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岳华山赋全文?
西岳华山赋
作者: 马铭清
西岳华山,雄踞中华。北瞰渭水入黄河,南依秦岭通须弥,西望长安隐王气,东接中原扼门户。龙盘虎踞,熔日月精华,孕育华夏文明而啸傲苍穹;鬼斧神工,纳天地灵气,造化山川形胜而冠绝天下。尊哉,华山,龙脉之精,河岳之魂。伟哉,华山,中华之根,亘古永恒。
夫天下胜景,谁与争锋?唯我太华,翘楚云天。太华奇兮,名震寰宇。集泰、衡之雄、秀,融恒、嵩之幽、峻;万里平川立神剑,一柱擎天三亿年;一石十里五千仞,刀削五峰入九天;状如莲花势若虎,横看成岭侧成峰;白云缭绕青天外,三峰倒影黄河中。山壑松石,水泉峰谷,千姿百态,幽远高深;殿堂宫观、亭台楼榭,巧夺天工,妙趣横生。太华险兮,天下第一。自古一径通帝阙,绝壁万丈一线天;铁链栈道悬天外,万仞雄峰绝云端。千尺幢,百尺峡,鬼神发愁,壮士胆寒,鸿鹄折翅,熊罴腿颤。若上华岳峰,谁言蜀道难?太华峻兮,万山独尊。岭岭巍峨,峰峰嵯峨,天山嫉妒,昆仑叹服,登之举手摘星辰,临之轻语惊仙人。临风长啸参北斗,五峰佳景醉天下。东朝阳观沧海,海天一色彩霞红;桧松蔽日绿涛涌,仙掌天成石径幽。西峰巨石覆其巅,状如莲花美名传;绝崖千丈如刀劈,阳刚挺拔非等闲;群山起伏云霞披,远眺黄河出潼关;恍如隔世绝俗念,似入仙乡思渺然。南峰落雁是极顶,五岳最高称元首;群山苍苍临天界,中原茫茫眼底收;高峻雄伟气磅礴,搔首问天通帝音;神游太极思羽化,气吐鸿蒙豪情生。北峰云台巍然秀,四面绝壁冠景云;连接三峰通天地,南望屈岭暗惊魂。中峰玉女众峰拱,林木葱郁境清幽;奇花异草不知名,人行其中香袖盈;金神法象三千界,玉女明妆十二楼。太华秀兮,人间仙境。云雾雨雪如阆苑,春夏秋冬似画廊。春则茵茵,遍野漫烂,青翠欲滴;夏则森森,林壑清幽,云蒸雾腾;秋则飘飘,层林尽染,雁飞云闲;冬则皑皑,银装素裹,玉封冰雕。云华山,云海翻腾,变化迷离;雾华山,紫雾缭绕,如幻如梦;雨华山,百壑鸣琴,遍山清秀;雪华山,霞光辉映,剔透晶莹。嗟夫,华山,遍地是胜境,处处皆奇珍。纵使天上瑶池,海上蓬莱,也略输神奇,亦稍逊娇妖。虽有如椽之巨笔,点睛之画技,亦难述其美,也难摹其丽。
夫华夏文明,舍尔其谁?唯我太华,源远流长。夫华山,中华圣山,国因山而名扬,山因国而位尊。黄帝巡游狩方岳,始皇封禅威海内。杨宝授徒,桃李满天下;炎武开馆,思潮传八极。李白、陈抟豪情顿发,挥毫吟哦赞芙蓉;王履、寇准壮怀激烈,捻须赋诗咏落雁。光绪驾临玉泉院,御书古松万年;将军重修杨公塔,题辞万象森罗。更有五岳真行图,祯祥护身辟邪祟;希夷无极图,阴阳玄机迷古今。帝王祭祀,万众参拜,贤达登临,名流云集,启千秋寻根祭祀之先河,遗万代顶礼膜拜之文明。夫华山,道教圣地,第四洞天。神话传说添异彩,修道高人隐其间。王母降临,锦囊藏神图;黄帝巡游,太华会群仙;盘古开天,清气、浊气初开日月现;巨灵擘山,太华、少华始分海河安;老子归隐昭文馆,张楷雾笼张超谷;吕岩结庵文仙谷,郑遨隐居碧云洞;韦处元续撰《楼观传》,史志经修编《华山志》;杜怀谦投笛长春室,陈希夷辟谷云台观;韩退之云游投救书,宋太祖赌棋输华山⋯⋯镇岳宫、东道院,大德宗师开坛布道,超然世外绝红尘;西岳庙、玉泉院,高道真人餐霞饮露,天人合一炼金丹。访道寻仙何求远,太华翠峰了夙愿。神游三十六云栈,处处皆仙踪;朝圣七十二洞天,洞洞有圣迹。夫华山,人文名山,神奇璀璨。“雨雾弧光”穿云隙,石纹清晰无惊雷;“飞燕衔表”久飘升,漫天飞舞降祯祥;晚霞褪尽蓝环现,“地球阴影”成巨圆;五彩烟雾笼光晕,“莲台佛影”世间稀;三五光团飘无定,“云崖神灯”烁夜间;王猛台上望峰壑,“中方仙桥”渡神仙;南峰极顶仰天池,千年池水何处来?黑龙潭隐色多变,史载灵验竟封侯;石崖之下洞里瓮,洞瓮之辩谁人知;全真崖壁镌巨字,不是神仙谁凿之。夫华山,国之英雄山,豪气冲云天。擘山导河留掌印,神功拂星汉;劈山救母遗神斧,至孝感天地;杨氏后裔,文韬武略,大隋一统创伟业;华山武功,神功无敌,独步武林开奇葩;豪杰相聚啸风云,华山论剑,问天下谁是英雄;神兵飞跃夺天险,西岳斗智,看今朝何人风流。夫华山,国之第一爱情山,情天恨海无绝期。刘彦昌、三圣母,华岳做媒,私自定情,旷古奇缘谱写爱情之绝唱,稀世爱恋树立姻缘之典范。弄玉吹箫,萧史笙和,乘龙跨风,金锁海盟;历经沧海桑田,演绎真爱无疆;相守天荒地老,诠释深情永恒。嗟夫,华山,国之财富山,美名不虚传。远望主峰如元宝,莲荷环绕居中间;无双胜景冠四海,天阙明珠遗人间。传说西岳神,掌管天下金银财宝,引无数民众祈福求财;笑看太华山,汇集九州浩然紫气,让多少仁人梦绕魂牵!
壮哉华山,斗转星移,佳景常新;美哉华山,生生不息,日新月异。其美景、胜景、奇景,与日月同辉;其仙气、灵气、神气,与天地同寿。
