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怎样练习冥想?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3-08-11 18:38   点击:15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怎样练习冥想?

1、随息法:意念呼吸自然出入,心息相依,意气相随,不加干涉,叫随息。

2、数息法:默念呼吸次数,从一到十到百,实者数“呼”,虚者数“吸”。

3、听息法:两耳静听自己的呼吸声,排除杂念。

4、观息法:如观者一样,去观察,体会自己的呼吸5、止息法:通过以上任何一种方法的习练,久炼纯熟,形成一种柔、缓、细、长的呼吸。呼吸细若游丝,若有若无。称止息。也叫胎息。6、禅语入定法:(默念数遍)体会联想:“独坐小溪任水流”的意境。7、松静入定法:吸气时默念“静”字,呼气时默念“松”字。8、观心自静法:用自己的心去观看、体察、分析自己的思绪杂念,任杂念思绪流淌,不加干涉,久则自归定静。

二、冥想怎么练习?

冥想是一种让自己放松的方式,可以通过关注呼吸、身体感受或者情绪观察等方法练习。每次练习时间可以在 5-20 分钟不等,并可以每天练习 1-3 次。

三、如何练习冥想?

1

冥想前的准备

环境很重要,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免被干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2

可以在一个小的环境里,例如书房。户外冥想可以选择安静的公园。

3

关闭电视、手机、闹钟等电子设备

4

冥想穿的衣服要宽松,脱掉鞋子

5

身体要放松,可以在冥想前做些伸展运动,放松身体和心灵。

6

如果你是初学者,建议冥想的时间从5分钟开始,如果你已经掌握了要领可以设定20分钟,每天2此即可。

7

冥想的坐姿,找一个最适合的姿势,传统的是莲花座,你也可以做在椅子上冥想,总之舒适为主

8

初学者闭眼冥想,习惯冥想后可以试试睁眼冥想

9

开始冥想,初学者适合呼吸冥想,方法:选择你肚脐上方的一点,集中注意力,感受它随着你的呼吸一起一伏的动态。不要刻意去改变你呼吸的节奏,就像平常一样呼吸就对了。

10

重复咒语:“欧姆(Om)”它代表“无所不在的意识”

11

缓缓进入冥想的境界

四、静坐冥想如何练习呢?

  静坐冥想方法如下:  常用的方法是:闭目,调整呼吸节奏,并相应地默念简单词汇或无意义单音,或作轻松、愉快想象,体会、暗示身体出现放松感。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从思想者转变为思想的观察者,用以超越自我摆脱生活中的困惑与烦扰。目前也可以被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冥想一般是连续 10分钟至 2、3个小时的打坐。其首要注意的是坐姿正确,初试者可坐在一个约8厘米高的座垫边沿,将注意力放在3尺外的地方,或者什么也不想,只关注呼吸的运动。冥想时要学会用肚腹呼吸,吸气时腹部胀起,呼气时腹部收缩。  静坐冥想的共同点是:需要安静的环境,头脑中有一定的意念、想象作为注意对象,态度被动、自然,采取舒服的体位。以英文来说,不论静坐或是想,都是Meditation。但中文就有不同意义,也代表不同境界。基本上,静坐与冥想的目标相同,都是透过练习,让我们的身体与心灵都静下来,达到什么都不想,无我的状态。到达那个状态,可以说是「三摩地」,也就是瑜伽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水波不兴,完全静止的情况。

五、冥想练习多久为境界?

冥想是没有止境的,永久的作法和修炼使自已身心愉悦健康。

六、冥想者在冥想时,在想什么?

首先要说明的是,冥想并没有一个单一的定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冥想这一修行方式由来以久,在印度被认为有超过5000年(甚至8000年)的历史,其内涵也是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的(其实我们生活中所用到的词汇都是这样的)

我们这里要说的冥想,是起源于古印度,随着佛教或瑜伽传入中国的一种修行实践,我们在一种比较广泛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在佛教中,可能又被叫做打坐,坐禅。在当代的瑜伽课堂中通常使用"冥想"一词。这里我们把他们看成是同一类的。其修行的核心是通过一些实践,让我们的意念变得专注,进而更好的认识"我"是谁,或认识世界的本质,达到某种超越的状态。(尽管在佛教和瑜伽中认为的终极实在是不同的)

