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应该指的是赤子之心,无所谓善恶,无所谓好坏,因为赤子之心没有受任何的后天燻染,代表了天道。致良知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尽可能维护这个赤子之心。致良知有两个前提,第一个是坚信良知代表天道,天道既是成功既是圆满;第二个须有巨大的个人意志力去致良知正良知。两个前提缺一不可。如是,则从心所欲,心脑一体,身心愉悦。
二、王阳明良知原文4句?
良知原文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
三、王阳明致良知全书译文?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2、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3、《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4、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5、“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6、“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二、致良知解析
1、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
2、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3、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
4、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
5、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
6、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四、王阳明致良知的含义?
王阳明晚年提出的“致良知”思想,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阳明心学的学术宗旨,王阳明自认良知学说出自百死千难,是学问头脑,故而对此极为珍视。
王阳明晚年在起征思田的军事旅程中,总结自己一生的学术思想时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此外,他还在诗中感慨道:“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从中可见良知学说在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地位。
五、王阳明致良知的原文?
几百年来,阳明先生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他们都从中受益。
阳明先生认为,人人皆有良知。所谓良知,包括了良和知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与生俱来的良心,或者说恻隐之心和与生俱来的智慧。进一步说,良知,就是人人本来具有的清净光明的本心。
良知来自本心,无需外求,不假外物。唯有致良知,才能识本心。识本心,才能见自性。见自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
來書云:良知亦有起處,云云。
此或聽之末審。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謂良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
1、人人生来有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皆有良知。他在龙场担任驿丞时,抓捕了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子。强盗受审时说:“我死罪难逃,杀我痛快点,但别跟我谈些道德良知。我们这种人,从来不谈这个,甚至连想都没想过。”
王阳明说:“好,今天不谈道德良知。但天气炎热,审案前,我们先把衣服脱了吧。”于是,两人相继脱掉了上衣、内衣和外裤,光着膀子只剩内裤站在堂上。
“干脆我们全脱了吧,岂不自在。”王阳明提议道。强盗急得直摇头:“这可使不得!”王阳明问:“为何使不得?”强盗急得面红耳赤,却半天说不出一个字。
王阳明于是笑着说:“看来你还有最后的羞耻心,这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表现?其实,你也有良知。”
明善恶,知羞耻,有恻隐心,知恩图报正是良知的主要内容。
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王阳明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人人生而有良知,万物变化在心中。
2、知行合一方长久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良知与行为是统一的。有良知,首先就要言行一致,要有诚信。诚信是一个人在世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人生在世,唯独诚信,绝不可无。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儿子哭闹,她就哄儿子:“你先回去,晚上杀猪给你吃。”晚上,曾子抓猪来杀。她妻子阻止他说:“我只是跟儿子开个玩笑。”曾子却说:“现在欺骗他,是在教他欺骗人。”于是杀了猪给儿子吃。
生活中,总有人随意地开空头支票,但却很少有人信守词条。承诺,固然给人值得信赖的感觉,但是,没有履行的承诺,却没有意义。讲出的话,既是对他人的许诺,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东汉名臣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令王密是他的旧交,为答谢知遇之恩,王密怀揣十金相赠杨震,杨震拒而不收。王密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回道:“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无人知?”杨震的“四知”,不只是对外公正廉明的承诺,更是对自己清正的坚守。
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自欺欺人只能是一时之欢,言行一致才是长久之乐。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修心的过程。心之所向,良知之所在。在紧张忙碌的日子里,不妨抽些空闲时间为自己修心。即便身处泥泞,也能笑看满山花开。
六、致良知王阳明经典句子?
1.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着。
2.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
七、王阳明的良知指的是什么?
其实王阳明所讲的“良知”,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良知,也不是善恶对错所形成的世俗概念,而是强调不虑而知,即“此心不动”之后所得到的“知”,也是不再受到外在的一切外境外缘的干扰与影响而得到的“知”。
换句话说,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本身就不需要通过思虑而得,也不需要经过后天的经验认知而获得,而是人以生俱来原本就具足的认知,正如王阳明与友人游山时所探讨的“岩中之花”一样,即: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大意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鲜艳的花朵,是基于心内先有“鲜艳花朵”的认知,而不是看到鲜艳花朵之后才在心里形成“鲜艳花朵”的认知。
八、王阳明对良知与知识的基本立场?
王阳明说:“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意思是说,人天生具有良知,不需要求之于人或书籍,若能发挥(致)良知,便可成就德业。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才是力量,或者说,以良知为方向的知识才是力量。在王阳明那里,“知行合一”的“知”,既是对事物的认识,更是“良知”。是非之心加担当精神,是为“良知”。
九、王阳明最经典的禅诗?
1.《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2.《王门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3.《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4.《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十、王阳明致良知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王阳明致良知的基本观点分别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致良知”三字,是王阳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观点,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终旨归。“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