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现 庄子无为而治 的言论?
一、
人生常为者未必有为,人生无为者反而大为。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衡量事物,并且期望用自己的主观行为,使人生越发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这样的“常为”之心,未必会给人生带来好的结果。
因为当我们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衡量事物且过度作为的同时,不管外在事物有没有满足自己的目的,其实自己的人生都会向某一个方向出现偏离,也就是在无形之中,让人生背离客观而存在。
正因为这个问题的存在,所以才导致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很努力,却依然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因为主观上的行为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客观。
当我们总以为自己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其实这种标准只是由主观意识影响而存在的偏见,由偏见而引导的行为,怎么可能会呈现一个客观理想的结果呢。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番对话:
尧的老师叫许由,许由的老师叫啮缺,啮缺的老师叫王倪,王倪的老师叫被衣。
尧就问许由说:“啮缺可以做天子吗?我想凭借王倪来邀请他做天子。”
许由这个时候就说:“危险啊,要危及天下,啮缺的为人,耳聪目明智慧超群,行动办事快捷机敏,天赋过人,而且竟然用人为的心智去应对并调和自然的禀赋。他精于禁止过失,但又不知道过失从什么地方产生。你想让他当天子吗?他就凌驾于众人之上,从而丧失了自然之性,他将要以自身为本,以外物为异,将要尊崇巧智而火速推行,将要为琐事所役使,将要为外物所系缚,将要瞻前顾后的去接管事务,将要追求事事合宜,将要随物变化而没有恒久准则。那样的人怎么能够做天子呢?虽然这样,有了同族人的聚集,就会有一个全族的先祖;可以成为一方百姓的统领,却不能成为诸方统领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将是天下大乱的先导,这就是臣子的灾害,国君的祸根。”
庄子是借许由之口,阐述了道家的思想核心,也就是无为而治这个智慧。
庄子认为:“圣智明察,办事敏捷的人是不能做天子的,因为他的睿智聪颖和办事能力,可以使天下达到大治,而“治”存在的那一刻又产生了局限,这恰好和无为的道理是相反的。
就好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一样,一个人即便很努力,却未必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因为他的努力是在主观方向上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局限,有的时候主观认为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的,但有的时候这样的作为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另一个局限之中。
二、
我们拿父母教育孩子这件事情来举例子,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只是用自己主观的标准去衡量和约束孩子,让孩子变成自己眼中所谓听话的乖孩子,那么结果只有两种。
其一是孩子没有达到他的目的,这个孩子成为一个特别叛逆,不管怎么约束怎么管教,孩子都不会按照他的设想的方向去成长,甚至越管教越叛逆。
而另外一种则是按照他们所预想的状态发展,成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是这个结果未必是一个好的结果,因为所有孩子身上存在的乖巧温顺,很有可能都是在童年时代强压力状态下所影响而形成的拘束状态,这种被压抑的性格根本不是健康的成长状态。
而不管这个孩子被教育成了什么样,都不是一个理想的结果。
一个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父母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修养,并能以身作则,去慢慢影响和引导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个性和好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凭着父母的主观妄为,通过施压的方式将孩子塑造成一个自己所期望的样子。
而人生就好像你所养育的孩子一样,你想要孩子自然成长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还是在你的压力之下变成了一个你认为你想见到的孩子。如果你偏向于选择后者,或者你在生活中对待人生的方式,就是用后者的状态来对待生活,那么你的人生不管活成什么样,都不是合理的结果。
就像庄子口中许由所说的话一样,“我们总在用人为的心智去应对并调和自然的禀赋,我们将精力过分地倾向于禁止过失,但是我们却不知道过失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被琐事所役使,被外物所束缚”。
一个人会因为自己的出身、经历、立场,形成个人独有的意识,而一个人在自己主观欲望意识的驱使下,通常会使自己的行为背离客观,这并不是多么大的一种错误,因为这是本来情感所产生的问题。
所以我们面对这种问题时,最妥善的面对方法,不是企图完全纠正这种偏见的存在,而是尽可能地淡化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主导,而这也是道家思想中一再强调无为而治的重要核心。
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主导事物,而是顺应自然,真正明白自己需要注重的是自身德行修养,更是自己的心念是否偏颇,而不是过度倾向于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主导那些本不应该过度主导的发展规则。
有为之心只能为一事,而不可为一人生。
二、孔子关于进谏的言论?
《论语宪问篇》中。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注:犯:冒犯。指当面直言规劝。
这章经文的意思是:
子路问怎样服侍君主。孙子说:不能欺骗君主,但可以当面直言规劝。
这章经文表明了孔子关于服侍君主的思想,即对君主一定要忠诚,做人要正直。侍奉君主不阿谀奉承,尊重事实,不去欺骗他。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哪怕会引发君主的愤怒,也应该犯言直谏,这是为人臣的本分。臣侍君以忠,在这章经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孔子关于报仇的言论?
