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这点常识都没有啊,那是因为拔火罐时,火罐内部产生真空,造成皮肤表层血管破裂,你说的皮肤呈紫黑色就是因为血管破裂后淤血造成的,并不是有什么湿热症。你用嘴用力吸住小臂的一小块皮肤,保持一会,会看到红一块,道理是一样的,小时候经常这样玩。中医以前不懂这些医学常识,才会说是湿热。
拔罐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施罐前注意事项1.拔罐治疗室应宽敞明亮,空气流通、室温适宜,要注意患者保暖,并防止晕罐。2.根据病情与施术要求,选择适当体位与罐的规格,充分暴露应拔部位,有毛发者应剃去,拔针罐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选好体位,嘱患者体位应舒适,勿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4.老年、儿童与体质虚弱的患者施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否则难以承受。初次接受拔罐者,除应消除其畏惧心理外,拔罐数量与时间也宜少宜短,待适应后复诊时再酌增。(二)施罐中注意事项1.施罐手法要纯熟,动作要轻、快、稳、准。拔多罐数量宜少,罐间距离应适中,过远影响疗效,过近易痛易落。 2.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其局部和全身反应。拔罐后一般有下述三种反应:(1)患者感觉拔罐部位紧束、酸胀、温暖舒适或有凉气外出,罐内肌肤突起,呈红疹或紫斑样变,为正常反应。 (2)患者感觉吸拔部明显疼痛或烧灼、麻木,多为吸拔力过大;若患者毫无感觉,多为吸拔力不足。均应启罐(取下)重拔。若重拔后,上述情况依旧,则应考虑罐具规格、吸拔部位、施罐方法、负压大小,以及疾病性质、患者体质等因素的影响。 (3)拔罐期间,如患者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胸闷心慌,甚至晕厥、脉细弱等晕罐征象,应及时启罐,并参照晕针处理。 (三)启罐方法 启罐亦名起罐,即将吸拔牢稳的留置罐取下的方法。1.一般罐的启法 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住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则罐自落。切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否则会引起疼痛,甚至损伤皮肤。 2.抽气罐的启法 注射器抽气罐、空气唧筒抽气罐,向罐内注入空气,罐具即脱。 3.水(药)罐的启法 应防止水(药)液漏出,若吸拔部位呈水平面,应先将拔罐部位调整为侧面后再启罐。(四)效应观察 1.治疗效应 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块,或兼微热痛感;通称罐斑或罐印,是属正常反应,1~2日即自行消失。2.病理反应 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提示湿盛或寒湿。若水气色黄为湿热;水泡呈红色或黑色,示久病湿盛血瘀。罐斑色深紫,示瘀血为患。罐斑色深紫黑触之即痛、伴身热,系热毒瘀结。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为虚寒证。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多系风邪为患。罐斑或血泡色淡,多属虚证。拔针罐后,血色深红为热,青色为寒凝血瘀。以上反应应结合临床而综合分析。 (五)善后处理启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若罐斑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如出现小水泡可任其自行吸收,不需处理;水泡较大,应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水液,涂上龙胆紫。若出血应用棉球拭净。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其上。若系拔罐治疗疮痈,启罐后应拭净脓血,并常规处理疮口。处置停妥后,嘱患者休息片刻才离开治疗室,并嘱次日或2、3日再作治疗,视病情与反应而定。
拔罐疗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药罐的治疗方法。临床最常用的是拔火罐法,即运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以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充血或瘀血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 1、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数个、95%酒精棉球、血管钳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 2、操作方法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 (2)用血管钳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10~15分钟。 (5)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3、护理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4、在护理中的应用 (1)风寒性头痛:拔两侧太阳穴。 (2)虚寒性胃痛、恶心呕吐、拔中脘穴。 (3)腹痛、腹泻:拔中脘、天枢、气海。 (4)风寒湿邪所致腰背痛、腰扭伤、挫伤可拔腰背部。 (5)风寒性咳喘,拔背部俞穴。 (6)疮疡初期,毒蛇咬伤,拔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