。
当今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快节奏的生活所束缚,忽略了独处的重要性。然而,只有在寂静的时刻与自己相处,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自己,释放内在的潜能。
或许,我们不是名人,但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名人故事中汲取力量。在与自我独处的时刻,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追求心灵的宁静和个人的成长。
让我们带着这些名人故事的启示,将独处的力量融入日常生活中,获得更高的智慧和成就。
五、什么叫随笔?随笔怎么写?
随笔是一种内容和形式相对随意的文学体裁,属散文类。写随笔,要经常写,重在发现,重在坚持。长期坚持写随笔,可以很快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可以为写更大体裁的作品积累素材。
六、随笔短句?
1、 时间不是让人忘了痛,而是让人习惯了痛。
2、 痛彻心扉的爱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那曾经以为的花好月圆,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
3、 我的快乐都是微小的事情。
4、 我的世界是寂静无声的,容纳不下别人。
5、 总是需要一些温暖。哪怕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纪念。
6、 痛过之后就不会觉得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冷漠的心。
7、 别总把悲伤挂在嘴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8、 纵使时光荏苒,海角天涯你仍是我心口的伤疤。
9、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磨平了自己的棱角。
10、 一个能够让你停留下来的城市,那里一定有你的爱。
11、 因为得不到、所以念念不忘。
12、 我很自私,我只允许你爱我一个人。
13、 如果你不能、请不要给了我希望再让我失望、因为那样更痛。
14、 亲爱的,好想你!我要证明异地恋也可以长久的。
七、什么是随笔?怎样写随笔?
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
随笔在写作样式上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
借事说理: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读者通过读作者叙述的这件事,就能受到触动,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
夹叙夹议 :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
怎样写随笔?
一是要率真,纯真。既然是随意而写,最好不要虚构,不要涂饰。写真事,抒真情,直言自己的认识见解,虽不一定完整深刻,却因为来自生活,发自肺腑,自有它的生命力在。反之,为了讨好老师、家长或编辑,事情还写不清楚就动脑筋虚构、造作,以至于抄袭、拼凑,把成人的“瞒”和“骗”那一套先学过来,那才是可悲又可怕的。我们要从随笔的“真”开始,来抵制和扭转作文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二是要引人向善。随笔要写得真实,是否意味着什么都能写,写什么都是“如实反映”呢?也不是。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要写,要反映,我们的目光应对着什么?我们的兴趣应当在哪里?我们当然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就是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是是非非、祛恶扬善,该是我们必须养成的习惯。
三要给人以美。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毕竟也属于文学作品,不应当与美绝缘。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写随笔,若是能从一般的人们不以为意的生活中发现、挖掘出令人愉悦的美感,并以优美的文笔把它反映出来,那就既是作品的成功,也是能力的锻炼。
例文:
我只能开始短暂的回忆那个令我身心发毛的、又模糊的大针管的影子,针在脑海中渐隐渐亮,我的恐惧开始布满了我全身的皮肉组织。那是我五六岁时,因大多数人的易发的通病发烧感冒而被送往他家,他只给了我一条路,那就是打屁股针。他让我静静的趴在长凳上不要做任何举动,否则针容易打错位,错位又得重新再打,我由于心里的害怕而死死的抱住长凳,我感觉到全身开始疼痛,心里的恐惧战胜了声音的恐惧,我偏偏越是想拼命的哭喊,可那不争气的喉咙连丝毫的声音也发不出来,眼泪像波涛水流一样大把大把的向低处奔去。
八、请问什么是随笔,随笔怎么写?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文体格式,和日記的格式一樣. 随笔侧重于作者个性化的看法和感受,要求有新意,要末就有深刻的一面,随笔不是杂感,不是随想,不是生活感受的描摹,随笔的写作要求比较高,一般年轻人不容易把随笔写好,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写作经验的积累,是作者综合写作素质的整体表现。可以这么说,随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九、教育随笔?
