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例论证的论证思路?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知,容易被人接受
二、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全文论证思路?
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三、什么是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一般指论证方法具体如下
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的总称。
各论证的作用如下
1.举例论证 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 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正反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比喻论证 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5.引用论证 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6.因果论证 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7.理论论证 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四、勇气的论证思路?
1.学会独立,不依赖别人
2.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3.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不卑不亢
4.即使是厄运也要和它顽强抗挣提出总论点:勇气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论证:分论点1,勇气是开拓进取的前提;分论点2,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法宝;分论点3,勇气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提出希望: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培养自己的勇气。
说明:主体部分设立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文章总体上是“总分总”式。
提纲二:主体部分采用“对照式”
诠释“勇气”,提出观点: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勇气→论证:正面论证,有勇气才能战胜困难,有勇气才能取得成功;反面论证,没有勇气就难以成事,只会导致无所作为→引申总结:勇气很可贵,为人不可无勇气!
说明:主体部分从正面、反面来论证(可先正后反也可先反后正,视情况而定),使文章观点鲜明。
提纲三:主体部分采用“层递式”
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勇气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论证:分论点1,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分论点2,勇气还是顶住歪风邪气的重要支柱→引申强调:勇气在今天仍是一种重要的精神。
说明:主体部分设立两到三个分论点, 分论点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提纲四:文章总体上采用“引议联结”式
引述一则材料,点出论题:勇气→分析材料内涵,提出中心论点:勇气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联系实际谈勇气的可贵(可设立分论点)→回扣中心论点,提出希望。
说明:这种结构方式类似于读后感,要注意的是,除“结”以外,其他各部分的次序不是固定的,可灵活掌握。
提纲五:文章总体上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式
诠释“勇气”,提出:勇气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说勇气很可贵: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勇气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为什么)→怎样培养自己的勇气:努力学习,提高认识水平,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发扬拼搏进取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做起(怎么做)。
说明:这种结构方式,三个部分之间有着很强的逻辑性,一般不宜颠倒。另外,“为什么”和“怎样做”部分都可以分几点来谈。
以上列举的几种结构方式是一般的情形,实际上在具体行文时都可以有“变式”,可以在以某种方式为主的前提下局部套用其他方式。
举
五、俭以养德的论证思路?
汉语成语的“俭以养德”,富有人生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价值涵义。透过字面涵义,我们可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基因精髓,找回其朴素澹泊的本来精神和灵魂。
现在的俭朴、节俭、俭约等词语,在原本的价值内涵上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只有把之放在文化源头的思想语境中,方能真正把握其中的意蕴和真谛。俭朴,非只是朴素无华,而更具有“俭故能广”的道术意蕴;节俭,非只是省吃俭用,而更具有节用爱人的价值真谛;俭约,非只是自我克制,而更具有克己复礼的道德意义。
“俭”之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乃自孔子、老子时代就已经奠定为道德的核心价值。在《老子》中,提出了“俭故能广”的道术思想,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了礼与其奢而不如俭的思想主张。
“俭以养德”的成语,出自三国中蜀国诸葛亮所著的《诫子书》,原文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俭以养德”,就在于揭示“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意旨,而后者又在揭示“俭故能广”的道术。
从人生价值观上言,“俭以养德”,本身就是澹泊之真的人生体验。作为人生价值真趣,“俭以养德”体现了高雅高贵、朴素澹泊和知足常乐的人生追求。在节用中仁爱,在俭朴中澹泊,在俭约中安分,在勤俭中自足。
从人生方法论上言,只有藉由“俭以养德”,方能摆脱世俗功名利禄的诱惑,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而有一份淡定、分定和坚定。面对物欲保持淡定,面对诱惑保持分定,面对侵蚀保持坚定,面对疾苦保持悲悯。
“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
相较于“非宁静无以致远”,则可类推以知“淡泊”乃是“明志”的前提和基础。犹如“养心莫善於寡欲”(《孟子·尽心下》)。为人也俭朴,寡有不能澹泊明志者。为人也骄奢,鲜有能保持澹泊之志。
“俭以养德”的价值意旨,重点不在突出节俭、俭朴的生活,而在聚焦“养德”的人生自得。“养德”之路径和修为工夫,就在于俭。藉由俭之修为,培养一种淡泊名利之志趣,养成一种寡欲知足之情趣,追求一种安分德真之乐趣。
“俭以养德”的澹泊明志,非是不求进取,不思创新,而在于如何对待成功、名誉和利禄?保持一种澹泊心,看淡已有的获得,方能保持内心的波澜不惊或宠辱不惊。
淡泊之志,既要由“俭以养德”以修成,则“俭”之德性修养就成为人生首要的学问功课。俭之德行,既要有道德修养的自觉,又要有克己爱人的情怀。普通人的俭德,只是节俭、俭用,而君子之德行,乃在于“俭故能广”。
“俭”之所以能“广”,一方面在于克己自节,俭约戒奢,俭以养廉,一方面在于节用而爱人,不夺于人。俭之德性,蕴含我与人的取与关系。对于统治者和管理者而言,自养有度,方能取于人有节。
古之明君,正因自养有度,而能取下有节,“计岁而收,量民积聚,知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奉”(《文子·上仁》)。如此,方能使人民离于饥寒之患。“其惨怛于民也,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与民同苦乐,即天下无哀民。”“天下无哀民”作为良政,有赖于人主的俭德修养。
