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者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来自以下四大方面
1、来自发布新闻的党和政府的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提供给记者的新闻线索。 这类新闻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因此,记者应当主动地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以便及时得到新闻新索。
2、来自基层广大通讯员和读者(受众)提供的新闻线索。 这是一条广泛获得新闻线索的渠道。任何一家媒体的记者数量都是有限的,记者的活动范围和时间、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新闻线索都及时、全面地获得,通讯员和读者就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所以很多媒体都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重视与读者的信息交流。
3、来自记者的发现、寻找和挖掘。 寻找新闻线索不能完全依赖他人提供,更多的是记者自身的发现、寻找和挖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1)捕捉相关新闻媒体的报道。把其他媒体报道的内容当作线索来处理,但不能简单抄袭。 (2)浏览互联网的最新报道。互联网的优势是快捷、互动性强。 (3)广交各方朋友。与自己所采访报道的行业和领域的人士交朋友,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让他们随时给你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因为“多个朋友,多条路”,线索自然丰富了。 (4)重视新闻热线。这里包括热线电话、读者来信、群众来访等,注意通过这种渠道收集反馈信息,加强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和分析群众中存在的问题。时下不少媒体都开辟了新闻热线,新华社还在相关媒体上刊登热线电话,欢迎提供线索,不少新闻媒体对群体提供的新闻线索根据价值大小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称之为“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南京晨报》最高奖励额度高达3000元。 (5)制作特殊日历。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变化等,对记者来说,都是重要的新闻源。记住这些日子,在它到来之前寻找相关的人、相关的事进行采访报道就是新闻。
4、参加各类会议,从领导讲话、会议文件和有关工作简报上寻找新闻线索。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获取线索的渠道,这在党报工作的记者采访活动中格外重要。 总之,新闻线索的获得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记者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
二、主动发现问题线索的方法?
多观察勤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调查访问在基层。根据群众担供线索发现问题。
三、巡视发现的问题和线索区别?
巡察视题是一个大的范畴,线索是从所发现的问题中提取出来的,比较重要的涉嫌违纪违法的问题,一般来说,列入线索的问题查实后是需要对当事人给予党政纪处分的。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出现,否则易反之。如有不正确之处请批评指正。
四、不提供线索给警察算犯法吗?
不犯法的。不提供相关信息,仅仅是道德、思想上的问题,不存在法律问题。
但是如果你用别的方式不协助的话,就犯法了。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了妨碍公务罪,其中第一款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妨碍公务罪最高刑罚是3年有期徒刑,过失致人死亡最高刑罚是7年有期徒刑。
五、公益诉讼发现的犯罪线索移送规定?
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应当将案件线索及有关材料及时移送公益诉讼案件办理部门。
公益诉讼案件办理部门在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过程中,发现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线索或违纪线索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移送监察机关;发现其他刑事犯罪线索的,应当及时移送相关侦查机关。
六、偶然发现的关键线索是什么思维?
在现实社会中,思维正确,符合逻辑,以及做出正确判断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思维根据逻辑性划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因此,未经逐步分析,由偶然发现的关键性线索做出假设,属于直觉思维。
七、发现犯罪线索移送的法律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的规定,法院应将犯罪嫌疑线索、材料移送有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查处。
但根据民事法律规范判断,当事人之间构成民事法律关系,且不影响民事案件审理的,民事案件可继续审理。
八、蜗牛假徒步怎么被发现的?
蜗牛假徒步是,我们用眼睛看它跟本就原地没动。
九、人民警察徒步巡逻的优缺点?
警察徒步巡逻解决了警车巡逻的死角问题。警察徒步巡逻能够有效地震慑犯罪。徒步巡逻,哪里都能去,覆盖面大大提高。徒步巡逻,虽然范围不大、机动性不强,但在现代通讯工具的配合下,加之有警车巡逻,这样织就的巡逻网络,威力不可小视。
十、发现违法犯罪线索应如何处理?
《监察法》相关条款 第三十四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审计机关等国家机关在工作中发现公职人员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问题线索,应当移送监察机关,由监察机关依法调查处置。
被调查人既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又涉嫌其他违法犯罪的,一般应当由监察机关为主调查,其他机关予以协助。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