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豆芽属性?
豆芽的属性问题
由于豆芽制发具有一定的生物生长特性,同时又具有农产品加工特性,人们对豆芽的属性在认识上有较大分歧。豆芽是食品还是食用农产品,是争议的焦点。
从立法上看,2009、2015版《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为了使《食品安全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更好衔接,两版《食品安全法》总则也都明确“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
但2006年11月施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并未有“食用农产品”定义,只规定“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两法内容模糊,定义不明且笼统,也未就“食品”与“食用农产品”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含关系进行明确,造成两法在衔接上并不畅通。
尽管在2014年10月农业部、食药监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农质发〔2014〕14号)和2016年3月食药监总局实施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总局20号令)中都对食用农产品进行了进一步定义和解释:“食用农产品,指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供人食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农业活动,指传统的种植、养殖、采摘、捕捞等农业活动,以及设施农业、生物工程等现代农业活动。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指在农业活动中直接获得的,以及经过分拣、去皮、剥壳、干燥、粉碎、清洗、切割、冷冻、打蜡、分级、包装等加工,但未改变其基本自然性状和化学性质的产品”。但并未突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关于农产品的定义框架。
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上看,卫计委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认定豆芽为“新鲜蔬菜”,不属于“加工蔬菜”;卫计委和农业部发布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4)认定豆芽为“芽菜类蔬菜”。
综上可见,尽管我国一再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管,重视两法的补充和衔接作用,但2015版《食品安全法》与2006年颁布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诸多内容上并不同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具有强制性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也因法律层面的不规范,执行力度大打折扣。立法不清、衔接不畅是造成豆芽属性难以确定的主要原因。
二、豆芽是光敏蔬菜吗?
豆芽不是光敏蔬菜,豆芽属于食物纤维,可降低血糖,含维生素b2也可以助脂肪燃烧。
一般说来,很多蔬菜在含有维生素的同时,还兼含有光敏性物质,过量地食用这些蔬菜之后,皮肤再接触阳光或是光辐射(包括电脑光辐射)后,便会形成晒斑、红斑、丘疹、水肿等皮肤问题。而这种蔬菜通常被称为感光蔬菜,也叫光敏蔬菜。
感光蔬菜常见的:芹菜、莴苣、油菜、菠菜、苋菜、小白菜、芥菜、香菜、马齿苋等等,最好晚上吃。
三、茄子土豆豆芽韭菜哪种食物补充钾?
这四种食物都含食物补充钾。
土豆豆芽韭菜含量高些,茄子含量稍低。
钾具有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功效,用于参与能量代谢和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
钾是人体中不可缺失的电解质,大部分存在人体各个细胞内和细胞外的钠,可以形成相互协调的作用。钾离子在人体内具有维持渗透压和维持酸碱平衡等功效,还参与能量代谢和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
四、水缸发豆芽的正确方法?
天然是将黄豆等种子泡水,然后放入透气性好的容器中,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等待3-5天左右就能收获嫩豆芽了。种子泡水后会启动种子发芽的生理过程,透气性好的容器可以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则有利于豆芽的生长,水缸发豆芽的方法可以让豆芽的质量更加健康。除了使用天然水缸发豆芽的方法外,也可以利用专门的豆芽机或者在超市等地购买现成的豆芽,但是需要注意选购健康的豆芽,并且要合理储存和食用以避免食品安全问题。
五、绿豆芽和水仙好词好句?
以下是一些绿豆芽和水仙的好词好句,供您参考:
绿豆芽:
1. 绿豆芽嫩绿欲滴,清香四溢,口感爽脆。
2. 绿豆芽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和蛋白质,是美味又健康的食品。
3. 绿豆芽清凉解暑,有助于降火降温,是夏季消暑佳品。
4. 绿豆芽可以制作成各种美食,如凉拌、炒菜、汤品等,口感多样,非常适合家庭食用。
5. 绿豆芽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绿豆芽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能够清热解毒,有利于人体健康。
水仙:
1. 水仙清秀雅致,花形优美,芳香扑鼻,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花卉之一。
2. 水仙是春天的代表花卉,其美丽的花朵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3. 水仙花色艳丽,花瓣柔嫩,枝叶修长,是种植在庭院、公园和街道两旁的常见景观植物。
4. 水仙不仅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还能够提取芳香油用于香料、药品等领域。
5. 水仙富有传说色彩,被誉为神圣的花卉之一,代表着真诚、高贵和纯洁的品质。
以上好词好句可以用于文学创作、广告宣传或是产品包装的标语等场合。当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目的进行相应调整和修改,以更好地达到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