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九九谚语的解释?

94 2023-12-31 04:27 admin

一、九九谚语的解释?

版本一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衫;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滴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半夜盖夹袄;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煤基;

九九加一九,已经过中秋。

2、版本二

一九和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饮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五九四十五,头带黄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3、版本三

一九如九,作活添一绺(指女红);

二九一十八,河里冻死鸭;

三九四九,迎风插柳;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前舞;

六九五十四,蔷薇发嫩茨;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行人拿纸扇;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得伸脚眠,蚊虫龁蚤出。”

4、版本四

一九二九,背起粪篓;

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沿路走;

五九六九,挑泥挖沟;

七九六十三,家家把种拣;

八九七十二,修车装板儿;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

5、版本五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九九歌”谚语是什么

”九九歌“谚语:

未从数九先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九九”指冬至或夏至后的八十一天,一个叫“冬九九”,一个叫“夏九九”。民间一般指冬九九,每九天为一个“九”,按次称为头九、二九、三九直至“九九”,即所谓“数九寒天”。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二、玉米的谚语解释?

玉米谚语

正文

玉米争前后晌,早种才能多打粮。(指夏玉米)

深种玉米,浅种麻,辣子种上扫帚拉。(陇县)

三叶间,五叶定,九、十片叶水肥一齐攻,

玉米荒了苗,少打二斗粮。

玉米锄的嫩,顶上一道粪。

要得结大棒,锄的转个向。

麦怕胡基,荞怕草,高梁玉米怕的倒。

头浅,二满,三透,四洗脸。(指灌水)

玉米授了粉,颗颗结到顶。

玉米去了头(去雄),力气大如牛。

玉米移栽好处多,早熟抗病又不倒,

增产粮食腾茬早, 错开农活就是好。

五叶早,八叶迟,六、七片叶正合时(移栽苗龄)。

三、象棋谚语解释?

象棋有三十二个棋子,棋子含义阐明了人生哲理!棋盘中有九十个交叉点、三十二个棋子,棋盘中间有个河界,棋谚告诉我们:“河界三分宽,智谋万丈深”。下棋就是一场斗智:“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

棋子分为“兵/卒、马、炮、车、象/相、士、帅/将”,“兵/卒只进不退”、“马走日”、“炮隔山打”、“车走直线”、“将帅不出城”。象棋的心态棋谚说:“临杀勿急,稳中取胜”。强调稳慎时又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棋谚还对人间一切事物做了一个精辟的论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四、关于狼的谚语+解释?

       1。狼怕打,灯怕吹,毒蛇怕石灰------汉族谚语 隐喻:任何事物都有弱点

  2。从狼嘴里休想夺回羔羊------泰国谚语 隐喻:事情已无挽回的机会

  3。狼无狈不行,虎无伥不噬------汉族谚语 隐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狼的叫声很惨,却不能可怜它的处境------哈尼族谚语 隐喻:不要被事物表面所蒙骗

  5。狼和狗一样,嘴不同;贼和人一样,心不同------汉族谚语 隐喻:事物关键地方很重要

  6。狼怎么饿,也不会吃白菜------蒙古族谚语 隐喻:可以视为气节或骨气,也可视为天性难以改变

  7。狼是铁头铜脖子,腰里挨不住一条子-------汉族谚语 隐喻:一个再强的人,都会有软肋

  8。恶狼对狮子也敢冒犯-------土耳其谚语 隐喻:人在情形所迫下,是可以无视一切压力或凶险的

  9。狼再喂也变不成看家狗-------哈萨克族谚语 隐喻:天性难以改变

  10。听了狼的哭声,千万不要动心------白族谚语 隐喻: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11。没有吃过羊的狼,嘴巴也是红的------维吾尔族谚语 隐喻:即使有些事物当下危及不了你,但终就会危及到你

  12。离群的羊-----狼的饭菜------------------俄罗斯谚语 隐喻:团结

  13。羊和狼住不进一个圈里,鸡和鹞子住不进一个窝里----------藏族谚语 隐喻:人的性格相异,或习性相异,很难能成为一个圈子里的人

  14。好肉都被狼吃了,坏名誉都加在狐狸身上----------藏族谚语 隐喻:事情并非看到的简单,黑手后还有黑手,亦可解释为,为别人背黑锅

  15。尽管狼在嚎叫,骆驼照样走路------蒙古族谚语 隐喻:勇敢或者使命,即使有危险,但不忘记自己的使命、亦可视为一种淡定的心态以及面临危险时的从容

  16。当你认为狗可信,狼已偷偷把羊圈进------英国谚语 隐喻:自负是种罪过,或者把希望寄望在别人身上容易失去

  17。豺狼要是饿肚,总是羊有罪过--------前苏联谚语 隐喻:万事皆有因

  18。就是因为有了正义感,人才成为人,而不成为狼------培根 隐喻:正义是一种美德,人要有美德,如果没有,那就如同狼一样,视为畜生

  19。一个好行为也可能是一个坏行为,谁要救了狼就害了羊。谁为兀鹰修复了翅膀,谁就要为它的爪负责-------雨果 隐喻:万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得到了什么,就会失去其它的

