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化度寺碑全文白话译文?(马祖道一的师父?)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3-04-16 21:32   点击:17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化度寺碑全文白话译文?

全文:

右庶子李伯药制文,率更令欧阳询书。

  盖闻人灵之贵,天象攸凭,禀仁义之和,感山川之秀,穷理尽性,通幽洞微。研其虑者百端,宗其道者三教,殊源异轸,类聚群分。或博而无功,劳而寡要,文胜则史,礼烦斯黩。或控鹤乘鸾,有系风之谕;餐霞御气,致捕影之讥。至於察报应之方,穷死生之变,大慈(阙)运宏济群品,极众妙而为言,冠玄宗以立德,其唯真如之设教焉。若夫性与天道,契协神交,贻照灵心,澄神禅观,则有化度寺僧邕禅师者矣。禅师俗姓郭氏,太原介休人。昔有周氏,积德累功,庆流长世,分星判野,大启藩维。蔡伯喈云:「虢者郭也。虢叔乃文王所咨,郭泰则人伦攸属。」圣贤遗烈,奕叶其昌。祖宪,荆州刺史,早擅风猷。父韶,博陵太守,深明典礼。禅师含灵福地,擢秀华宗,爰自弱龄,神识沈静,率由至道,冥符上德。因戏成塔,发自髫年;仁心救蚁。始於廿岁。世传儒业,门多贵仕。时方小学,齿骨上庠,始自趋庭,便观入室,精勤不倦,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明老易。然雅有志尚,高迈俗情,时游僧寺,伏膺释典,风鉴疏朗,豁然开悟。闻法海之微妙,毛发同喜;瞻满月之图像,身心俱净。於是锱铢轩冤,糟粕邱坟,年十有三,违亲入道,於邺西云门寺,依止稠禅师。稠公禅慧通(阙)戒行勤苦,道标方外,声溢区中。(阙)睹暗投,欣然惊异,即授受禅法,数日便诣幽深。稠公尝抚禅师而谓诸门徒曰:「五亭(阙)念尽在此矣。」头(阙)兰若,毕志忘疲,仍来往林虑山中,栖托游处。後属周武平齐,像往林虑,入白鹿深山,避时削迹,藏声戢曜,枕石漱流。(阙)岩之下葺茆成室,萝裳薜带,(阙)唯粪(阙)之衣;饵术餐松,尝无麻麦之饭。三迳斯绝,百(阙)为群,猛鸷毒螫之徒;潜形匿影,白鹿青鸾之辈。效祉呈祥,每梵音瞻礼,焚香读(阙二字)奇禽异兽,攒集庭宇,俱绝(阙)倚毕来俯伏,貌如恭敬,心疑听受。及开皇之初,宏(阙)释教,於时有魏州信行禅师,(阙)明佛性,实命世之异人,为玄门之益(阙)以道隐之辰,习当根之业,智禅师Т世幽居,遣人告曰:「修道立行,宜以济度为先,(阙)善其身,非所闻也。宜尽弘益之方,昭示流俗。」禅师乃出山,与信行禅(阙)修苦行。开皇九年,信行禅师被敕徵召,乃相随入京。京师道俗,莫不遵奉信行禅(阙三字)之(阙二字)持徒众,以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终於化度寺,春秋八十有九。圣上崇敬(阙二字)赠帛追福,即以其月廿二日,奉送灵塔於终南山下鸱鸣圯,禅师之遗令也。徒众收其舍利,起塔於信行禅师灵塔之左。禅师风范凝正,行业精勤。十二部经,尝甘露而俱尽;五百具戒,凌严霜而未。虽托迹禅林,避心定水,涉无为之境,绝有待之累,(阙)寓形岩穴,高步京华,常卑辞屈已,体道藏器。未若道安之游樊沔,对凿齿而自伐弥天;慧远之在庐山,折桓元之致敬人主。及迁神净土,委质ヌ林,四部奔驰,十方号慕,岂止寝歌辍相,舍佩捐珠而已?式昭景行,乃述铭云:

