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食物的演变历史?
在远古时期,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渔猎采集。渔猎,即捕捉河湖水域中的鱼类与狩猎飞禽走兽;采集,即采摘收集植物的浆果、根叶、块茎等。获得食物的方式极为原始、简单,也极具偶然性。受到人类居住的范围的局限,可食用的食物品种也比较单一,基本上只能满足人们吃饱的需求。
随着人类逐渐适应环境,敷衍生息,人口基数愈大,靠渔猎采集得来的食物显然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于是农业革命应运而生——农业、畜牧业出现了。人们开始掌握野生作物的生长周期,并且开始驯化、培育它们,人类的食物来源开始变得多样,食物的供应也趋于稳定 。
据记载,早在纪元前13000年,人类就已经开始采集野生各类植物并用它栽种谷物。在距今10000~8000年间,中国早期农业已形成了以栗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南方水田农业两大系统,以及与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南稻北栗格局。
食物演变史其实也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人类文明的进步使我们的食物得以丰富、美味,反过来,人类对美食的不懈追求也使得时代不断发展。
二、丑角的历史演变?
川剧丑角造型作为中国戏曲的地方戏造型之一,它在继承中华戏曲文化的同时,融合了巴蜀民间文化特点,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造型艺术形式。
从秦汉时期的俳优、唐朝的苍鹘、元杂剧丑角到明清时期川剧丑角造型的形成与发展等,川剧丑角造型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于丑角造型的历史生成状态,本文通过分析川剧丑角造型的文化底蕴,探讨川剧丑角造型中审美规范与独特形制,尝试以现代审美角度去解释丑角造型的本质特征与形式语言对代服饰设计的创新应用与启示,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概述川剧丑角造型的发展历史,祭祀礼仪的出现、秦汉时期俳优的萌芽、隋唐五代参军戏的苍鹘、宋金杂剧的副净和元明杂剧与南戏融合的丑角形成等,综述川剧丑角造型的发展与衍变,为丑角造型的规范与形式提供基础。
二是分析川剧丑角造型的类型与设计内涵,根据剧目中角色的身份、地位、面貌、角色、性别区分丑角造型的类型,即丑角造型艺术的基本形态。
三是具体分析川剧丑角造型的规范与形式,从“摹仿”、“抒情写意”、“传神”、“虚实相生”四个方面来反映丑角造型的审美规范;并对川剧丑角造型的独特妆面进行分析,反映一个个鲜活有趣的丑角造型与审美文化精神坐标。
四是川剧丑角造型典型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的应用分析,从服饰、妆面的图案与色彩、结构等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体现的形式美感,表现出与人们生活的相关联性,也顺应着现代审美发展的趋势。
三、北京的演变历史?
战国时叫蓟(燕国的国都,也叫燕蓟)。
秦汉为北平郡(有右北平郡和左北平郡之分,右北平郡是北京,左北平郡是大同)。
至隋唐改名为幽州;宋时被辽占领,改名为南京)。
元时为大都。
明开国后改名为北平,明成祖迁都北平后改为北京。
再到国民政府时又改名为北平,49年再改北京。
四、陶罐的演变历史?
考古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格鲁吉亚境内便出现了Qvevri陶罐的雏形。出土于赫拉米(Khrami)山,年代为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000年的葡萄酒陶罐上装饰有成串的葡萄图案。
另外,格鲁吉亚还出土了很多青铜器早期和中期的Qvevri陶罐,其中鲁斯塔维(Rustavi)附近一处古代遗址中出土的Qvevri陶罐在外形构造上和当代的Qvevri陶罐最为接近。
在公元前7世纪的铁器时代早期,Qvevri陶罐是一个平底、配有石盖的容器,在其肩部装饰有三条直线形和两条波浪形条带,陶罐的一侧还有图章。
五、英国的演变历史?
