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唐与新罗的关系知识框架?
1、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二、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框架?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 ,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 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1/18页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 、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 。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1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第二编
2/18页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
第一节学习概述
、1 、什么是学习
,2、学习的类别
第二节学习理论及其基本派别
。1
三、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知识框架?
函数单调性:
单调增
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区间I⊆A
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x1,x2,当x1<x2时,都有
f(x1)<f(x2)
那么就说y=f(x)在单调区间I上时单调增函数,I称为y=f(x)的单调增区间
单调减
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区间I⊆A
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x1,x2,当x1>x2时,都有
f(x1)>f(x2)
那么就说y=f(x)在单调区间I上是单调减函数,I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
函数最值:
最大值
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
如果存在x0∈A,使得对于任意的x∈A,都有
f(x)≤f(x0)
那么就说f(x0)为y=f(x)的最大值,记为
ymax=f(x0)
最小值
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
如果存在x0∈A,使得对于任意的x∈A,都有
f(x)≤f(x0)
那么就说f(x0)为y=f(x)的最大值,记为
ymax=f(x0)
四、动能的变化与机械功的知识框架?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弹性势能和重力式的统称为机械能。
机械能守恒条件: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切换时的摩擦力等于零的时候,可以叫做机械能守恒。
动力势能和重力势能属于做功的一种类型,重力势能是指在空中降落产生的能量,动力是呢是指平面中,物体移动产生的能量。
作功公式:w=sn
五、种群与生态系统知识框架?
同种生物构成种群,不同种群构成群落,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六、高一历史西汉与东汉知识框架?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文景之治”
(1)汉初“与民休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初政治统治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2)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3)“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西汉的强盛
1.巩固政治统治
(1)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3)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监察问题: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5)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发展社会经济
(1)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大一统”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2)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开疆拓土
(1)反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3)开辟“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4)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5)加强对东南和西南的控制: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高中历史东汉知识
东汉的兴衰
(一)西汉灭亡
1.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王莽篡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二)王莽统治
1.王莽新政: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政权覆亡:
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的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三)“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2.统治措施:
(1)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3)思想:重视儒学。
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四)东汉的衰落
1.东汉后期统治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党锢之祸”:一些政治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2.黄巾大起义
(1)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很多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3)结果:
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个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七、静电力与电场强度的知识框架?
静电力就是电场力 电场强度是定义的,符号为E,规定E=F/Q F为静电力,Q为试探电荷所带的电荷量 且电场力的方向沿电场线的切线方向
八、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的区别?
所谓“知识体系”,指的就是把大量却不同的知识点,系统、有序、指向性明确地组合成某种类型的知识架构。通过这个知识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些问题,解决某些问题。
“知识体系”好像蜘蛛网那样,能把不同的知识点,有规则地串联起来,从而塑造出我们看到问题、理解问题的思维模式。
九、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的知识框架?
1姓:姬,公孙 (《史记》记载姓公孙)[1]氏:有熊、轩辕名:轩辕英文名:(The huangdi;Mauslleum)
历史身份: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神话身份:神界中央天帝黄帝: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黄,故称黄帝。2 涿鹿大战 应该是黄帝、炎帝时期 这一战役是涿鹿之战,是黄帝部落向东扩展的一次重要战役,这一场战斗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进入奴隶王朝,也表示黄帝成为中原的最高统治者。世界各个文明,只有我们华夏祖先最值得称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中华民族自从开国立疆5000年以来,神州大地的人皇始祖轩辕黄帝,人们自古传颂。他创造出了指南针,从而平定了蚩尤作乱。世界各个文明,只有我们华夏祖先最值得称道。3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讨伐。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
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14 19:14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黄帝出生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尤,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孙。为上古时帝王。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相传轩辕黄帝的母亲叫附宝。传说有一天晚上,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个小儿,这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相传黄帝即位的时候,有蚩尤兄弟81人,号称是神带的后裔。这81人全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们不服从黄帝的命令,残害黎庶,诛杀无辜。又制造兵杖刀载大弩,与黄帝为敌。黄帝遂顺民意,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历经15旬后,也未能打败蚩尤,只好退兵。为此,黄帝忧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贤哲辅佐他,以灭蚩尤。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风吹走了天下的尘垢。接着又梦见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醒来后,心觉奇怪。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吗?千钧之弩,是希望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难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处访寻这两个人。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开始大举进攻蚩尤。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派玄女前来,教他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本。风后据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开战。蚩尤率领魑魅魍魍,请风伯,雨师纵风下雨,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来天下女魃于东荒止雨,而北隅诸山黎士羌兵驱应龙至南极。最后,杀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 后来,又有神农之后榆冈与黄帝争天下。黄帝用周鸟鹗、鹰颤为旗帜,以熊黑虎豹为前驱,与榆冈战于版泉之野。历经三战,打败了榆冈。后来,又亲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诸侯。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于是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同时还发明各种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发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则做了鞋子。百姓们从此不再穿兽皮树皮。黄帝还依浮叶飘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据转蓬的道理发明了车辅,便利了交通。黄雍父发明了春,黄帝接着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饭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处。黄帝又与歧伯作内外经,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还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划分星度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纪日,以子丑十二辰来纪月,而六旬为一甲子。如此又有时空观念。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问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四川盐城民间传中轩辕黄帝与嫘祖的故事】 轩辕本是南方一位有知识有技巧的跛足青年,西陵氏族神巫歧伯通过占卜从广西地区找来准备作为首领的候选人,但西陵氏族的人,嫌他是一跛子,坚决不同意他竞选新首领。只有嫘祖看上了他的聪明才智,与他成为了好朋友。后来,西陵氏族中来了以为能人的消息被北边一个氏族知道了,于是,他们趁西陵氏族不备时把他抢虏走了。跛足青年因腿脚不便,发明了以为代步的车。后将车改制为战车,氏族自有了大车后就不用害怕其他部落剽悍的骑兵了,使部族作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便被部落推为领袖,称为轩辕黄帝。轩辕黄帝领导部族着力改革,改变游牧民族杀伐好战的习性,力主养性爱民,以仁德服天下,不好战伐,只对些残害百姓,不服王化的部落进行讨伐,因此,远近有80多个部落闻风归顺。黄帝得了天下后,便娶了贤德能干的西陵嫘祖为妻,二人巡视天下,教民农桑,嫘祖不幸死于途中。于是嫘祖便被后人当做“先蚕”与“道路之神”祭祀。4祖国统一原因: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意义: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
十、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框架?
岩石圈主要为图层下面。而地表形态多为岩石。十分坚硬。从地表到地核,意思是地壳地幔地核儿地卖又分为泥土层和岩石层。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