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问津书院是什么档次?

148 2024-01-12 10:45 admin

一、问津书院是什么档次?

问津书院,又名孔子庙,是湖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是一个以千年问津书院为载体,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脉,以荆楚文化知识为底蕴,以高品质书院文化观光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书院因《论语》中孔子周游列国至楚国孔子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典故而得名。

书院始建于西汉年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孕育元、明、清三朝鄂东文人的摇篮,被称为中国最古老“大学”。

二、问津书院附近景区?

问津书院即新洲孔庙,坐落于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民间俗尘“孔庙”。

问津书院附近新洲区的景区有:

1、紫薇都市田园。由武汉海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的紫薇都市田园,位于新洲区仓埠街,占地1500余亩,是武汉市人民政府、新洲区人民政府共同扶持的农业核心示范园,并被列为新洲区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支持企业。

2、道观河风景区。位于新洲县城东20公里,距武汉市区69公里,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风景区内有一湖、二洞、三寺、三潭、四泉、六岩、十溪、七十二峰等名胜古迹。

道观河面积4平方公里,人工景点有报恩禅寺、紫霞寺、避暑山庄、曲廊亭等,将军山主峰海拔675米,是武汉山峦最高峰,现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道观河水库水面宽阔,乘船游览,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3、世界宝玉石博览馆位于滨临风景秀丽的新洲道观河畔。馆内有珍藏世界各地宝石、玉石、晶石、玛瑙、珊瑚、琥珀、珍珠、亿万年化石及各种矿石精品数百种。博览馆共分十个馆区、四个长廊及三个亭,另有视听馆可放映宝石产地、挖矿、制作过程,建筑总面积8000平方米。

4、徐源泉旧居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徐源泉旧居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新洲二中内,建于1931年。徐源泉(1886~1960),武汉市新洲人,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旧居由门厅、警卫室、配房、花园、凉亭、退园、主楼等组成,总占地面积4230平方米。

5、戢岗墓群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戢岗墓群位于武汉市新洲区辛冲镇戢岗村、寨山村、柏林岗村、毛铺村,战国至汉代墓群。分布在四个村的岗地,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地表可见土墩65个。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过勘探,发现有土坑棺椁墓和砖室墓,后多次配合工程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大量珍贵遗物。

6、珠山遗址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珠山遗址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龙口村,东周、汉代遗址。平面呈圆形,高出地面约9米,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采集有大量绳纹陶片,器形有板瓦、筒瓦、鬲等。该遗址保存较好,遗物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7、庙墩遗址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庙墩遗址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汉楼村,西周时期遗址。由三个土墩组成,高出地面2.5米左右,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采集有大量夹砂红褐陶片、泥质灰陶片,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鬲、豆、罐等。该遗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8、报恩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报恩禅寺位于武汉市新州道观河风景旅游区青龙山南麓、道观河水库北岸,占地面积134亩,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全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观音殿、玉佛殿、法堂、斋堂等组成。

整个寺院依山临水,层层迭起,庄静肃穆,雄伟壮观。 玉佛殿内释迦牟尼卧佛由整块汉白玉石雕成,法像逼真、安详,静卧于高榻之上,法像长5.7米,高1.5米、重9.7吨,为楚天第一汉白玉石卧佛。大雄宝殿内,诸佛及众菩萨法相巍峨,或坐或立,或参禅,或说法,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堪称楚天第一大殿。

三、问津书院跑山起止点?

问津书院跑山起点是儒学圣地,终点是官道湖。

问津书院,又名孔子庙,是湖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是一个以千年问津书院为载体,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脉,以荆楚文化知识为底蕴,以高品质书院文化观光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四、新洲问津书院要门票吗?

不要

问津书院又名孔子庙,是湖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因《论语》中孔子周游列国至楚国孔子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典故而得名。书院始建于西汉年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孕育元、明、清三朝鄂东文人的摇篮,被称为中国最古老“大学”。在历史上曾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等齐名,自宋至清,书院共产生进士387名。

【景点门票】免费

五、问津书院为什么不是四大书院?

