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产养殖调水解毒技巧?
一、物理调水技术
物理调水技术是最传统的调水技术,主要有加换水和机械增氧两种手段,技术虽然传统,但设施却有了很大的改进,因此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加换水。加换水是最简单的调水措施,但加换水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有的养殖区域水源不便,无水可加;二是加换水会流出许多饵料生物,使水质清淡,不利于滤食鱼生长,水质太清淡也降低光合作用增氧量;三是加换水易引起鱼虾的应激反应。因此,精养过程中,如果不是必须(污染超过自净力),一般不以加换水作为调水措施。
2.机械增氧。溶氧指标是鱼虾精养中最重要的因子,溶氧的来源除藻类增氧外,机械增氧是鱼虾养殖主要的氧源保障,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增氧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机械增氧作用概括有四个方面:(1)增加水体溶氧;
(2)减少水体分层,促进溶氧的均匀分布;
(3)促进底质的氧化反应,消除或降低“氧债”及有害化合物的生成;
(4)加速残饵、粪便等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促进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二、化学调水技术
化学调水技术是利用化学物质的某些特点,针对具体水质特性及改良要求,对养殖水体的有害物进行沉降、氧化、分解、离子交换等作用,使水质得以净化。化学调水剂有增氧剂,如过氧化钙、过氧化氢;絮凝剂(沉降剂),如明矾等;离子交换剂,如生石灰、硫代硫酸钠;pH值调节剂,如醋酸、生石灰、碳酸氢钠;杀藻剂,如硫酸铜等;定向培藻剂等。化学调水剂的特点是见效快,使用方便,不足之处是时效短,成本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三、生物调水技术
生物调水技术包括藻相调节和菌相调节,其中,菌相调节是当今水产养殖用得最多的技术手段。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微生物制剂,都是用于调节菌相的产品,常用菌种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此外,蛭弧菌、粪链球菌也被应用于水产养殖。菌相调节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而藻相调节技术研究得不够深入。
1.藻相调节。藻类是最重要的水质净化器,也是最重要的物质转化器,尤其是浮游藻类。但是,藻类因为品种的不同,其净化水质的效率也不一样。藻相调节目的就是培植优良的藻类,以加速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肥、活、嫩、爽”是评价藻相好坏的眼观标准,“肥”,就是单位水体中,浮游生物(藻类及浮游动物)数量和质量多;“活”,就是藻类晴天时早晨水的透明度大,中午及下午透明度小(这是因为单胞藻类趋光而垂直迁徙形成的),说明以单胞藻类为主;“嫩”,就是藻细胞大都处于繁殖。期,有活力;“爽”,指水面洁净,水色爽目。四字中,“肥”、“活”最重要,水质能达到既肥且活,说明藻类以单胞藻类为主,且生物量丰富。
2.菌相调节。菌类是水体环境物质循环的还原者,大分子有机物通过菌类逐级分解,最终还原为无机物,成为藻类等初级生产者的营养,重新进入循环轨道。菌类中,有的是行腐生,对活体水生生物无害,有一少部分行寄生,成为致病菌。菌相调节的目的就是培育水体中无害或有益的菌类,使其成为优势种,减少水体致病或有害菌的数量。目前,菌相调节的手段主要为人工分离并培养有益菌施入养殖水体,以此增加水体益菌数量,抑制害菌生长,其次是改良水体环境,促进土著益菌的生长。
人工培育应用的益菌种类有芽孢杆菌、酵母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蛭弧菌、粪链球菌等。上述益菌种类繁多,有单独使用,也有几种菌复合后使用,但菌种之间拮抗的多,共生的少,所有市面上的复合微生物制剂一般为4-6种功能菌组成,难有十几种或几十种功能菌组成的复合微生物制剂。酵素菌是世界上极少数能达到二十种以上功能菌复合的微生态制剂之一。
四、酵素菌调水技术
酵素菌是由细菌、丝状真菌、酵母菌、放线菌四类二十多种有益菌组成,各菌种之间共生互利,可在水体形成完整的分解链,分解各种大分子化合物到小分子有机酸、单糖等有机物及氨氮、硫化氢等无机物,加速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即快速净化水质。
1.酵素菌产品的功效
(1)净化水质。分解有机大分子转化为无机小分子,最终产物再进入循环链被
藻类吸收利用,成为藻细胞成分被鱼类等水生动物利用,消除或减少水体溶解物质,使水体得到净化。
(2)营养作用。一是酵素菌的菌体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且活菌体可利用水体有机和无机物为营养大量繁殖,使菌体蛋白量大增;二是生产酵素菌产品的发酵基质经过酵素菌的改造,形成大量的氨基酸、脂肪酸、小肽、多种酶、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3)抑制有害菌孳生。酵素菌在水体大量繁殖,通过占位、竞夺营养、产生抑菌物质等方式,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繁殖,由于酵素菌种类繁多,所产生的生物酶也具有多样性,其抑菌范围更广。
(4)改善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水产品质量。酵素菌中的酵母菌细胞壁为甘露寡糖和葡聚糖,是一类免疫多糖,可增强机体吞噬细胞活性;酵素菌中的一些芽孢杆菌可定植于机体肠道,帮助机体消化和清除体内有害残留,提高其品质。
2.酵素菌产品的应用
酵素菌调水产品主要具有培藻改水功效和净水营养功效两类。
(1)肥水(培藻)改水型:将酵素菌及其发酵物料与含氮磷等的无机盐类螯合,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既可大幅提高营养盐类的利用率,又可定向培植优质藻类。
(2)净水营养型:将酵素菌及其发酵物料与藻类所需的微量元素螯合,增加了每克产品活体酵素菌的含量,从两方面净化水质,一是酵素菌的分解、吸收、转化,最终使有害物被重新利用,故该型产品适宜于清瘦需要增加肥度的水体;二是通过施入微量元素,促进水体氮、磷等大量元素的平衡吸收,降低水质富营养化,
二、甘露寡糖 结构式?
