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祖母食事阅读答案?
1.第(8)段说:“那双布鞋我始终没舍得穿,寒假时,拿回老家,放在祖母出嫁时那口铜页包金的山榆老柜里”。结合上下文看,作者交待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那双布鞋”在文中起到了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简要分析第(8)段中“鞋穿不正,就要崴脚哇”一句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1)段属于环境描写,它在文中有何作用?划线的“荒芜”、“颓圮”、“无望”和“寂寞”几个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1)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为后文作伏笔 (或铺垫) 线索(或贯穿全文)
2.做人不学好,就要犯错误(意合即可)
3.(1)渲染气氛 (2)失去祖母的悲痛
4.符合题意即可(如:祖母的鞋;难忘的祖母;祖母原文题目)
二、江南即事阅读答案?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富有诗意,请描述诗的意境(画面)、概述诗的主旨。(6分)
2.此诗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小童?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5分)
答
1.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3分)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1分)描绘了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使人感受到浓郁、和谐而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气息。(2分)
2.心理描写或白描手法。(2分)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2分)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1分)
简析
《溪居即事》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作品之一。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悠悠飘荡的小船 波光粼粼的溪水 掩着的柴门,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三、钟山即事阅读答案?
钟山即事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
①钟山:山名。
②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
③相对:对着山。
【试 题】
⑴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⑵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阅读练习二:
1.简析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绕和舞字的妙处。(4分)
答:绕字写了出涧水在竹林间回环往复、静静流淌的情态;弄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林西边草地上,花草随春风频频舞动、款款弄姿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钟山美景流连喜爱之情。
2.王安石认为,与其鸟鸣山更幽,不如不鸣山更幽。你怎么看? (4分
答:同意:我觉得王安石的话有道理。本诗写于他隐居钟山时候,虽然他退出了政治舞台,但内心并不平静,过去的成败利钝,当今的朝政得失,还时时萦绕于心怀,这种心态就必然在诗中有所表现。所以一鸟不鸣山更幽就不单纯是描写山中的幽静,更重要的是表达诗人内心岑寂和对寂寞的不满足,以及对喧闹春天的期待。一个山更幽的更字,便把作者的心境集中的表现出来。
不同意。我认为鸟鸣山更幽更好,因为这句诗以动衬静,和无声的静寂相比较而言,用鸟鸣衬托山涧的幽静,一个更字使人感受到静的情趣和生命力。
【译文】
山间的溪水在竹林中无声无息的环绕流淌,竹林边的花草也在浓浓的春意中默默地摆弄着娇羞柔美的身姿。在屋檐下对着钟山整整静坐了一天都没听见一声鸟叫,真是太幽静了。
【补充注释】
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姿态的意思。
茅檐相对坐终日:意思是说在屋檐下对着钟山坐了一整天。
一鸟不鸣山更幽:一声鸟叫都听不到,山中更显得幽静了。反用梁代王藉《过若耶溪》鸟鸣山更幽意。王安石曾对黄庭坚说过,古诗鸟鸣山更幽,我以为不如不鸣山更幽。幽,幽静,幽闲。
四、渔夫和他的灵魂阅读题及答案?
谜底是渎
渔夫取渔的氵,读取卖,氵与卖组合就是渎
五、菊事阅读理解答案?
这篇文章描写了菊花面对逆境的时候,能够坚定信念,顽强生存,面对荣誉或者得意的时候,淡定从容,他们营造温情的环境,学会接受,无论冷落还是繁华。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处于顺境或者逆境的时候一定要勇敢的面对一切,拥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
六、稽庄即事阅读答案?
稽庄即事①
文天祥
乃心王室故,日月奔南征。
蹈险宁追悔,怀忠莫见明。
雁声连水远,山色与天平。
枉作穷途哭②,男儿付死生。
【注】
①德祐二年三月初七日晚,诗人一行来到稽家庄,受到水寨统制官的款待。
②穷途哭:《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就写出了诗人日夜奔走的画面,“乃心工室故”使诗歌格调高远。
B.颔联写诗人在抗击外族入侵的斗争中经历了种种险境,还被人误解怀疑甚至诬陷。
C.尾联中诗人使用典故表明自己面对困境的决心,身为男儿愿为国家社稷献出生命。
D.诗歌结构严谨,语言缠绵徘恻,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表现得淋漓尽致。
15.诗歌的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D
15、情感表达:雁声阵阵,随水远去;山色苍苍,与天相接。这里借景抒情,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感。(3分)结构安排:自然过渡,情绪由低沉转入高昂;舒缓诗歌节奏,为诗歌增添蕴藉之意。(3分,意思对即可)
七、童年絮事,舒婷,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1.(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2)渲染了清 冷的气氛;(3)写出了阿斌行走山路的艰难;(4)为下文写阿斌家 里的不幸埋下伏笔。(3分,答出三点即可)
2.动作描写(1分);写出了男孩儿挣脱阿斌的迅捷(1分),体现了他对阿斌有很强的戒备(1分)心理。
3.良心未泯(1分),勇于担当(1分)。
4.(1)“月光手帕”是指月光穿透树隙洒在地面上铺成的一片片巴掌大的手帕(或光斑)(1分)。(2)是母亲善良、坚忍、敢于担当的象征,是家人期盼、坚信阿斌能悔过自新的象征,是阿斌良心发现、主动自首的象征(2分,答出两点即可)。
5.(1)内容:阿斌因打架伤人犯罪而选择逃跑,给家人带来了极大灾难(1分);阿斌又因家人对他的期盼与坚信而选择了主动自首(1分)。(2)启示:可从犯错与认错、逃避与承担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2分)。
八、灵魂的独处是什么?
独处是什么。一段自己和自己待在一起的时间,没有旁人干扰,也没有他人帮助。所以你的快乐只有自己知道,无人可分享使其翻倍;你的痛苦亦无人知晓,无人可令其减少。短暂的独处使人清醒,拥有跳脱的眼光,而长久的独处会使人自恋,否则无法合理化孤独的现状。
灵魂的独处与肉体独处最大的分别便在于:前者是与现状无关的,身边有没有他人都可以,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后者的状态只能依赖他人,一旦存在他人便没有独处一说。所以后者看似独处,然而存在着更深的依赖。
灵魂的独处并非验证人的灵魂是否高贵,却是一个人精神独立性的试金石
九、清明即事孟浩然阅读答案?
帝里重清明(1), 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2), 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 莺飞蝶双戏。
堂堂坐相忆(3), 酌茗聊代醉(4)。
作品出处: 注全唐诗:卷159_57 【注释】 帝里:帝王居住之处,指京都。
(2)合:合远,指车声繁杂。
(3)坐:聊且。
(4)酌茗:饮茶。
聊:姑且。
【赏析】 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
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艺术地反映了作者的感慨和深深的愁绪。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
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
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
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
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
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
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
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
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
“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
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
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
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于军波)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有诗名。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十、独处的灵魂什么意思?
为心灵解开俗世枷锁重归自由。看透灵魂,看透自我
独处的确是个可以检测自己的好方法,偶尔地,我也会脱离开群体,只做一只缩在自己的壳里的蜗牛,静静地反思,静静地思考。独处的时候,最能看到自己的内心;独处的时候,最能听到心灵的声音;独处的时候,最能感受灵魂的深度。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