因为创始人名声不大。而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四大书院创办人都是当时大儒,而且书院出来名人才子多不胜数。而问津学院出来的学子就要差上不多,所以不是四大书院

六、难以问津成语?

难以问津不是成语,成语一般说作无人问津。

无人问津

拼音:

wú rén wèn jīn

解释:

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

出处:

晋 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人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语法:

无人问津兼语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例:

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近义词:

置之不理、门可罗雀

反义词:

门庭若市、一呼百诺

七、孔子问津诗句?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耰(优):播种。辍(绰):停。怃(五)。

【译文】 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八、不问津的意思?

意思就是没有人来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

读音

[wú rén wèn jīn]

出处

晋 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人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例句

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近义

置之不理 门可罗雀

反义

门庭若市 一呼百诺

九、无人问津意思?

释义

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

相关例句

1.这几本书一直摆在书架上,无人问津。

2.所谓光辉岁月,不是波澜壮阔的时候,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坚持。

3.灰色的天空亦如我此时的心情,没有一点美丽的色彩,被人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

十、问津故地的典故?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489年,吴伐陈,楚救陈,驻军城父(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当时楚昭王因为救陈正在城父,而不在郢。楚国大夫叶公沈诸梁等驻守在负函,孔子及其弟子于是自东向北,经今平桥区五里店镇来到负函,拜见叶公沈诸梁。

春秋晚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争取当权者的支持,以实践自己“仁爱”和“德政”的治国思想,谁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重用他。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赴楚国负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

那条河不是太宽,远远望去,河道蜿蜒曲折,水如银带,近看河水清澈见底,与另一条河流在此汇合。这天傍晚,孔子师徒走到这里,就是找不到渡口。没有渡口怎么过河呢?

正当孔子和他的弟子为过河犯愁之际,他们看到不远处田野里有两位老人正在低头锄地。这两位老人正是当时隐居在这里的高士长沮和桀溺。于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两位隐士请教渡口的位置。

两位隐士看到子路走过来,又看到不远处坐在车上的孔子。还没等子路说明来意,长沮手也不停地问子路:“那位坐在车上的人是谁?”“他是我的老师孔丘。”长沮抬起头,用嘲笑的口吻问:“是鲁国的孔丘吗?”“是的。”“哦,他不是生而知之吗?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呀,还来问我们这些种地的人干吗?”

子路讨个没趣,又转身去问另一位隐士桀溺。桀溺停下锄头,问:“你是谁?”“我是仲由。”“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吧?”“是的。”“告诉你,当今天下大乱,犹如滔滔洪水,谁能改变这样的世道呢?

你与其跟着那个总是躲避坏人的人到处游历,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开乱世的人,做个隐士吧。”桀溺说完话,又忙着锄地,再也不理会子路了。

子路没有打听到渡口,只好把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的话转述给老师。孔子听后,心里相当难受。过了好一会儿,孔子若有所失地告诉他的弟子:“人是不能同飞鸟走兽为伍的。鸟是飞的,在天空中可以自由飞翔;兽是山林中的,可以无忧无虑地行走。

人各有志,只有各走各的路好了。可是,我们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还同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符合正道,我也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周游列国力图改变这个乱世了!”后来,在一位农夫的指点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渡口,过了河,并顺利到达负函。

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及其弟子路过这里,便把子路“问津”的河流叫子路河,“问津”处所在的乡镇叫子路镇,还有一个村子命名子路村,一条街道命名子路街。子路镇、子路村、子路街、子路河都是因“子路问津”这个典故而得名。

明清时期,曾有人在子路“问津”处立过三块石碑,以示纪念孔子师徒在这里留下的轶闻。这三块石碑,遗憾的是丢失了一块,现存两块。一块是明朝的,存于罗山县青山镇五里村;另一块是清朝的,存于罗山县青山镇洪河村。

扩展资料: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五十五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到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齐、周等诸侯国。

期间,孔子及其弟子经历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事情,影响深远的便是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岁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今平桥区长台关乡城阳城一带)途中产生的历史典故“子路问津”、“指点迷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