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龙虎山辟谷(民间传说的一一张天师的来历?)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3-05-30 05:24   点击:10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民间传说的一一张天师的来历?

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陵传子衡,称嗣师;衡传子鲁,称系师。传说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天师起源  元朝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嗣汉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教主,于民国三十八年夏,率长子允贤、侍从邱建忠离开上清乡嗣汉天师府,经广东韶关,此时收留由江西吉安逃来之龚行健(正名干升是龚群的叔叔),再经广州、澳门、香港等地,翌年春申请获准来台定居宏教。   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长子允贤于民国四十三年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师于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乃传堂侄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 张天师生平   张天师汉天师,字辅汉,沛国丰(江苏省丰县人),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沛国丰县盘冢村(今江苏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江苏丰县人)之八世孙,史书又称其名为张陵。他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他生性好学,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先为往来吴越之地的一人大儒,从其学者有千余之众。   江苏丰县至今有张老汉巧占天门穴、药盒子等神话传说。张道陵父亲张刚,为一乡间卖香油农夫。当地一家大地主请了一风水先生为其先人看坟地,风水先生为其选了一绝好阴穴,言:此为天门穴,埋此必出神人,子子孙孙无穷尽。张老汉一日卖油回来,适逢大地主发丧埋葬先人,他路过挖好的坟地时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如注,误打误撞跌入挖好的坟坑中,大雨将泥土冲入坟坑将其埋葬,大雨接连下了数天。天晴后,由于大水缘故,大地主埋葬先人却找不到坟坑,只好另择吉地埋葬先人。宋楼镇费楼村东北里许,张陵祖父张纲的墓基犹存,比周围的地面高出丈许,据当地老百姓讲,虽大旱之年,却湿润不减,被奉为风水宝地。在张陵故居西北隅,就是北周天和观遗址。该遗址上曾出土天和年玉造像一尊,文革中被砸碎。根据明代县志记载,丰县历史上有名的道观有8座,天和观是创建时代较早的道观之一。唐、宋时期是天师府的护家道观,倍受历代皇家的器重和保护,是道徒祀奉师祖和传教布道的活动道场,元代淤于黄泛。以天和观为中心,周围的庙宇道观林立,徐州市文物部门调查统计,方圆几里之地,竟有三十余座,弹丸小地,庙宇密集程度实属罕见。    张天师永平二年赴“直言极谏科”而中之,汉明帝时拜巴郡江州令(今四川重庆),不久退隐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阳附近),修持炼形合气,辟谷少寝长生之道。建初五年诏举贤良方正不起,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三诏不就。后入吴,又爱蜀中溪岭深秀,遂入蜀隐于鹤鸣山,修神丹符咒之术。   张道陵有弟子王长、赵升随其习黄老之道,助炼龙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还童,且去游而参访仙源。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遂赴云锦山(即龙虎山),精思修炼,而得分形散影之术。

二、寻张良的后代,我们的族谱显示我们是张良的后代,所以想接网络寻找张良的后代,如有看到此消息的请留言?

