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舍同期作家?
老向与老舍、老谈
三人同为开拓现代通俗文学的先驱。在抗战初期发起的文艺大众化、通俗化运动中,老舍是主将,老向是得力助手,是实干家.他们为普及通俗文艺,宣传和鼓动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团结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
老舍、老向、老谈是当时抗战文坛上有名的“三老”,他们文章的共同点是“幽默、通俗、有乡土味儿”。他们的文笔通俗严谨,符合文法,使用白话文写作,使文字和语言相得益彰。
但三个人又各有各的性格,几十杯黄酒下肚,“老舍哭,老谈骂,而独老向笑。”他们以各自的表达方式,袒露着北方汉子肝胆相照、嫉恶如仇的性格。
二、作家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三、老舍写的北京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巜四世同堂》等
四、老舍是作家扩句?
一、根据扩句的基本要求,扩句如下: 老舍先生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大作家。
二、解释扩句的基本要求: 扩句,又称扩写,顾名思义,与缩写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或课文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五、老舍是什么代作家?
从新文化运动至今为现代,而当代仅指1949年至今,所以“现代”包含“当代”。这样说老舍是现代作家是对的,说他是当代作家更准确。
六、与老舍齐名的作家?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陆续创作、出版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五杰之首的荣誉称号。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南昌起义后,从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之久。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个历史剧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1944年,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文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郭沫若一生创作甚丰,涉及到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现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他的许多作品,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为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堪称中国二十世纪革命文学的旗手。所以,郭沫若当选为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五杰的第二位,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笔名恨水,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广信。1918年任芜湖《皖江日报》编辑,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南国相思谱》。1924年主编《世界晚报》副刊《夜光》,4月,开始该副刊上连载长篇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1926年《金粉世家》的发表,进一步扩大了张恨水的影响,但真正把他的声望推到最高峰的还是《啼笑因缘》。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恨水到重庆任《新民报》主笔,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写于解放战争前后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社会讽刺小说,巧于构思,富于想象,讽喻辛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在二十世纪革命文学一统天下的时代背景下,张恨水一支独秀,是通俗文学集大成者。可以断言,在二十一世纪,中国进入小康社会新的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学已不再成为主流。在文化范式上,消费文学将超越革命文学成为时代主流。而张恨水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创作,在20、30、40年代中国文坛上影响很大。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边缘化,张恨水却异军突起,影响日甚,为中国文学进入二十一世纪,提供了典型文学范式的先声。所以,作为通俗文学的领军人物,张恨水位居20世纪中国文学五杰第三,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十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读完北京大学预科,因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
建国之后,茅盾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活动与文学评论上。文化大革命期间,茅盾挨批靠边,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茅盾是中国革命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五杰中排名第四,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1930年老舍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期间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抗战爆发后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1946年应邀赴美讲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后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受迫害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而闻名于世。老舍的创作,文学性、艺术性很强,他善于运用群众口语赢得广大读者,从而开创了中国二十世纪文学雅俗共赏的新局面。
七、与老舍同去草原的作家?
1961年8月25日,那时由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老舍率领的中央文化考察团抵达赤峰,昭乌达盟委第一书记雷代夫、盟长乌力更等领导到火车站相迎。
晚上八点,盟委举行专场文艺演出,欢迎考察团的到来。这次演出,留给叶圣陶和老舍印象最深的便是赤峰当时著名京剧女演员孟幼冬,她在京剧《坐宫》里反串杨四郎,形神俱佳,用老舍的话说:“其唱苍老有韵味,颇为难得。”
26日-29日,考察团先后驱车到赤峰县(现松山区)“五三”公社、位于翁牛特旗境内的红山水库和平庄西露天煤矿参观。
八、老舍获得什么称号的作家?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九、老舍朱自清是哪个时代的作家?
这个两个人社会经历相似,都是经历饥荒挨饿的时代。
是1898年左右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朱自清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
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他写作《背影》等散文,“意在表现自己”,展示“人生的一角”,开展对人生的批评。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预言在火的遗烬里必然“爆出个新中国”,他还冒危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满族八旗家庭,原名舒庆春。但到了他这一代,满清已经国运颓废,下层旗兵多沦为赤贫之家。父亲作为保卫皇城的旗兵,每月俸银不过三两,还每每掺着两小块假的。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父亲在血光火焰中阵亡,要强的母亲从此撑起一个家,替人洗衣服维持生活。老舍说,母亲的手起了层鳞,洗粗了,自己却越来越瘦,常被那些硬牛皮似的臭袜子熏得吃不下饭。而家里3男4女也夭折了仨。
童年的贫穷经历让老舍早熟懂事,同时也让他接触到底层人民,深刻体会到“祥子们”的痛苦。他说:“我刚一懂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一个写家不该把自己视为至高无上,而把别人踩在脚底下。”
十、老舍是京派小说代表作家?
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笔朴实、幽默,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戏剧家曹禺给予老舍极高的评价:老舍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作家,他把中国文化传播给全人类,对人类有很大的贡献。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