怎样写教育随笔一,什么是教育随笔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随笔在写作样式上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借事说理: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读者通过读作者叙述的这件事,就能受到触动,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夹叙夹议: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随笔是最适合教师创作使用的一种形式.二,写教育随笔有什么好处1,能真实地记录身边世界.如果你要问我:你这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我也不知怎样回答.写教育随笔,就不会再像过去一样让我们的老师只留下模糊的记忆,我们不能让过去的智慧,思想火花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淡出这个美丽的世界.2,用教育随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为要写,所以要阅读;因为要写,所以要去做;因为要写,所以要思考.写作,是一种拉动自己读,做,思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作为教师的最好的教育研究,是教师行为研究的最好依托.3,通过教育随笔,让每个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成功实践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这么多的,实质性的要求,这些要求不可能一下做到,但边做边思,边思边写,边写边做,螺旋前进,每个老师肯定会把新课程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本领.耕耘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掌握了大量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之余,及时把心得记录下来,不仅对自己日后工作有促进作用;如果发表,对广大同仁也具有借鉴意义.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言:"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育,教学对象,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回顾和总结教育教学过程的心得和方法,不仅积淀了个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部分成就,而且也丰富了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师,其功赫赫.回首整个从教生涯,或许因疏于及时记载心得体会,届时找到一条清晰的轨迹不免显得有些困难,然昨日难以再现,徒留一缕憾意.诚然,如今的教师负担很重.有来自业务上的,更多的或许还是来自心理方面无形的压力.面对高职低聘,转岗,待岗等现实问题,使得教师们对分数不得不计较.一贯被称之为"良心活儿"的隐性工作,教师自己对"良心"两字欲说还休.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数是硬道理"的论调就不难理解.也因此会有不少教师奉行"一心只教手中书,莫管教改与科研."这种现状,结果使得教师自己只拥有一桶"死水",限制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培养也是无益的.适时撰写论文是解决上述矛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其操作性强,收效也显著.教师的论文,大致可分为纯理论的学术研究文章和涉及具体问题的教学小论文.考虑到实际情况,笔者更赞同广大中小学教师侧重写一些教学小论文.通过及时整理教学思路,记录教学心得,只会对教学起促进作用.就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缜密的思考,或查阅相关的资料,最后形成文字.这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质疑,析疑的过程.写作过程使得教师对处理问题的方法更趋条理化,更符合科学性,能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根据笔者自己的经验,勤于笔耕教学小论文,有助于培养执笔教师的教研意识.尤其是此类小论文被报刊录用或获奖时,更能促成该教师在教学上乘势而上,提升境界.现代的教学形势,要求教师有传统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化.名副其实的"学者型教师"必须会进行学术研究,教学小论文为载体的教研是铺就学术研究大道的"基石".作为教师,不进行教研,而直接从事抽象的理论研究是缺乏立身之本的,也可以这么说,没有教研就没有科研.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踩着一个个的脚印,随时记录着这一轨迹,向教育更深处漫溯,教而时研之,不亦乐乎三,教育随笔写什么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敢说每一节课都有体会最深的心得,但每天都要教学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践:如读书笔记,如教育案例,如教学反思,如学生档案记录,如心灵感悟…….写教育随笔实际上是个思考与积累的过程.由于我们身在教育的第一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智慧,常常教有所感,倘若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育心路,这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无疑是有帮助的.而且要想把文章做大,做好,也离不开平时的点滴积累.教育随笔,因其篇幅的短小,也无需上升到多高的理论层面,因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那么,教育随笔写些什么呢(一)记教学得失.每位教师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试验田",试验成功与否,肯定会有所"悟",总结得失,在下次教学中自然能扬长避短.比如说,有位老师在教学"吃"字时,考虑到学生先学"气"字,后学"吃"字,容易把"吃"写成"气",因而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吃"的右半部分千万不能写成"气"字.谁料,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是有很多学生错了.手把手地好不容易教会了,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又错了,怎么帮助学生正确记住这个字呢她想了一个办法.一次讲评时,她对同学们讲,"今天中午,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大饿了,竟然把筷子都吃下去了."同学们都感到莫名其妙,纷纷说"不可能!""谁会把筷子吃下去呢"见大家都在参与议论这事,她感到时机已经成熟,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让他写一句话"我吃了一碗饭".