大汉留侯姓张名良字子房,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张辟疆。公元前187年,年仅15岁,已官至侍中。这一年汉惠帝刘盈逝世,他看吕太后"哭而不泣",就建议丞相陈平迎合太后之意,拜外戚吕台、吕产等为将军、大臣,以免杀身之祸。另一个儿子张不疑,则继承父亲的侯爵。至公元前175年,不疑因参与谋杀原楚国的旧贵族,被判处死刑,削夺留侯国爵。用了很多钱财赎罪,才勉强保有一条性命。此后,留侯世家中道衰落百余年。   张不疑也有两个儿子,长子张典,次子张高。典生默,默生金。张氏家谱称张金官至大司马,但史书不见记载。金生乘(字千秋),当时正是汉宣帝时代,元康四年(前62),朝廷下诏张乘,赐为阳陵公,令"复其家",世家之风才开始稍稍振起,于是迁居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张乘之子张高,官至侍中 。张高有五个儿子:张壮、张攒、张彭、张睦和张述,他们除张壮外,分别迁居河北、南阳、吴郡、沛国,留侯世家迈开了其迁徒、拓展、推向黄河以南的第一步。   与从事政治活动的张典不同,张高这一支历经张迪(亦作通)、张无妄、张皓、张大顺四世,到第五世张道陵,则由儒家而变为道家。他追寻先祖张良辟谷、导引之迹,开辟了一个神仙世界,成为影响后世极大的天师道始祖,也就是道教的创始人。 留侯世家人丁兴旺,西汉后期其子孙就分家析产,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迁徙。每一次分家都意味着旧的居留地得到了极度的开发,每一次搬迂也总预示一块新的土地的开垦。他们拜祭祖宗,告别亲友,怀着创业的宏愿,带着成家的欢心,走向神州大地。留侯子孙指向东南,依依不舍向江东,落业水乡400年。 留侯子孙到阳陵公张乘,始居封地阳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张乘的儿子张高生了五个儿子,旧有的地盘已容不下众多的儿孙,于是除留下张壮守居之外,其他四人都迁往新的地区创家立业,张赞迁往河北,张彭迁往河南南阳、张述返迁留侯故地沛国(今江苏沛县),张睦迁吴郡(今江苏苏州)。 张睦迁居吴郡,始向东南地区迈出第一步,但他的儿子张况就北迁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张况有两个儿子,次子张协留守襄国祖业。长子张款迁居汲郡(今河南汲县),稍稍南移,而张款之子张禹又移居襄国。张禹的孙子张存不愿做官,隐居吴江(今江苏吴江县)横山,并在他儿子张镇这一代定居下来,不再北迁。从张睦到张镇,传7世,转居数次,始落业江东。而张歆的弟弟这一支,虽迁清河(今河北清河)、魏州昌乐(河南南乐县西北),但传到唐代历12、13世,出了张文灌、张锡叔侄两个宰相,还是在武城(今属山东),而不曾南下,因此,张镇往上7世,可以叫做依依不合向江东的时期,反映出张姓先民们对北方土地的眷恋。 一旦立足江东、张姓先祖就发现清水秀更宜人、他们在吴江这个水乡一住就是十代(包括张存、张镇两代),自东汉后期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到唐初近四百年,到第十五世祖张嗣宗,才从吴江南迁到昆山(今上海 松江西北)拓展。张嗣宗官至唐朝国子监祭酒,是主管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有11个儿子:震、济、谦、逊(一作巽)、律师、 小师、统师、丰、仁彦、师理、道师,是个多福之人。子孙太多,生存空间有限只得向新的地区扩展。但他们已习惯于水乡生活,不愿走得太远,除老二张济之外,十兄弟都在昆山附近散居,始终没有离开长江三角洲地区。 西进组曲:当其他兄弟散居长江三角洲时,张济夫妇带三个儿子告别宗祠,毅然南下数百里,溯钱塘江西上浙江金华,看到兰江两岸山色迷人,就在兰溪安下家来。张济因此也就成为兰溪张氏之祖。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开拓精神,张济的大儿子张扛辞掉饶州刺史之后,又沿新安江西进,越过白际山,来到黄山脚厂的新安赫山镇(今安徽祁门县城)安家落业。张辽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润朝之子宝龄和小儿子游朝之子龟龄都任职金吾卫将军府。后来龟龄改名志和,罢官之后。自号元真子。过起了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兄鹤龄怕他遁入空门当和尚,只好在越州(今浙江绍兴)东门外帮他砌了一套房子,让他与秦少游等名士交往吟诗,自己则带着子侄仍居祁门老家。他们与金吾宝龄的子孙,一直拓 荒繁衍于祁门、休宁、旌德、绩溪、黟县、泾县、翕县、贵池、婺源、德兴、乐平、鄱阳、浮梁等地,即今安徽南部与江西东北的青山绿水之间,时至今日,这一地区的张姓人氏大都是兰溪始祖张济的后裔。 也许是皖南赣北的山水太诱人了,张氏子孙东返浙江之程竞历近五个半世纪,到明代末年才完成。据清乾隆六十年兰溪《张氏重修族谱重修谱系考》记载,第二十六世祖张英雄曾率妻子东返婺源金华(今属浙江)石门塘,其子张成业又迁常山音铿报效里(今浙江开化)。张成业有四个儿子,其他三个儿子留居浙江,但第二个儿子张荣又西迁今安徽休宁郏溪,传十八代,到第四十六世祖张宏范始东返故里兰溪。此后宏范子孙遂落业于兰溪、金华、建德等地区。 张高、张无妄、张浩、张大顺、张陵(张道陵)一支的源流就更加明晰可考了。张道陵是留侯张良八世子孙,号称第一代天师,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最早创始人。他在东汉后期放弃入仕,开创了著名的“五斗米道”,这是一种集宗教、社会组织、军事集团特色于一身的组织,死后法位传给儿子张衡(第二代天师),张衡再传张鲁,也就是三国时候著名的政治和宗教双重领袖汉中王张鲁。张鲁投降曹操后,张氏在曹魏显贵,从汉中迁出。张鲁的儿子第四代天师张盛南迁到今江西鹰潭的龙虎山,从此定居下来,一直到1949年,“张天师”之位世袭,五斗米道也发展为天下玄门正宗“天师道”,历代天师的传承源流有《汉天师世家》宗谱明确记载。张天师世家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而深刻,从唐朝开始受官方册封,成为与孔子后代“衍圣公”相并列的世代布衣尊爵。宋代开始敕建天师府,历代相延不衰,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与曲阜孔府成为华夏延续两千年的两大世家,一道一儒,有“南张北孔”之称。 1949年,第63代天师张恩溥离开千年龙虎山法坛迁去台湾,另立天师府,于1969年在台北逝世。张恩溥有子女留在大陆,由于消息断绝,逝世时将天师法位传给当时在他身边的堂侄张源先,号称第64代天师。张源先天师如今还健在,曾到江西龙虎山参与重大宗教活动

