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于反思的名人例子?
你错了吗?错哪了?”
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两个场景浮现眼前:一个是家长在训斥孩子,另一个是情侣之间的苛责。
在这剑拔弩张的一刻,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只能说一句:我错了,哪都错了。
可这句话不仅不会起到缓解的作用,还可能会火上浇油。
虽然“你错哪了”这句话在这个场合显得过于激烈,但其背后的反思的思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
“我错哪了”“哪里还可以做的更好”,这样的问题可以引起有价值的反思,能让一个人快速地取得进步。
很多人犯了错误后,不去反思,而是继续前进。但是走着走着,会被同一个石头再次绊倒,过去的错误,像历史一样重演。
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今天我来分享下曾国藩是如何反思的,希望给大家带来启发。
① 每日反思,持续精进
曾国藩在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去世前一天。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记过日记,我最长的一次记日记大概是持续了四个月,最后越写越短,写成了流水账,一天就用一两句话去总结。
后来觉得这样写毫无意义,就放弃了这件事。
反观曾国藩的日记,有什么不同呢?
曾国藩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他记日记的目标是“研几”,也就是研究细节,反思自己。
当初我记日记,就是没有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只是为了写而写。
流水账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任何细节,也就失去了日记的最大用处。
只有把细节都暴露出来,才能找到可以改进的空间。
如果只是记录一下今天做了什么,就起不到反思的效果。
早年的曾国藩其实有很多毛病,比如和同乡吵起架来,会失控到“问候对方父母”;知道朋友纳妾,他居然为了看一眼人家的小妾而专门跑一趟。
可见,年少时的曾国藩也是有很多缺点的普通人。
正是借由写日记,他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不断修正,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在去世前三天,他在日记里写道: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这个被高高抬起的巨人,即使在去世之前,仍在反思自己,这就是圣人的成功之道。
② 痛苦+反思=进步
曾国藩科举考试考了七次才成功,而最后之所以成功,第六次落榜后的反思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最后成就非常大,但却并不是天资聪颖,甚至会被分到“笨”的那一伙。
考了七次才考上,一方面可以表现他的韧劲比较强,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出他没那么聪明。
每次科举结束,知道自己落榜后,曾国藩就开始付出更多的努力。
可是呢,屡战屡败。
在第六次的时候,他受到的刺激尤其大,这个刺激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是自己的父亲终于考中了,大家都在外面庆祝,唯独曾国藩把自己锁在屋里,独自咀嚼这份苦楚。外面的热闹与自己的凄凉相对比,放大了这份痛苦。
另一方面,曾国藩这次科举考试的文章被评为了反面典型,这也是促使他反思的主要原因。
曾国藩打死也没想到,自己以这样一种方式广为人知。他的考卷被张贴出来,被点名这是一篇“垃圾”文章,当时的用词没这么激烈,但效果是一样的,给曾国藩带来巨大的打击。
正是这样的苦痛,逼迫着他进行反思。
他承认自己笨,但还是选择坚持科举这条路。
但是他也发现,再这样埋头努力下去不行了。
因此呢,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反思自己的文章哪里写的不好。
他把那些成功考取功名的人的考卷拿出来,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然后再与自己写的进行对比。经过对比,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他在文笔方面还可以,但是在文章结构和整体气势上不行。
从此,曾国藩踏上了精准努力的道理,他写文章之前,会刻意地打磨一下文章结构,而不是下笔就写。
经过刻意练习,曾国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第七次科举的时候,他拿到考卷后没有直接写文章,而是自己进行通篇的思考才下笔。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第七次科举成功了。
不要陷入自我感动式的努力中,而要找到自己的不足,做出针对性的改变。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反思自己,哪里还可以做的更好。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知道,反思并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后天可以习得的。
《原则》一书里写到:痛苦+反思=进步。
相信曾国藩对此完全同意。
③ 通过反思,成为“内行”
曾国藩作为军事门外汉,但是做成了正规军没办到的事,把太平天国打倒了。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去建立一个军队,你会怎么做?
大多数人可能会有两种做法,第一是凭着自己的个人“经验”,更确切地说是个人感觉去建立。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别人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其次是靠学习,也就是请教他人或者向书本学习。
但曾国藩开辟出自己的第三条路,向失败者学习,反思正规军的不足之处,然后自己反着来。
这可能是最高级的反思,通过反思别人的错误,帮助自己成功避坑。
多数人都爱学别人的成功经验,但是成功是一件多因素和偶然结合的小概率事件,学不来。
而学习别人的失败经验,却往往能收获奇效。
就像查理芒格说的:如果知道自己将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
因此呢,曾国藩在建立湘军的时候,把正规军为什么不行分析得非常彻底。
比如正规军的低薪制导致士兵的工资不能养家糊口,因此很多士兵都有自己的副业。
除了是一名士兵,更重要的身份是一名厨子或者是屠夫。
这样的军队,你能要求有怎样的战斗力呢。说是正规军,但里边全是业余的选手。
曾国藩看到这种现象,自己就反着来,一出手就是高薪资,薪资是正规军的三倍多,士兵没有养家糊口的烦恼,就能更踏实的进行训练。
这样的反思曾国藩做了很多,更多内容大家可以看一下《曾国藩传》这本书。
正是由于自己的反思和分析,曾国藩虽然是个文官,但创建的湘军战斗力极强。他没有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但通过反思,他把恶魔都踩在了脚下。
凭着自己的反思习惯,曾国藩这个军事门外汉,干起来比内行还专业。
写在最后
如何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取经验,如何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取经验,曾国藩为我们上了一堂反思课。
反思自己的错误,可以实现加速成长;而反思别人的错误,可以吸取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
训练自己的反思能力,可能会很辛苦,远不如凭感觉做事痛快。但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这种辛苦,一定值得。
二、善于取舍的名人例子?