对于杀父的仇人,做儿子的必须与他拼个死活,什么时候杀了他什么时候才算罢休。对于杀害兄弟的仇人,要随时携带武器,遇见就杀。对于杀害朋友的仇人,如果他不逃到别国去,见即杀之。
子夏向孔子请教说:“对于杀害父母的仇人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睡在草垫子上,枕着盾牌,不担任公职,时刻以报仇雪恨为念,决心不和仇人并存于世。不论到什么地方,武器都不离身。即令是在市上或公门碰到了,拔出武器就和他拚命。”
子夏又问:“请问对杀害亲兄弟的仇人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不和仇人在同一国家担任公职。如果是奉君命出使而和仇人相遇,应当以君命为重,暂不与之决斗。”
子夏又问:“请问对杀害堂兄弟的仇人该怎么办?”
孔子说:“报仇的时候,自己不可带头。要让死者的子弟带头,自己手执武器随后协助。”
也许有人会疑惑:怎么一定温良恭俭让的孔子,会如此主张复仇吗?不是讲“怨怨相报何时了”吗?这是佛教的思想。在儒家的义理中,复仇涉及到儒家修养的基础问题——孝道。
如果父母被人杀死,自己无动于衷的话,说明此人对父母的爱戴,并不是十分深切。而且古人讲父母就是子女的天,注疏曰:“彼杀己父,是杀己之天,故必报杀之,不可与共处于天下也。”
汉及其以前,若有父母及兄弟之仇,则可执兵而报之,律法不责也。概因礼必达乎天地之道,顺乎人情之理。故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而杀人者,即得仇家子弟来报仇,亦是天理得昭。故杀人者之兄弟、子弟不可再去寻仇。云:“怨怨而报何时了?”必是不知天地,人情之义。
但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父母之仇,是父母无故被人所害,而不是父母做恶事后,罪有所得之死。古人复仇,是非常讲究义理的。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而汉代所注重的学问,首推《春秋公羊传》。
所以,你今天是否才了解到“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句话竟然是孔子说的。
四、关于壮烈不朽的言论?
1、风流岁月,世事万物变化万千,但这里却有一个永垂不朽人,他永远是人们心目中永远不能忘却的英雄,即使他已经离开我们60周年了,但是他却一直陪伴在我们的身边,这个人就是雷锋同志。
2、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作者:车尔尼雪夫斯基
3、青春终将散场,唯独记忆永垂不朽。
4、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於我的那画面,经过苏美女神身边,我以女神之名许愿,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出处:《爱在西元前》
5、这个世界越来越丰富多彩,我越来越看不清楚。但我也不想看太多,只想简单、纯真、朴实、真我地闲适走过。但老天不让。没有低贱的身份,唯有高贵的灵魂,只想保持一个宁静的自我。一直追求永恒,但这个世界没有永垂不朽的东西。是活在当下?还是沧海一声笑地豪迈放弃?要想活得超凡,就必须有超群的气血支撑。
6、有时候,一个人的时候,会想起以前的那些故事。现在的你,在哪里?还好吗?若多年以后,再次遇见,那一句“好吗”会不会哽咽了喉咙。我知道,花开花会谢,我也不想有什么永垂不朽。可是,我还是想找到那时的你,说一句对不起,然后,如果可以的话,让那故事继续。
7、时光会老,青春也不是永垂不朽,可是有你的日子是那么的安好
8、张老师一生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他的生命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夺去了,但他那永垂不朽的精神仍在鼓舞着我们。
9、人的灵魂表现在他的事业,人是要死的,谁也活不了几百岁,但是他的事业定会永垂不朽。
五、孔子关于善良的言论?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六、论语关于诚信的言论?
1.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胜信而泄泄焉,不知其所以然。”
3. 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求道不求富。”
4.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 子曰:“君子喻于事,小人喻于人。”
7.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8.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9.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0.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1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3.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4.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5.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 子曰:“君子不器。”
17. 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8.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9. 子曰:“君子坦然而不失其臣,小人莫托而不得其志。”
2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七、关于庄子的书籍有哪些?
庄子就写过《庄子》里面的部分篇章,主要是内篇。
关于庄子的书籍则就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了,有普及类的,也有学术研究方面的,所以要全部列举出来是不现实的。你可以到当当网上搜就可以搜到好多。给你推荐《庄子哲学》、《人生困惑问庄子》、《奔腾的庄子》、《庄子神游》等,读起来都不困难而且加有作者的一些观点,启发性也比较大!八、关于表示描述言论的成语有哪些?
直入主题,描述言论的成语:
不刊之论、别有用心、信口雌黄、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大言炎炎、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奉为圭臬、哗众取宠、荒诞不经、枯竹空言、奇谈怪论、高谈阔论、曲高和寡、拾人牙慧、危言耸听、言必有物、长篇大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仅供参考。
九、为濠梁之辩中庄子言论的是?
濠梁之辩哲学意义比较大,就像“白马非马”。庄子从刚开始说一个主体可以跨越主体的限制区,感知另一个主体的感觉,而惠子是相反的意见。但到后来庄子说:“让我们从头开始说”的时候,他不再从刚刚坚持的命题开始论述,而是从惠子的语言本身来论述,而且是曲意,这就是相对主义了,是不成立的。
“濠梁之辩”记载于《庄子﹒秋水》篇中。讲述的是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名思想家庄子和惠子的一次辩论。这次辩论以河中的鱼是否快乐以及双方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为主题。
十、关于庄子的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
中文名: 庄子
别名: 庄周、南华真人
国籍: 战国时期宋国
出生地: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
出生日期: 约前369年
逝世日期: 前286年
职业: 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成就: 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
代表作品: 《庄子》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