三、汉武帝时期有个有名的道士是谁?

在汉武帝时期,由于沉迷炼药,所以召集了天下方士,其中也有一位高人叫做李少君,据说也已经得道飞升了,李少君是山东人,其余记载历史上基本没有,据说这个人奇的很,可以种谷得金,而且能驱鬼神、会炼制返老还童的神药,在《史记》中记载过李少君,据说他去过蓬莱仙岛,见过安期生,安期生也是一位神仙,据说是第一个服用仙药而白日飞升的人,开创了外服仙药成仙的道路;下一位就是茅盈,茅盈是真正的赫赫有名,是茅山派的创始人,修炼服气、辟谷,主要研修内丹,并且医术高明,常以医术救治世人,后修符咒劾召鬼神,据说也已经得道飞升了。

还有一位叫做阴长生,他不止成仙了,还把自己的事迹与成仙后的事记载了下来,阴长生师从马鸣生,马鸣生也是一位得道仙人,在《神仙传》中有记载,他们的成仙方式都是依据的《太阳神丹经》这本书,通过书中的炼药方式,炼制了仙丹而后服用飞升,阴长生飞升之后写下了九篇文章,其中说古代神仙众多,从汉代开始就已经有了四十五人,其中二十人是把肉身留在人间灵魂升了天,其余的都是大白天连魂魄带肉体一块升天成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仙之后才知道已经有了那么多成仙的人,而且据说留下了典籍,交给弟子收藏。

四、青城山有什么历史传说?

青城山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

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

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

东汉顺帝初年,他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道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

公元143年(东汉汉安二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唐宋时期,青城武术在吸收外来武技的同时,与丹道、自然辟谷、易学、医学交融互汇形成独特完整体系,成为中国武林四大门派之一。

扩展资料:

青城山人鬼大战的传说:

东汉末,有道人张道陵,修行多年,斩妖捉怪,为民除害,立下功劳。太上老君嘉许他道心坚定,遂传给他正一盟威秘录、雌雄宝剑一对、印章一枚。

并对他说:“近来蜀中(四川)有六大鬼神,残害人民,你替我去整治一番,使得人鬼有别,昼夜各分,以降福生灵。这样你功德无量,可以名登仙籍了。”

张道陵连忙口称受命,率领门人王长等人,一路往蜀中而来。却说在蜀中作怪的鬼神,为首的有八个:刘元达专门施杂病,张元伯专放瘟,赵公明传痢疾,钟子季播下疮肿。

史文业散发疟疾,范巨卿让人浑身酸痛,姚公伯洒下五毒,李公仲带来疯颠病。他们手下鬼兵亿万,到处为害百姓,遭他们暴行枉死的人不计其数。

张道陵到了蜀中,选定青城山为战场。先设置琉璃高座,列成法坛。八大鬼帅率部来攻,一时飞沙走石,空中飞箭如雨,张道陵用手一指,化一朵莲花拒敌。

鬼兵们燃起无数火炬,一哄而上,张道陵手一指,那火反而向鬼兵烧。鬼帅们遥望形势,高声叫道:“你本来住在峨眉山修仙,为什么跑来侵犯我们的地盘?”

