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是禅,道是什么?
佛家参禅,道家当然是悟道了。
二、禅不参兮道不修什么意思?
参禅是悟透佛学经要,修道是进入道学化境。不参不修就有枉入门道。
三、倚禅傍道钟鼎木石养真性?
参禅悟道,焚香礼佛,暮鼓晨钟,木鱼玉磬,修真养性,共证菩提。释义如上,请点评。
四、闲行闲坐任荣枯?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宋·草堂禅师
这是一首描写不同宗风的诗。唐朝药山禅师投石头禅师门下而悟道,他得道之后。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岩,一个叫道吾。有一天,大家坐在郊外参禅,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绿荫如盖,而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观机逗教,想试探两位弟子的功行,先问道吾说:“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说:“荣的好!”再问云岩,云岩却回答说:“枯的好!”此时正好来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他们三个人对树的成长衰亡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寓意他们对修道所采取的态度,有三种不同的方向。
从云岩所说的‘枯的好’,我们可以知道他所修学的禅道是寂寂中出发的,他的宗风是不落窠臼的寂静无为,所以说‘云岩寂寂无窠臼’。而道吾说‘荣的好’,显示他后来光芒万丈的灿烂宗风。所以说:‘灿烂宗风是道吾。’但是超乎云岩道吾二者之上的高沙弥,又如何呢?这里就说明了分别的知识与圆通的智慧之间的不同。
云岩和道吾,一个说荣的好,一个说枯的好,显示他们从知识上去分别事相。我们平常所指陈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知识界而已,但是这位见道的沙弥却能截断两边,从无分别的慧解上去体认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的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起的一种差别与执着。
禅的世界就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荣枯等等相对待的世界,到达一种绝对真实和圆融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五、易、儒、道、禅各有哪三句真言?
一、《周易》是中华民族上古生命智慧结晶,它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价值理想,三句真言是:(一)生生之谓易。
包括两层含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二)保合太和。天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二、儒家三句真言:(一)以治平为本。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以仁为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三)以和为贵。和在“五经“中是重要思想。《国语》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三、道家三句真言:(一)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无为而无不为。(二)有无相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三)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禅宗三句真言:(一)识心见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万法尽是自性。(二)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于念而不念。(三)顿悟成佛。六、西游记第六十七回,拯救驼罗禅性稳,脱离秽污道心清中“原来晒干疤”是什么意思?
“原来晒干疤”出自《西游记》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原来晒干疤”的意思是:原来是有戒疤的秃头和尚。
戒疤又称香疤。指佛教徒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其行为根据或系起自于舍身供养之思想,或系为断除我执。受戒时燃戒疤又称‘烧香疤’,所燃香疤之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在家众多于受菩萨戒日的前夜、烧戒疤于手腕;出家众的戒疤多烧于头顶。
原文:那个僧伽,披领袈裟。先谈《孔雀》,后念《法华》。香焚炉内,手把铃拿。正然念处,惊动妖邪。风生云起,径至庄家。僧和怪斗,其实堪夸:一递一拳捣,一递一把抓。和尚还相应,相应没头发。须臾妖怪胜,径直返烟霞,原来晒干疤。我等近前看,光头打的似个烂西瓜!”
七、茶亦禅亦道,酒亦儒亦侠是什么意思?
茶亦禅亦道,酒亦儒亦侠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传达了一种“雅俗共赏”的思想,即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茶道、禅宗、道家等和一些传统文化沾点边的元素如品酒、儒家、武侠等可以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这种文化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思考,即把生活看作一种完整的体系,不同的元素可以相互融合,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也说明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的关注和重视。此外,茶亦禅亦道,酒亦儒亦侠也传递了一种对人生追求的理念,强调修为和人格的培养,以及借鉴历史中的一些优秀品质和行为准则,提升自己的品质和素养。
八、佛与禅的真正区别?
人的贪,嗔,痴,迷妄,故轮为众生,经云;【众生皆有佛性】。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必能成佛,单从佛字未看左边为人字旁右为弗,乃非为一般之人也,亦即非众生也。也就是迷为众生,悟为佛也。
佛亦名如來,是从真如自性而显,而來,是来而不來,不来而來。是不增不减自金钢,身来身去,本三昧。是无限大智慧者,无限能力者,无限法喜与清淨者。是圓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凡是見性成佛的都称之为佛。如释迦牟尼如来。亦名释迦摩尼佛。法华经中所谈的。2万个相同名字的日月光明佛,都是不同的千百意化身佛。成佛的有不同的名。如燃灯佛及未来成佛的弥勒如来佛,等。
禅是不立文字,言语道断,心行處灭,六组壇经云;【不生不灭,是如来清凈,禅】,【外离于相,名为禅】。禅亦是强名,不说不言,人们无法理解,禅是不二之法,是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体,相,用,一体的显现与流露。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來去自由,心体无滞,是实相无相,涅盘妙心。禅亦是道。他永远在我们生活的奌奌滴滴,方方面面中。
禅是佛的另一种表達方式,是真如显现与流露的过程,,为了避免众生把佛的认知限制在化身佛的名称上面。故方便的把它区分开来,以便认知,了解,明白。实乃佛即是禅,祥即是佛,即是道。佛有多重的真义。
九、何为禅,何为道?
禅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
用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本性、证入本性。
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的束缚。
是真正源自于自我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的问题的。
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是指从心绪宁静到心身愉悦,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
道是宇宙本源的普遍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说禅是靠自我感悟来解决问题的话,而道就是与之截然相反的,靠知识来解决问题,把一切归于自然的规律,归于所谓的“道”。
十、关于禅和道的区别?
禅是修行过程,道是状态境界。禅是从外至内,由表及里,对身体和精神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某种境界的过程。道是(要)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