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古代,对茶的,称谓有哪些?
茶的别称、流变 陆羽《茶经》提到的茶,还有称槚、茗、南方嘉木。 另外,据其他古籍中的记载,还有皋芦、瓜芦、水厄、过罗、物罗、选、姹、 葭荼、苦荼、酷奴等称呼。 茶的雅号: 宋 苏易简《文房四谱》拟人化的最仔细:“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为茶也”。 这里是叶嘉(楼上误)、清友、玉川先生。 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 这里是 “余甘氏” 还有“森伯”、“涤烦子”。 “茶”字出现较晚,在唐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茶”写作“荼”(tú),《辞原》作如下解释:①苦菜。《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②菅茅的花,白色。《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阇,有女如荼”。③即“茶”古字。《尔雅·释木》:“槚(jiǎ),苦荼”。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认为此指普通茶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汉代《汉印分韵合编》中有“茶”字七纽,字形如下: 其中六七纽已与“茶”字形相近。此后,三国时张揖撰的《广雅》,西晋陈寿撰的《三国志·韦曜传》,晋代张华撰的《博物志》,都曾出现过“茶”的字形。湖南“茶陵”,西汉时称“茶陵城”。《汉书·地理志》中的“茶”字颜师古注为“音戈奢反,又音丈加反”,与今之“茶”、“荼”二字通用。直到唐玄宗(712~755)编《开元文字音义》时才明确“茶”字的音、形、义。陆羽第一次在《茶经》中使用统一的“茶”字,这不能不说是陆羽的一个重要贡献。 这个“茶”字也随茶的传播通行全国并走向世界,读音及译音在流传中难免走样,福建念tá,广州念chá,广东的潮汕念tē,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念chái、zhóu或chà,傣家念lá,苗家念chútā。外国人的发音更是五花八门,由海路传布的发音近似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和ti,如英国的tea、法国的the、荷兰的thee、意大利的te、德国的tee、南印度的tey、斯里兰卡的they等;由陆路传布的发音近似华北的cha,如前苏联的yaǔ、土耳其的chay、蒙古的chai、伊朗的chay、波兰的chai、阿尔巴尼亚的chay等。仅考查一下“茶”的语音,也足以说明茶的故乡在中国。 茶的别称很多,除前面提及的“荼”、“槚”外,还称蔎(shè)、茗、荈(chuǎn)、诧、皋芦、瓜芦、水厄、
二、什么是参茶?
一种用西洋参的中段精华部分所泡出的茶,是营养品,具有养颜驻容,生津止渴,使人神清气爽之功效。参茶既能吸收西洋参之滋养,又有乌龙茶的优雅清香,且香气持久。
冲泡方法
茶具用沸水冲烫后,取茶叶5克左右放入,用95℃以上沸水冲泡2—3分钟后即可饮用;一次茶叶可连续冲泡3—5次。
三、黑茶三年茶七年药什么意思?
收藏黑茶,享受健康黑茶储存方便,只要在干燥、避光、无异味的条件下,就能长期保存,随着岁月的变化,茶的口感也会发生变化。民间对黑茶就有“一年为茶、三年为药、七年为宝”的说法,认为越陈越老的黑茶,药用价值也就越高。
饮茶之人与藏茶之人,同为爱茶之人。相比饮茶之人,藏茶之人要更精细,也更主观,因为所泡之茶乃是自己藏出来的。 对于安化黑茶来说,越陈品味越好,而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孤品更是贵过黄金。同时外形独特的茶品置于厅堂又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体现主人的文化品位。
目前,收藏黑茶已成为上流社会人士的一种潮流。增值收藏首要考虑的是茶品的历史意义,只有富于历史意义的茶品,增值的空间才会大。
中国自古就有“以茶治病”的历史,古代民间采用老茶治疗糖尿病、痢疾、伤风等的记载甚多。对黑茶功能的研究中,证明了黑茶至少有九大养生功效:补充膳食营养;助消化、解油腻、顺肠胃;降脂、减肥、软化人体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抗癌、抗突变;改善糖类代谢,降血糖,防治糖尿病;杀菌、消炎。
四、古时候泡茶叫什么?
喝茶的雅称叫品茶、品茗、饮甘露、佳茗、沏香茗等,茶在古代有很多异名、别称,如荼、槚、荈、茗、皋芦、不夜侯等,直到如今,茗和茶还通用,喝茶是一个动作,是简单化的日常生活,而品茗、品茶则更为常用,从而形成一个过程、一件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