在上位者能俭,方能“与民同苦乐”,而“与民同苦乐”必以俭德修为为前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诗句)从俭之德政上言,非俭则无以休养生息,无以爱民。上骄奢而不俭,则必是“取民不裁其力,求下不量其积”。适无极之欲,而涸渔其下,则百姓无以聊生。
政治上践行俭朴之德,既是仁爱之心的体现,“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又是仁德的简为,节俭方能轻徭薄役,“使民以时”,而不夺民时。
“俭以养德”,知足而常乐
“俭”之为德,在孔子、老子的思想中,具有返璞归真、回归本心的价值意蕴。在《老子》中,“俭”为“三宝”之一,具有与慈、不敢为天下先一起,彰显了道德博大而德真的价值旨趣。
孔子提出的“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思想,道出礼的根本价值。礼之奢华,必然背离礼以践行仁义的根本宗旨。礼制之本,在于节制、修饰以为养生和礼尚往来。礼教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人人过上小康和大同的生活。
俭朴、节俭,非只是省吃俭用,而更具有爱人、敬人的价值真谛。俭作为“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的“五德”之一,具有求之有道的意义。在俭朴中与人相处,方能对别人的困难感同身受,富有同情心、恻隐心。
一个把金钱、财富看得过重的人,必然是吝啬鬼、守财奴,怎么会乐意施舍于人?怎么会体验与他人分享财富的快乐?怎能觉悟众人拾柴火焰高而创造财富的道理?保持一个俭朴心,方能感受到一种澹泊之真,知足之乐。
知足的常乐,非是乐在知足寡欲,而是乐在一种自我的坚守和真趣的自得其乐。知足常乐,是在知足中体验精神的自由,亦即是不为外在纷华的物诱所牵引,不为膨胀的物欲所系累,不为世俗的风气所侵蚀,不为金钱的诱惑所折腰。
俭以自制,则志不可夺。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正,贪婪使你获得越多而越不知满足。奢求者,富裕而永不满足;俭约者,贫穷而节约有余。俭以养德,方能不失其澹泊之志,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
俭以养德的修为,落实在齐家上,是勤俭持家。谚语既有云: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节约;又有云:一勤二俭三节约,全家老少幸福多。这两个谚语,揭示了生活上的真谛。俭不是吝啬、吝惜,而是杜绝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量入为出,以备不时之需。
“俭以养德”,安分而淡定
俭以养德的修为,落实在修身上,是以俭克制奢侈之欲求。俭之德行,是克己而复礼的统一。俭朴、俭约,非只是自我克制的节俭,而更具有“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的道德修为意义。
人生之趣向,或是俭,或是舍。俭者合理,符合中庸之道。通过合理获得而改善生活、享受生活,并不背离俭德的价值意蕴。浪费奢靡,只顾自己享乐而吝啬无施,失去恻隐心和同情心,方是无德的体现。
从养心养气上言,俭朴是对本来真趣的复归。保持朴素、俭朴,乃是道德之真的一种人生体验。在俭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对功名利禄的淡然,体会到身在光怪陆离中的淡定,享受到处在繁华尽欢中的知足。知足的常乐,非是乐在知足寡欲,而是乐在一种自我的坚守和自得其乐。
从养生上说,俭以养德,是保持身体健康、幸福长寿的关键修为。知足常乐,不仅能使你心态恬淡自然,悠哉游哉,心理和顺,而且节制饮食、玩乐能够保持营养平衡,保持形态优美,身体康健。
从养心上说,俭以养德,是保持心性自然、志趣高雅的重要工夫。澹泊名利,不仅能使你养心明志,兴趣高雅,习情闲静,而且藉由自我节制和克制,能够防止喜怒无常、患得患失,达致心理的中和安适。
从保身上说,俭以养德,是保持心情愉悦、安分节制的必要操守。戒奢以俭,方能安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语)奢则妄取苟且,而志气必趋向辱卑;俭约而无求于人,于己无愧,则足以养气镇定。
俭以养德,贵在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语)祸与福同门,利与害同邻。不知流于逸乐之祸害,岂有持守俭朴之福利?
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藉由“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而追求高雅的生活,高贵的情趣;又要在“俭以养德”中保持一份淡定、分定,不为世俗浮云遮望眼,还要体验“俭以养德”的乐趣,知足常乐,悠然自得。
六、兼爱的论证思路?
是通过爱一个人,然后到一群人慢慢论证兼相爱。
战国时期,等级制度森严,士大夫阶层不与平民阶层有任何交往,否则就是违反规定。作为代表平民的思想家,墨子的“兼爱”提倡人们不分等级交往,是一种博爱,对打破战国等级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以兼爱为其哲学伦理思想的中心,认为当时社会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兼爱以天志为源头,引导出天爱万物,养万物,包容万物。得出人也该爱万物,养万物,包容万物
七、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的区别?
论证思路就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什么角度思考,比如:1、针对问题,从逻辑上看,是直接论证还是间接论证,2、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选择哪个知识,3、确定知识以后,组织知识,完成论证,比如证明a蕴含b,你选择知识cde等等,即a蕴含c蕴含d蕴含e蕴含b
论证结构就是一种书写规范,在明确思路以后,按照规定组织语言写出来,那个规则就规定论证结构。这个结构也可以包含知识的关系。具体看看批判性思维。
八、论证思路和论证结构的区别?
论证特点包括论证思路。
论证特点: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论证手法四方面。
论证特点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别论证观点。
在论证思路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就是并列式。
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对照式
对照式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时,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对照比较。它是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作比较。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
九、论证过程和论证思路的区别?
论证思路:把相关的文字按照内容的不同断开,分别概括大意,然后李清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通常要用上首先然后最后等词语。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了……的手法+文章具体内容+最后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十、师说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1.下定义、作结论
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议论见长。能言善辩如孟子、荀子,也总是在他们的议论文章中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相比之下,韩愈这篇论说文却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人。这表现在概念明晰、论证严密上。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这在现在的学术论文中也是最常见的。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而在短短的几行字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