1 一个是马云。2 马云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经常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做出取舍,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他的成功得益于他对于利益、时间、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把握和取舍。3 马云的取舍策略包括,放弃于1995年创办的汇川技术公司,选择投资并推广阿里巴巴;放弃时间长达13年的教师职业,投身于阿里巴巴的事业;在阿里巴巴IPO后在年会上表示,将从阿里巴巴退出,把未来的时间留给家人和自己的爱好等。可以看出,马云的取舍使他在创业和经营过程中更加专注和精准,也使他在个人生活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舒适。
三、善于清零的名人例子?
1. 败莫败于不自知。 吕不韦
2. 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司马光
3. 人的聪明和自己的明智及道路的选择,往往在失败以后。 贾曦光
4.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5.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赵博生
6.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7. 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吴玉章
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轲
9.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10. 有益者不为,无益者为之,所以苦其劳而不见成功。薛瑄
四、不善于选择的名人例子?
袁绍
官渡之战时,许攸建议他派少量精锐骑兵从侧后突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袁绍不敢派精锐部队深入敌后, 怕有所损失, 一直犹豫不决。 谁知道当时曹操的后方早就没有多少部队驻守了, 如果采纳许攸的建议,历史上的官渡之战的结果就改写了。
袁绍因为他的犹豫白白错失了击败曹操最好的机会。
五、独处的弊端例子?
独处的弊端实际上是挺大的。所谓的独处,就是独自一个人来面对一切,无论什么样的事儿和处境,都不去和别人沟通或者求助。
这是比较危险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地从事一些活动,都需要相互的帮助,与人和谐相处,是必须要面对的,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得意前行。
六、喜欢独处的名人?
国外:
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
荣格——在瑞士一个名为伯林根的村庄建起居所,长久独处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当时他在那里消夏。吐温的书房离主要房屋区太远,以至于他的家人要吹号吸引他的注意力,召唤他去吃饭。
导演伍迪·艾伦——导演了44部电影,获得23项奥斯卡奖提名,伦一直没有电脑,所有写作都不受电子设备的干扰,而是在一台德国奥林匹亚SM3型号的手动打字机上完成。
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他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工作,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出后,记者都找不到他。
奥黛丽·赫本——“我喜欢独处,喜欢和我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赏树木、花朵、天空……如果给我机会让我从周六晚上独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我会很开心。”
国内:
陶渊明——隐居生活鼻祖
俞伯牙——独处深山,后遇钟子期
黄药师(虚拟)——独处桃花岛,不亦乐乎
竹林七贤——隐居
三毛——于西属撒哈拉沙漠居住了九年
七、善于用人的例子和反例?
正面例子:刘备爱才重才,善用人才,他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了大业。
反面例子:诸葛亮在守街亭时错用马谡,丢了街亭,坏了北伐大计。
八、善于听取他人教训的例子?
扁鹊治病亡羊补牢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赶进一个用柴草和木桩等物围起来的羊圈内。
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从窟窿里钻了进来,把一只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
没有接受邻居的好心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这位牧民很后悔没有认直接受邻居的劝告,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于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又从整体进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实实的。
九、善于识人忍让的例子?
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那里,气呼呼地对他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要干什么?”“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己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与某生同住一寝室。某生的脾气暴躁。他的书桌距窗口好几尺,曾国藩为了取光,将自己的书桌移动到窗前,某生见了大为恼火,说:“我案工的光线被你挡住了。”曾国藩却和气地说:“那么我的书桌该放在哪儿呢 ? ”某生指指床边说:“可放在那儿。”曾国藩就按他的意见办了。又有一次,曾国藩熬夜读书,某生又大为恼火,说:“平时不读书,现在却如此吵闹。”曾国藩听了,立即改为低声默读。
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两家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便深感惭愧,也立刻把墙退后三尺。这样,张家和叶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宽六尺的巷道,形成了十分有名的“六尺巷”。
宋代著名学者杨时,四十岁时拜程颐为师。一个下雪的中午,杨时和 他的同学在读书时产生了疑问,便去请教程颐。当时,程颐正在午睡, 他们便站在门口,静等老师醒来;待程颐醒后发现他们时,他们站的 地方已在雪地里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提示:尊师不是做秀,心诚能求真知。尊重知识。
司马迁,青年时期曾经游历全国各地,接触社会、体验民情、考察史迹。后来他继承父 职做了太史令,阅读了许多古代文献。他开始秉承父亲的遗志撰写《史记》。正当司马迁专 心著书的时候,发生了李陵事件,司马迁秉公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司马迁为 了完成《史记》的创作,强忍屈辱,在痛苦中发愤著书,用毕生精力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史记》。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高尔基宁肯挨打也要读书 高尔基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 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但他十 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他为了读书, 受尽了屈辱。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 忍受拷打。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 《母亲》、《童年》、《人间》、《我的大学》。
唐朝的娄师德为人深沉,气度宏阔,有极强的忍耐力。他的弟弟做州守被罢官免职后非常恼火,娄师德劝他弟弟说:“你要学会忍让,不要因自己被罢官,就大发雷霆。”他弟弟说:“别人把唾液吐 到我脸上,我自己擦干总算行了吧?”娄师德说:“不可以,你自己把别人吐到你脸上的唾液擦干了,会更加引起吐他人的气愤,你要让它自己干了。”
十、善于言谈者但是不善于倾听的名人?
隋炀帝
隋炀帝善于言谈者但是不善于倾听的典范,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