在世界其他的文化中,也有类似冥想的修行方式,例如在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可能都有在外在形式或内在原理层面与印度文化中的冥想相似的修行,这些不再本文的讨论之内。

本文不引经据典,也并不严密,姑且随意的聊聊冥想。

1.冥想的起源

中国的文化是深受印度影响的,自汉以来的佛教,近几十年的瑜伽,都来自印度,在中国又和中国文化深度的融合,最后你也说不清楚这个东西是印度的,还是中国的。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是无法,也没必要去争这个文化到底是谁的。

根据一些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在8000年前的浮雕上,就刻有人打坐的形象。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知识是口口相传的。祭司阶层认为祭祀的准确性和结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就注定要求他们的祭祀活动中每个环节都必须保持准确性,而这个准确性的前提就是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在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需要有复杂的规则,时刻保持专注。为了训练专注力,他们尝试了打坐冥想。冥想在当时是有着它自己的现实意义的,那就是通过冥想提高专注力,进而确保祭祀的准确性来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冥想就大概起源于此了。这个阶段,冥想只是很少数人的事。实际上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知识只是在占人口极少数的人口中传承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冥想这一意义也没有停止,反而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现在的冥想是为了弄清人生大问题的,或是引用佛家的话是为了开悟解脱的

在几千年的时间中,这个阶层逐渐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冥想方法。而学习冥想,可能需要若干年的时间。作为类比,现代大学学习一个专业的课程是4年时间。冥想作为那个时候的主要知识,也是需要跟随有实修的老师系统的学习的。

比如在中国,大众接受教育,也就最近100年内的事情,之前可能80%以上的人都是文盲。

2.冥想的形式

在大众文化中,其表现形式通常为安静的盘坐在某个地方,闭上眼睛,沉心静念。这只是冥想的某一方面的表象。是大众对于一个颇具历史传承的修行方法的粗陋模仿。

如上一节所述,大众接受教育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当我们有了一定的文化,可以读书了,就会按照自己习得的知识结构去尝试理解一些东西。而文字本身其实是非常有误导性的,是不全面的。当我们尝试用自己既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另外一个领域的知识,就不可避免的会以为自己理解了,去实际上和这种知识原本的样子相去甚远。"冥想"就是这样的例子。笔者在刚刚开始接触冥想的时候对它的理解和现在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冥想的外在形式有多种,通常看到的是盘坐,但也可以通过唱诵,书写等方式来冥想,就最常见的静坐来说不一定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或者想一个什么东西保持专注。

大脑时刻都是有意识波动的,即便睡觉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冥想训练,让大脑(意识)学习如何不受影响(内在和外在),或是即便说受了影响也能保持平静专注的能力

从广泛的意义来讲,唱诵,徒步,甚至做家务时都可以冥想,即动态冥想,所以冥想更多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向内的、深化的一种意识状态,不是你想了什么内容。

以上为本人的粗陋解答,我说过语言本身是有局限的,不详尽之处请谅解!

七、冥想可以自己练习吗,怎样做语音冥想、瑜伽放松功算不算是冥想?

瑜珈的冥想可以自己进行练习,放松术不是瑜伽冥想,那只是一种让身体放松的休息术,在做语音冥想时将自己一吸一呼跟着所念的语音走 所以的注意力也到自己的身体中,所发的语音不要太重,只要自己能听到行了。如果说有走神,也不要紧。轻轻拉回来就好了。

八、冥想时听到歌声?

作为一个我并没有能够亲身体验到冥想时听到歌声的感觉。然而,有些人在冥想时会选择听一些轻柔的音乐,这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使他们更容易进入冥想状态。

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屏蔽外界事物的干扰,尤其是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下进行冥想时,这样的音乐可以将人们带到一个更加安静和平静的地方,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于那些不习惯在静默中冥想的人来说,听音乐的方式可能会更加适合他们。

九、冥想时要想什么?

1 冥想不一定需要想什么具体的事情,可以让思维随意流淌,或者只关注呼吸等自身感受。

2 然而,一些人会选择用冥想来放松情绪、调整状态,也有些人会通过冥想来达到一些目标,比如提升专注力、培养智慧等。

3 因此,在冥想时,可以尝试集中注意力到自己想要调整的领域,如情绪、心态、工作生活等,或者关注身体感觉、呼吸节奏等自身体验,让思维逐渐平静和深入。

十、我想练习冥想,不知道从何开始?