二、太平要术是什么书?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是相传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东汉道教太平道典籍,成书于东汉中晚期,170卷。
《太平经》内容博大,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太平经》重新构筑了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无不为”统治术;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养性术;提出了财产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指出只有人们信修正道,方可断除灾异而得道成仙;也反映了平均主义和平等理想的朴素民本思想。
《太平经》的经义,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构筑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及体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最高神名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亦称大太平君(实即老子),又有一师四辅,即太师彭君,上相方诸宫青童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和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圣品大夫官等361人;从属3万6千人,部领36万,人民则十百千万亿倍等等。二是为帝王治太平提出的一套统治术,占全书的主要部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学说为治国方针。认为天人一体,人的一切能够影响天道,人治不得,天必降以灾祸,小则损伤疾病,大则灭国亡家,均与治道有关。并且提倡儒家的伦理道德,表示对明君清官的拥护和向往。还以神的权威,劝诫和警告昏君和贪官污吏,谴责他们的贪婪,不劳而获和残暴。要求平等,反对过度剥削,提出一种以建立人人劳动、周济贫穷的平等社会为目标的太平思想。在一些篇章晨,还提出保护山林和土地等利于农业生产的主张。三是关于教徒的修养方法,其中主要的就是守一之道,认为守一既久,可使形化为神。并提出了辟谷、食气、服药、养性、返神、房中、针灸、占卜、堪舆、禁忌等诸般方术。书中还有丰富的中医中药知识,可补《黄帝内经》之不足。同时,还重视符咒,宣说服符诵咒能够驱邪求福、治病长生,要求信徒进行斋戒、首过、祈禳、叩拜及育经等活动。四是书中包括有浓重的劝善思想,提出了“承负”的善恶观,认为先人犯有过失,积累日多,由后辈子孙负其过,前人为“承”,后人为“负”。如果为善,则前人积福,后人受荫。这是对“一家三代”的祸福根源而言,与佛教的“三世因果”并不相同。而且推而广之,认为天地人三统共生,如果人类作恶太多,则天地必降灾异,殃及后人。正是因为有这种天道所决定的承负,因此劝人为后巨子孙着想而行善积德,并方信修正道,可以断除承负而度成仙。总的来说,《太平经》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道、黄老道思想,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
三、出家人老了以后,失去自理能力,或是生病了,怎么办?
出家人都有保险,也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也有这个医疗保险。
现在的寺庙国家管理的比较规范,也都考虑到了他们养老的问题。
管理规范的寺庙呢这些师父们根本就不去想自己老了这天怎么办。
在寺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修行,修行的根本那就是了断生死。
所有的师父们都不怕死
师父们都发愿了断生死不再六道与轮回。
学佛的人都明白这样一点修佛开悟无生无灭。
修得正果的师父都知道自己往生的时日。
师父们有众生的供养。人生来到这个世上就是厉苦的。
不怕死何惧有病。
寺庙的师父们弘法利众生。很少考虑自我,像佛一样度尽天下苦难的众生这是他们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