不出所料,学生把"吃"写成了"气",有同学马上站起来更正,"错了!错了!吃的中间没有一横!"她笑笑,指着这位同学写的"气"说:"你们看,他的筷子是不是给卡在喉咙里了."同学们都会意地笑了起来."你们能帮他把筷子夹出来吗"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起了手.打那以后,学生再也没有出错,看来"筷子卡在喉咙里"给大家的印象还是相当深的.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令人欣喜的,成功的实践.成功了,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主要收获在哪里抓住自己的成功之点,深入地想,好题材就这样诞生了.教学中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误我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会失误主要症结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弥补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好题材又诞生了.(二)录教学机智.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随机应变,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有位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本来先想表扬部分写得好的,再批评那些写得差的,看到学生那一双双充满期望的眼神时,他临时改变主意,选择学生作文的精彩地方一一作了表扬,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生们都认真地对作文作了精心的修改.第二天,许多传神的字词,优美的句子和巧妙的构思,已悄然出现在不同的本子上.还有家长高兴地打来电话,说她的孩子回来之后,高兴得不得了.没用家里人催着做作业,自己认真地将作文改了又改,再认真地誉写好.而这个孩子原本就是老师准备批评的对象之—.表扬的力量可见一斑.(三)写教育偶得.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但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你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那么请及时把它写下来.有所思,必有所得.如果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的话,你会发现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位老师看到他校一位老师在评判学生分数时,把作业的最低线定为甲下.好一点的就毫不犹豫地给甲,再好一些的甲上.写得整洁美观的,再加上一个苹果;写得特别用心或者解题有新意的,加上两个苹果.当然,所谓的"苹果",只不过是一个刻成苹果状的小印戳而已.但这种看似"画饼充饥"式的评分方法,使原本丙丁的学生带回去的作业簿中也有了甲的佳绩,这样一来,孩子欢天喜地,家长也开心得不得了.所有的孩子的脸上都堆满了开朗的笑容,孩子们常挤在一起翻开作业本在比谁得的苹果多,并为了能得更多的苹果而在暗地里较劲.反观自己身边的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很多,而对学生的评价却很低,使得家长误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很差而常常训斥孩子,而学生老是看到自己本上是鲜红的"╳",自我感觉也越来越差,对学习日渐失去了信心,变得畏畏缩缩的,自然少了那份应有的天真,由此感到我们的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要少一些"正经",多一点欢颜;少一点"刻薄",多一些变通与关爱,这样才会取得如同这给"苹果"一样的效果.(四)记学习所悟.平时,我们在阅读书报时,常有所感,有所悟.记得有位老师看了《谁动了我的奶酪》想到了老师的"金饭碗"光芒不再,感到随着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生源的日渐减少,"末位下岗"已是不争的事实.惟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方能使"奶酪"永远属于自己,由此写了篇文章《谁动了老师的奶酪》,发表在《教师之友》2002年的7—8合期上,还有位老师看了《美国教师教"蚯蚓"》后在自己的自然教学中也作了类似的尝试,写了篇题为《"动"起来教(捉蚂蚁)》的文章,收获还是相当大的.课前她安排学生捉蚂蚁,并让学生把蚂蚁装在能透气的小瓶子里,这样学生对蚂蚁的生活习性就有了深刻的认识;课上她安排学生画蚂蚁,驱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观察小蚂蚁,然后让学生说蚂蚁的身体构造,这样一来,课本上那些抽象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具体了,生动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当高涨.教学效果自然是那种灌输式教学所难以比肩的.我由此感悟到,创设融洽和谐的师生活动情境,可以使学生毫无拘束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要远比那种为维护师道尊严而人为地拉开师生间距离的做法高明得多.因为师生关系的不民主,最终导致的是师生关系的对立;学生会因"厌恶和尚"而"恨及袈裟",因"恶其师"而"厌其教""轻其理".在讲课过程中,感觉上的得心应手,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你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对此,我们要及时记录下来.在听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听课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听到的多数是优质课.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就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我们还可以从课后师生交谈中,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捕捉教学随笔的题材;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教育教学论文或从浏览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中捕捉.
十、什么随笔?
培根随笔
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随笔集
《培根随笔》是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随笔集。随笔主要是收录了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方方面面,其中的《论读书》、 《论真理》、《论嫉妒》、 《论死亡》写得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