  绵邈神理,希夷法性。自有成空,从凡入圣。於昭大士,游(阙二字)正,德润慈云。心悬灵镜,(阙)蒙悟道,舍俗归真。累明成照,积智为津。行识非想,禅(阙三字)观尽三昧,情销六尘。结构穷岩,留连幽谷。灵应无像,神行匪速。敦彼开导,去兹(阙三字)绝有凭群生仰福,风火(阙)妄泡电同奔。达人忘已,真宅斯存。刹那(阙二字)净域(阙五字)乐永谢重昏。

二、马祖道一的师父?

马祖道一(约709~788年)是南岳怀让的弟子, 曹溪慧能的第三代传人之一。慧能南宗至马祖道一、石头希迁而大盛。马祖、石头都是南禅史上的中兴开启式人物。慧能的生命智慧,禅宗的独特精神,迨他们而弘扬光大。马祖主要在洪州(今南昌)传禅,弟子云集。《祖堂集》说他有88位善知识者,《景德传灯录》说他的入室弟子有139人。他是洪州宗或江西禅系的佼佼者。著名的弟子有马祖门下“三大士”之称的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另外还有大珠慧海、石巩慧藏、麻谷宝彻、盐官齐安、五泄灵默、大梅法常、归宗智常、盘山宝积、庞蕴居士等。马祖圆寂后,门下有名的禅师遍及天下,影响大的有南泉的弟子赵州从谂,百丈弟子黄檗希运,嗣法于百丈的沩山灵佑与其弟子仰山慧寂开创的沩仰宗,嗣法于黄檗的临济义玄开创的临济宗。沩仰、临济二宗与原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系统的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是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的分灯并弘的五家禅,风靡于全国,在历史上有着久远的影响并远播海外。故马祖既是洪州禅的开创者,又是临济宗的发源人,使得南宗禅法广为流播。

他提出的“平常心是道”,千古传诵,成为后人修行和生活的准则,其思想意蕴深远,对我们的修学极为重要。

三、什么是佛教?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佛者,觉也。“佛为法本,法由佛出”,佛法就是佛觉悟并宣说出来的法,是谓“诸佛常法”。释迦牟尼佛的言教自然就是佛说的法。将释迦的言教集结成文字,从言教中又可析出教法即经,教诫即律。又,广义上说“世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法”。诸菩萨、祖师大德译注佛所说法,使正法流布海内古今。且凡依“诸佛常法”而“入佛法相”者亦名为佛法。因此有三藏十二部之经、律、论。由是可知,三宝已出,即佛、法、僧。佛者自性觉,法者自性正,僧者自性净,这是自性三宝。

《成唯识论》:“法谓轨持。”即方向与方法。《俱舍论》:“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都是讲佛法归结于学理与实践两个方面。再细分之,法有四种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分别对应信、解、行、证,学佛讲求解行并进。学佛的修法有戒、定、慧三学,佛陀遗教以戒为师,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知止而后有定,观照而后得般若智慧,只有止观并运、定慧双修,相辅相成才能不偏不倚。因此佛法既是理智的也是德行的(印顺法师语),既是科学的又是经验的。

佛说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一说四法印,加有漏皆苦。这是印证契入佛法的依据。《大智度论》:“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此一种为一实相印。无论是三法印(四法印)还是众法门无非揭示诸法之实相。如何证悟诸法实相,如何契理契机听闻佛法?佛陀为众生开解五乘佛法,以利不同根器者。

人乘 - 五戒

天乘 - 十善

声闻乘 - 四谛、三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缘觉乘 - 十二因缘

菩萨乘 - 六度、四摄

天台教观以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教为权教,示一乘之理为实教。三乘是佛方便说,统归一佛乘。天台判教五时八教,将佛陀经教分为五个时期: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种教法:化仪四教顿、渐、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华严判教三时五教,三时:日出、日中、日落;五教:小乘、大乘始、大乘终、顿、圆。《大般涅槃经》中将佛法譬喻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凡此种种,都是为了方便对佛陀言教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提纲以挈领。