原始社会时期。
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中亚印欧人迁徙至欧洲之前,操伊比利亚语的众多部落就已经进入了中西欧地区,他们被称为伊比利亚人。到了约公元前1300年,伊比利亚人的一支跨过海峡,来到了位于欧洲西北部的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和繁衍起来。五百年后,约公元前700以后,印欧人的一支凯尔特人来到了欧洲西部,并不断移居进入不列颠群岛。这些凯尔特移民又被称为不列吞人,他们的族群称谓后来成为不列颠这一名词的来源。
不列吞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来到大不列颠群岛之时,早已能够熟练的使用铁器,并且耕犁技术与同时期的其他族群相比颇为先进,甚至已经开始使用货币交易。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不列吞凯尔特人社会的繁荣,却最终遭到了强邻的窥伺。此时年的欧洲大陆,正处于罗马共和国的鼎盛之时,此时的罗马政坛由庞培、克拉苏和凯撒三人把持,他们被称为古罗马的“前三巨头”。当时的不列颠群岛在古罗马人心目中是一个阴云密布的恐怖区域,它们孤悬海外,被描绘为是一个充斥着精怪猛兽的危险地方。出于政治斗争的考虑,公元前54年凯撒两度率军入侵不列颠,获得元老院凯旋仪式迎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政治声誉。
罗马征服不列颠。
凯撒时期,由于古罗马更多的关注内部权力斗争,因此对不列颠的入侵意愿并不强烈。到了公元43年,克劳狄乌斯成为罗马皇帝时,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决定率军入侵不列颠,并最终将其变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然而罗马帝国的征服并不彻底,他们仅仅占据了东南地区,西部和北部地区仍然是凯尔特人的地盘。为了阻止北方凯尔特人南侵,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哈德良在位期间在不列颠岛北部修筑了一条横贯东西的长城,史称“哈德良长城”。后来随着不列颠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的逐渐衰落以及罗马与凯尔特上层社会之间矛盾的凸显,不列颠反抗罗马统治的行动也日渐激化,甚至爆发了布狄卡起义这样的大规模叛变。终于到了公元407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大不列颠,对其统治宣告结束。
七国时代和维京人入侵。
六、保险的历史演变?
保险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为:保险源于海上借贷,中世纪,意大利出现冒险借贷,其利息和如今的保费有点类似,但因为利息太高而被废止,1384年,比萨出现世界上第一张保单,现代保险制度由此而诞生。简言之,保险从萌芽的互助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冒险借贷,又从冒险借贷发展成为海上保险合约,再发展到海上保险、火灾保险、人寿保险等,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保险。
1688年,英国建立“寡妇年金制”和 “孤寡保险会”等保险组织,使得人寿保险企业化。
七、也门历史的演变?
16世纪初葡萄牙人侵入,1789年英国占领了也门的丕林岛,1839年又占领了亚丁。1863—1882年英先后吞并哈达拉毛等30多尔酋长领地,将也门南方的大部分领土分割出来。1839年英国占领亚丁港,并在当年九月在这里建立殖民地。1918年,奥斯曼帝国崩溃,北也门宣布独立,1962年建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1963年南部人民在“民主阵线”领导下,举行大规模的反英武装斗争。1967年,英国撤出,南也门人民共和国成立。1970年,改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两国加快了统一的步伐。1990年5月22日,北、南也门宣布统一,成立了也门共和国。
八、北平的历史演变?
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为北京的名称。
后明成祖朱棣迁都,作为明朝的都城于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司”,此为今名之始。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同年3月,袁世凯将临时政府迁至北京,北京再次成为首都。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
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九、勺的演变历史?
甲骨文 金文 金文大篆 小篆 繁体隶书 基本解释 勺 拼音: sháo, 笔划: 3 部首: 勹 五笔输入法: qyi 基本解释: 勺 sháo 一种有柄的可以舀取东西的器具:勺子。
饭勺儿。掌勺儿的(厨师)。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百分之一。笔画数:3; 部首:勹; 笔顺编号:354十、杠杆的历史演变?
杠杆到轮轴是从古代机械发展到现代机械的过程中,力量传输形式的变化。古代机械主要采用人力,动力来源是人手或动物,通过简单的杠杆原理实现力量的传输。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工业的发展,人们逐渐采用蒸汽机等机器来驱动机械,这时的力量传输采用的是齿轮传动形式。到了现代工业,由于机械的转速大、功率大、精度高等要求的提高,需要使用轴承作为支撑点,通过轴承的转动来实现力量的传输。车辆中也采用了这种原理,如汽车中的减震杆就是一个杠杆的应用,它起到减缓起伏路面对车身的影响的作用,同时也减少了驾驶员驾驶时对手臂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