 冥想是盘坐着,屏除掉外界的一切事物,进入“定”的状态。

  这样子的情况,很像武侠小说中男主拿到武功秘籍,修炼成后不久就成为武林第一人。

  实际上,冥想的概念很广泛,有不同的技巧,因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宗教等的原因,目前没有确定一种公认的“最有效”方法。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冥想是方法技巧,目标是通过方法一体验身、心的宁静,感受内在感知的意识和对这些感知的平等心。

  在此,我们了解一下,有时间还可以开启你的冥想。

  01 冥想的类型

  常见的冥想有专注冥想和正念冥想,还有其他的。而他们都可以归为佛教传统中的禅修五次第:

  第一次第:止

  这一层次属于修“止”(修“定”的功夫),即停心止妄,远离烦恼。冥想类型有:

  动冥想 moving meditation

  因为一开始的静态冥想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不是个人都喜欢长时间静坐禅修,然后专注在呼吸上。

  动冥想有瑜伽体式、太极拳、步行禅、养身动功、舞蹈、填色和园艺冥想等等的温和运动形式,都是一种快速而积极的冥想形式,特别合适当下浮躁的人。

  他们可以让人慢慢静下心来,改善血液循环,打通经络,提升阳气的入手联系。

  专注冥想 focused meditation

  专注冥想是当精神开始游移飘忽时,放松自己的思绪,并且注意调整呼吸,是使用五种感官中的任何一种来集中注意力的方式。

  例如专注呼吸,或引入外部的影响的来帮助集中注意力,念佛珠、唱诵等。

  这种方式很适合在生活中思绪繁多的人。

  第二次第:观

  这一次第用止力为工具修“观”(修“慧”的功夫),即观察妄感,达到觉悟。冥想类型有:

  正念冥想 mindfulness meditation

  正念冥想是一种思维模式,把自己的意识抽离出来,以一种第三视角或旁观者的状态,不受束缚地观察自己,观察自身每时每刻感官和思绪的变化。它可以提升人的情境感知能力与持续“固着”在当下的能力。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不同于自己的样子,它是帮助我们成为已经成为事实的每时每刻。从脑科学的角度,不带有评判的察觉会使人的焦虑感与恐惧感逐渐减轻,因为脑中特定的神经联结回路减弱了。

  内观冥想 vipassana meditation

  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是透过观察自身来进化身心的一个过程。

  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当冥想练习中你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分散了,重新将它带回你的呼吸上,不要因为分散注意力而感到沮丧和懊恼,这就是内观的过程。

  到第三阶段“止观”(定慧双修),唯“止”能“观”,唯“观”能“止”,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在此阶段,心念没有散乱,观照真理非常精炼。能修到止观境界就已非常难了。

  第四阶段“总持”和前三个修行次第有关。修行人意识达到高度集中,此时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会更加深入到本质。

  最后的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相的无上智慧。

  以上前四个次第属于冥想的范畴,当可以用不同次第的冥想技巧以最终达到第五次第的境界。

  以上是从传统佛教角度来大概解释冥想的次第,但对于我们大部分现代人来讲,只要冥想能帮助我们解决当下的生活问题就行了。

  总而言之,无论你是想减轻压力,或是寻求精神上的启迪,找到心灵的安宁,都会有一种冥想练习方法对你的身心有巨大的益处。重要的是,现在你就要开始练习了。

  02 冥想准备工作

  有些冥想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当准备工作做得好时,在刚开始进门冥想的初学者来说,这些都有助于更快地进入冥想状态。

  1.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

  当冥想在一个安静、平和的环境下进行时,能使注意力集中,而不会被我姐刺激所干扰。

  这个地方可以在公园的树下,能听到海浪声的沙滩上,或者你的办公室,你的卧室。然后关掉手机等身边会发出噪音的设备,而外面不可控的声音并不会妨碍冥想的有效进行,学会接纳他们,专注与冥想也是成功冥想的重要一环。