法门无量常以八万四千喻,《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各宗各派悉有入佛门径。众人根器不同,有先学唯识的,有先学经论的,有倾慕藏密的,有青睐南传的,有摄受禅法的,有老实念佛的……然而,无论哪一法门都需先入门,再一门深入,证悟究竟。《阿含经》:“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对于某一系统的接触、学习、体会、实践、印证、起悟,也即从“闻思修”入手的过程,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根性的人所认同的也是应该去做的,只有更进一步的认知以后才能更清晰的解答、消除种种烦恼疑惑,抑或是得出新的疑惑。如此以楔入楔,直至无楔可出,无楔需入。

四、茶禅花道简称?

茶道、花道、香道,并称“三雅道”;茶道协和,花道养心,香道静心,所以为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

茶 道

如果说武士道代表了死的艺术,而茶道则代表了生的艺术。日本茶文化以寺院为中心,普及到全国各地,以"佛法存于茶汤"观念为代表的寺院茶礼广为普及。人们在参禅时将对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闲观叶落地,静坐一杯茶"。

花 道

和中国一样,日本花道由佛前供花演化而来。从形式上看,日本花道常常只是寥寥几枝,与西方团花锦簇表达气氛的插花艺术大为不同。日本花道表达的是鲜花生命从绽放到凋谢的自然过程,西方的插花艺术则为烘托一时的气氛。

香 道

从艺术和信仰的角度欣赏香料,并以此求得意境上的美和精神的寄托与享受的活动称作香道,。日本香道中不说用鼻子"嗅香",而是用心"闻香",就是要静下心来,全神贯注于香上。

五、佛声恋出自哪首歌?

这首歌是陈艺鹏演唱的《法源寺》

法源寺

演唱:陈艺鹏

作曲:黄晓亮

作词:黄晓亮 黄荣章

专辑:中国风

歌词

一柱香烧一念佛

一钟声响一念空

无量殿香火,古藏经阁

曾经的佛陀

舍利宝塔慈悲诺

风雨燕都起与落

听见佛在说,是非因果

本源无对错

须菩提说,无争无欲 无妄即无我

须菩提说,念慈悲心诚 然生死无祸

须菩提说,得法正律 曰受戒清净 轮回界锁 谁能超脱 躲避得过

须菩提说,无色相无声无空 然法无定夺

须菩提说,缚束千百 律规终始 然法源未拓

须菩提说,万律是流 寻诚是源 溯源无法 得法则果 失果则堕

一千年,匆匆过

一瞬间,人向佛

潜心默,岁月倒着流 追本溯源 佛法律规带着我走

一千年,皆因果

一念间,无对错

心忘我,虚静则现佛 蒲地而坐 且听禅法分说

宋徽钦宗院寺锁

天上人间且未卜

劫后尽烟波,却道看破

叶落秋水过

一千年,匆匆过

一瞬间,人向佛

十指合,梵经渐入耳 心如止水月映平湖镜水无波

一千年,皆因果

一念间,无对错

佛言里,无诤三昧 离欲阿罗 人中第一便是我

如是佛说,亦喜亦悲 是非缠错 俗尘耽福祸

如是佛说,名利污浊 色相迷惑 虚华化心魔

如是佛说,世如浮萍 繁华一揭歌 善根深种 是非无错心存善果 恶念蜕脱 你便是佛!

一千年,匆匆过

一瞬间,人向佛

潜心默,岁月倒着流 追本溯源 佛法律规带着我走

一千年,皆因果

一念间,无对错

心忘我,虚静则现佛 蒲地而坐 且听禅法分说

一千年,匆匆过

一瞬间,人向佛

十指合,梵经渐入耳 心如止水月映平湖镜水无波

一千年,皆因果

一念间,无对错

佛言里,无诤三昧 离欲阿罗 人中第一便是我

六、少林寺第二代方丈是谁?