甘露寡糖又称为甘露低聚糖,是从酵母培养细胞壁中提取的一类新型抗原活性物质,广泛存在于魔芋粉、瓜儿豆胶、田菁胶及多种微生物细胞壁内。由于它不仅具有低热、稳定、安全无毒等良好的理化性质,还具有保护肠道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国外已将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广泛用于饲料工业。
很显然,甘露寡糖 没有固定的结构式。
三、驴驱虫后用山楂多维酵母粉行吗?
可以
山楂多维酵母粉改善胃肠的菌群比例,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和繁殖,排斥病原在肠管粘膜上吸附定植,防止有害物质的吸收,达到预防疾病的功效,增强畜禽体质,,能有效预防畜禽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营养活性:高含量的葡聚糖和甘露寡糖活性物质,提高养殖动物吞噬细胞,溶菌酶的活性,和抗应激能力;天然有机酸、果酸增强食欲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
四、低聚糖在饲料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功能性低聚糖亦称功能性寡糖,是指由 2 ~ 10 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具有不为动物内源酶降解、不被吸收、甜度低、稳定性高等特点,能承受饲料制粒高温处理而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不被破坏。
饲料中应用功能性低聚糖能促进动物体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增殖,阻断和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定植和繁殖 ; 提高动物肠道内源消化酶活性及短链脂肪酸含量,减少有害代谢物产生,保障动物肠道健康和功能正常,防止腹泻和便秘 ; 能保护动物肝脏 ; 具有抗氧化损伤、抗应激、抗感染和增强动物免疫力等功能 ; 可调节脂类代谢,降低胆固醇和血脂 ; 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动物生产性能 ; 降低粪便中 NH3等有害气体的产生 ; 改善动物产品品质。
我国农业部批准可在饲料中使用的功能性低聚糖有: 低聚木糖 ( 木寡糖 )、低聚壳聚糖、半乳甘露寡糖、果寡糖、甘露寡糖、壳寡糖等。由于来源及加工方法不同,功能性低聚糖的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差异较大,不同低聚糖在饲料中的添加量相差数百倍。
影响低聚糖在饲料中作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 种类、添加量、纯度、分子大小 ( 聚合度 )、动物品种和生长阶段、日粮类型及营养水平、饲养环境、应激、动物健康状况等。低聚糖过量添加会引起动物后肠过度发酵, 发生轻微腹泻, 影响养分吸收利用,从而降低动物生产性能。平均分子量较低的低聚糖可能因其含有较多的小分子低聚糖,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但也应注意可能含有较多的单糖而影响生物活性。采用分离纯化后的高纯度低聚糖进行饲料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将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亦可提高其应用效果。
功能性低聚糖可通过阻断病原菌黏附、定植或直接抑菌和杀菌发挥作用,是饲料添加剂中最具前景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病原菌受体主要为三、四或五个单糖组成,针对病原微生物受体结构开发可降低其黏附力及毒力,且无抗原性的低聚糖产品尤为重要 ; 阐明功能性低聚糖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及对动物免疫功能的调节机理可更合理地在饲料中应用 ; 低聚糖与益生菌等进行组装将能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使其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 研究替代抗生素可行性及其科学应用方案是今后的重点,对减少抗生素应用和促进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