  20。狼老了尚有吃羊的贪心,虎老了尚有捕鹿的愿望-------柯尔克孜族谚语 隐喻:无论年少与否都有自己的希望,亦可认为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鼓励做人要有志向

  21。人和人是狼 ------英国谚语 隐喻:人一多就容易起纷争,有争议

  22。生狼犹恐如羊------汉族谚语 隐喻:自然天性逆行,使人恐慌,亦可理解为,父母对子女的期盼

  23。狼众食人,人中食狼------汉族谚语 隐喻:团体的力量

  24。狼吃羊,一点一点吃进肠------英国谚语 隐喻:事情不能一步到位

  25。兔子靠腿狼靠牙,各有各的谋生法------汉族谚语 隐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智慧

  26。狼有狼道,蛇有蛇踪------汉族谚语 隐喻:任何事情都有痕迹可寻

  27。狼头伸进羊圈,不会将身子留在圈外------哈萨克族谚语 隐喻:人的野心一旦膨胀,将全部展示

五、谚语大全(有解释)?

)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

六、蒙语谚语及解释?

 例如:

  颠狂的马,容易闪失

  慌张的人,易出乱子

  这是马背民族的经验,属于性格类的蒙古谚语。意思是说:

  马失前蹄,缘于颠狂,缘于丧失理智无力判断事物的习性。

  遇事镇定,有智有谋,才能够处理正在发生的大事、要事。

七、中医谚语及解释?

快乐有度,失度则乐极生悲。德靠自修,神靠自养。

乐靠自得,趣靠自寻。忧靠自排,怒靠自制。

喜靠自节,恐靠自息。 以财为草,以身为宝。

人生血脉似长江,一处不到一处伤。有病最怕乱投医。

针灸拔罐,病去一半。剃头常洗澡,身体自然好。

八、谚语几画和解释?

九九归一,也可以说九九八十一十一。

九、关于种植的谚语及解释?

虽然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不再以种地来谋生了,但是依然还是有很多人想要自己动手种植一些蔬菜、瓜果来吃。不过,就常常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知道在什么季节种植何种蔬菜。其实,古人在这方面就总结了很多的谚语,为农民从事农业很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关于豆类和瓜类的种植,在民间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意思是说在清明时节就要开始准备种植豆类、瓜类作物了。因为太早了 的话,天气过于寒冷,作物不宜种活,而过晚了的话就会耽误农时。这句民谚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是适用的。对于一些植物的种植,古人还给出了明确的规定,比如“要种四季豆,不在清明后。”同时,古人还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种植,结果也是明显不一样的,像“早上种瓜,尽开空花,晚上种瓜,瓜用车拉”、“雨种豆子晴种棉,种菜宜在连阴天”等。

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薯正当时

这句谚语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在春分的时候种红薯还过早,而到谷雨的时候又有点晚了,最好是在清明时节。其实,在谷雨的时候栽红薯并不算太晚,只要不晚于立夏就行。因为“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而古人之所以这样说,那是由于“红薯没有巧,只要插秧早”。所以总体来说,红薯的种植是宜早不宜迟。而“白露见湿泥,红薯一天长一皮”、“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就是提醒等到白露以后,红薯将开始快速生长。而在霜降的时候就是收获红薯的最佳时节。

秋分种,立冬盖,来年清明吃菠菜。

这句民谚是说,菠菜的最佳种植时间是在秋分时节,而等到立冬的时候就要给菠菜盖上塑料膜来保暖了,这样才能在第二年的清明时节还有菠菜吃。

头伏萝卜二伏菜,末伏种的好油菜。

意思就是说在头伏的时候就可以种植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都可以)了,而等到二伏的时候可以种植白菜这些了,到了三伏的时候就是种植油菜的好机会。

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这句谚语和前面的都不一样,其说的是收获的。意思是在白露的时候就要抓紧收稻谷了,而到寒冷湿乎乎要收大豆,花生的话则是在秋分时节。类似的还有“冬至收萝卜,小雪收白菜”。

在农村里,这样的民谚还有很多,像“玉米地里带绿豆,一亩多收好几斗”说的是玉米地里可以套种绿豆,这样可以增收。而“深种玉米,浅种麻,辣子种上扫帚拉”、“萝卜是根,种提要深”则是不同的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特点。

这些谚语都是经历广大农民群众无数次实践检验才得以广为流传的,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的。不过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不太了解了,所以大家收藏起来把它教给你的孩子们吧

十、谚语夏至不拿棉的解释?

夏至不拿棉:到了夏至不用带着棉袄出门干农活。夏至不拿棉是东北一带人常见的说法,在东北就算是立夏了,天气也还比较凉爽,不像南方就已经开始进入夏天了,因此在夏至之前东北地区有出门干活带棉袄暖身的习惯。

而到了夏至,气温升高,也就不再不要棉袄了,就有夏至不拿棉的说法。夏至,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扩展资料:夏谚:

1)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梅雨季节雨水多。)

2)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

(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3)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

(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4)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

(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5)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

(入夏之后,海水浪潮渐大。)

6)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7)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

(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8)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

(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9)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

(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10) 六月绵被拣人甲。

(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