僧稠,俗姓孙,先世祖籍昌黎,后迁居钜鹿瘿陶(今邢台宁晋)。少林寺的第二任住持。俗姓孙,生于北魏太和四年(480),从小就以孝顺和信用闻名于乡里,后来,发奋学习传世典籍,全通五经和史书,被征为太学博士,从事讲解经籍要典,才能和声望盖压群臣,将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却因情随事迁,产生厌世心理,为解除烦闷,开始阅读大量佛教经典,以求从中解脱。

  僧稠二十八岁这一年,在钜鹿景明寺从僧实法师出家。起初,从佛陀禅师的弟子道房禅师受行止观禅法,成了一名道地的禅僧。

  僧稠为了禅法精进,便北游定州嘉鱼山,以便在此修习禅法。他刚初练习禅定,怎么样练也入不了定境,后经泰山来僧启发-,十天后便摄心入定,僧稠十分欣慰。

  五年后又到赵州(今河北隆尧)漳供山从道明禅师,受学十六特胜法,继续向另一个练习过程迈进。他在九十天内每日只吃一顿饭,总共吃了四斗米;他栖息之处,不设卧铺,劳累时,便躺在一块石板上,不分白天和黑夜;在衣著方面,他只穿一身粗糙得连布缕都能进入皮肉内的衣裳,长时间不换洗;有时候,饭还没有做熟便已经入定了,待醒来时,锅里的饭食却被禽兽吃了个净光。在禅定过程中,想着人在死亡时的恐惧状态,而心神空寂不动,在这种情况下,曾多次遭到强盗的威胁和美色的引诱,依然如故,不为所动。禅定功夫己达炉火纯青的境界,直至深定九日。定觉使他心胸寥廓,思惟洽洽澄清,通身如羽毛飘举,深深感到有所收获。

  这一天,僧稠满怀喜悦地到嵩山少林寺拜见了佛陀禅师,呈上自己所成证果,佛陀禅师当即称赞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这是说,中国禅学学得最好的要数僧稠了。后来,佛陀禅 师又授给僧稠更深更高的禅学秘密要诀,僧稠遵照着老师的诀要指点,在少林寺又练了起来。不久,僧稠又移居少林寺东的嵩岳寺,借助嵩岳灵气,使其禅法愈来愈趋向更高的境界。

  僧稠从师精进禅法,更重要的是弘扬佛法,于是他又离开嵩岳寺渡河北上,游怀州(今河南沁阳)西王屋山,移止怀州青罗山,马头山。大河南北,不少僧俗随僧稠学禅法,僧稠的声望已经遍及朝野上下。北魏孝明帝曾接连三道诏书,召请入宫弘传禅法,僧稠都委婉谢绝,他请使者转告皇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在山中行道传法,同样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孝明帝也只得允从,特派人将所需物运到山中供养。魏孝武帝登基后,也数次下诏邀请僧稠出山进宫传法,僧稠依然婉言拒绝,孝武帝也只好于永熙元年(公元532年),在尚书谷中为他建立精舍禅室,下令,聚集僧众以便供养。

  北魏为分东、西魏后,东魏迁都邺城,此时的僧稠,又向北转到常山、大冥山一带弘传禅法。刚到常山,便受到定州刺史娄睿、彭城王高攸等人的崇敬和供养,特请他到大冥山设坛传戒,由于开创归戒,信奉的人越来越多,燕、赵境内的僧众,都纷纷奔赴恭拜,一般群众也都吃斋断荤。当地士庶大多散财施舍给僧稠等,其中有僧人贫恋财物,僧稠抓紧时机予以开导,教育僧众严守戒律。因此,僧稠的传教弘禅威望日高一日,当时,称他为“道张山世,望重天心”,成为一代名副其实的佛教领袖人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