张道陵答道:“你们残害生灵,所以奉老君之命来讨伐。”刘元达等听了大怒,率领鬼兵再次攻上,将张道陵团团围住。张道陵忙用笔向空中遥画一个阵势。

鬼众被这无形阵势困住,个个倒仆不起。八大鬼帅叩头求饶,张道陵将笔倒挥,鬼兵又个个活了过来。张道陵对鬼帅们说道:“你们过来听从吩咐,从今开始赶快远离此地。

不要再在人间传播疾病。”鬼帅分辩说:“降灾给老百姓,是我们本来的职责,怎么把这权利尽数都剥夺了?不如还留一半地盘给我们享用。”张道陵不答应,喝令他们快避去。

鬼帅们心中不服,第二日又纠集了六大魔王,领兵百万,再次攻将上来。王长见状大惊,说道:“鬼兵势盛,如何抵挡?”张道陵说:“毋需惊慌,看我顷刻退敌。”

再次挥笔一画,鬼众们仍然死于当场,只有六大魔王不死,但也仆翻在地,爬不起来,叩头救饶。张道陵不许,用笔竖着一砍,将面前山峰劈为两半。魔王再无法飞越山头。

大声哀求说:“我们再不敢为非作歹,恳求饶命,此后一定在西方世界居住,再不来此地。”张道陵这才放他们归去,余下的鬼帅,也表示受管束。

张道陵仍怕他们心中不服,于是对他们说道:“看来你们心中不服,且再给你们一个比试的机会,如果斗得过我,便让你们自由。”刘元达等一听,正中下怀,答:“好,就这么办!” 

张道陵命人烧起一堆火来,投身在火中,却脚底生青莲,踩着莲花徐徐出来,鬼帅们也拿出神通,跳入火中,谁知神通不灵,被火烧着。张道陵又在木、水、土石中进出自如。

鬼帅们却处处碰壁,一怒之下,八大鬼帅变成八只大老虎扑来。张道陵变做一只巨狮,将八虎赶走。鬼帅又变成八条飞龙径来抓人。张道陵摇身一,成为 专吃龙属的大鹏金翅鸟。

来啄龙的眼睛,八龙只好仓皇逃走。这样变化斗法多时,看看鬼神已近技穷,张道陵用手一指,化一重万余斤的巨石,用藕丝悬着,挂在鬼兵阵营上空,又变成两只老鼠窜上去啃藕丝。

那巨石眼见立即要掉下来,鬼帅们这才同声哀求:“请饶我们,一定远离此地,再不敢虐害百姓。”张道陵于是下令五方八部、六大鬼王统统会盟于青城山。

使人住阳间,鬼居幽冥,六大鬼王回到酆都,八部鬼神流放西域。那些鬼众舍不得四川的好地盘,还赖着不想走。张道陵发起怒来,画一幅符送上云霄,片刻之间。风雨雷电轰鸣。

空中飞来无数刀箭,鬼兵这才逃得无影无踪。青城山人鬼大战,端的是惊心动魄,迄今在青城山还留有遗迹:天师洞后有一座十数丈高的巨石,裂成两半,传说便是当年天师诛魔,用笔划开的。

五、正一教与茅山教有区别吗?

正一教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

茅山派,道教教派之一。

正一教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于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

茅山派是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所创。因于茅山筑馆修道,尊三茅真君为祖师,故名。此派主修上清、灵宝和三皇等经书,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主张思神、诵经、修功德,兼修辟谷、导引和斋醮。

该派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高道辈出,隐若道教正宗。及宋稍衰。北宋时与龙虎山、閤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元代以后归并于正一派。

六、张天师得道古文典故?

张天师   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陵传子衡,称嗣师;衡传子鲁,称系师。传说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四代以后史载较著者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   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 ,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   汉天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江苏省丰县人),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书又称其名为张陵。他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他生性好学,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先为往来吴越之地的一人大儒,从其学者有千余之众。   永平二年赴“直言极谏科”而中之,汉明帝时拜巴郡江州令(今四川重庆),不久退隐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阳附近),修持炼形合气,辟谷少寝长生之道。建初五年诏举贤良方正不起,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三诏不就。后入吴,又爱蜀中溪岭深秀,遂入蜀隐于鹤鸣山,修神丹符咒之术。   张道陵有弟子王长、赵升随其习黄老之道,助炼龙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还童,且去游而参访仙源。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遂赴云锦山(即龙虎山),精思修炼,而得分形散影之术。   一日夜半似醒似梦之间,忽见那太上老君下降,对张道陵说:“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录”,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为期,约会于阆苑。   张道陵拜领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据说能集三万六千神灵,以供驱使。他随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经,立十绝灵幡,鸣钟叩磬,布龙虎神兵,施起法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