  还可以借助一些外物让自身感到平静和放松,如点着的蜡烛、熏香、花等,或者打开的成慢水滴的水龙头,只要舒适和放松就好。

  2.变得舒适

  穿着舒适宽松的衣物,为了不让紧绷的衣服让自身不舒服。

  冥想的时候尽量坐直或坐稳,可以选择莲花坐式,或者交叉腿坐着。舒适的坐姿很重要,只要能坐直,让能量在脊柱流动,双手手掌放在大腿上,让它们朝上或朝下。

  当手掌朝向天空,是在吸收能量;当它们朝下,会感觉到有压力。尝试这两种方法看看哪种最适合你和你的冥想。

  前倾骨盆。随后从会阴处开始,逐步向上摆正你的每一节脊椎,直到每一节都正好处在另一节的上部,支撑起你的躯体、脖颈和头部的重量。你需要多练习几次才能找到能使你放松全身肌肉的姿势,到那时你就能很轻松地保持身体端正了。如果你感到哪里肌肉紧张,放松。如果挺直腰背时感到无法放松,那你就需要重新摆正脊椎,端正身体,以便放松你感到紧张的那片区域。

  3.冥想时长多久

  在开始冥想之前,应该计划好冥想的时间。大多数资深冥想者推荐每天冥想两次、每次二十分钟;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从每天五分钟做起。

  在每天固定的时段进行冥想,无论是早上一起床就先冥想15分钟,还是在午休时冥想5分钟,无论你选择什么时段,都可以让冥想成为日常生活固定的一部分。

  一旦决定了要按时进行冥想,请坚持下去。不要因为感到没有效果而放弃,想要成功冥想需要长时间的不断练习。而对于现在的你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下去。

  03 开始冥想

  第一步:闭上眼睛,感受现在

  冥想可以睁眼或闭眼。对于初学者,闭上眼睛是能阻绝外界的视觉干扰,专注于凝神。

  然后感受一下周围,声音和给你的感觉。考虑一下你的念头和感受,还有正在关注什么。你不需要理清你的念头进入冥想,你需要意识到你的念头在运动。发散你的思想,不要去感受它,不要受它干扰。

  当有念头时,说明你正在清理杂念,活在当下。人们的脑海中会有很多念头,在冥想时就让你意识到它们和并消除它们。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从1数到10,看看你数到哪个数字,你的脑海开始出现念头。越是这样做,数字就会越来越大,念头也没有出现,直到你不需要再数下去。这将会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集中注意力。

  第二步:专注于呼吸

  当你无法不受念头干扰时,可以用呼吸专注当下。

  吸气的时候,将周围干净清晰的气息通过鼻子吸入腹腔;呼气的时候将体内浑浊的气体呼出体外。

  如果走神了,就意识到自己走神了。然后不要批评,尽快拉回来就是。让呼吸绵长,一次呼吸15秒左右。如果呼吸长不了怎么办?意识到自己长不了,然后拉回来就是。

  要走到的是不加判断地观察当下的自己。不加判断,所以没有情绪。

  “你将要锻炼的,是观察你自然的呼吸,这个方法也就叫做「观息」。”"将你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你的鼻子上。观察空气从你的左右鼻孔周围,触碰到左右鼻沿,进入左右鼻腔,再流出左右鼻腔。可能有的时候它只经过右鼻腔,可能有的时候它只经过左鼻腔,或者也有的时候同时经过左右鼻腔。这些都可以,你要做的只是去观察自然的情况。"不要去控制你的呼吸。因为这不是瑜伽中的「调息」,在那里你需要刻意调整你的呼吸。这是观息——不要去想像大海、海滩、这个神、那个佛、什么圣光、或者任何画面,心里也不要数数字、念佛、诵经——你要做的只是用全部的注意力去观察最真实的实相,也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区域内,你自然的呼吸。"

  ——以上观息法引用于一位参加十日禅修课程学员的复述。

  一开始千万不要长,每天一次,每次关注三次呼吸就够了。时间最好是早上,如果能在同一个地方最好。你可以放在三件事的前面。当你习惯了每天做三次,并且开始觉得不太够的时候,再逐渐把时间增加到2分钟、5分钟、10分钟、20分钟。一旦发现坚持不下来,就维持原来进度。

  以上都是在“止”的阶段,停心止妄,远离烦恼,专注与当下。

  冥想其实不神秘,就是一种思维体操,贵在循序渐进和坚持。在深入体验后,你也许会对冥想背后的哲学体系和价值观有好奇和敬畏,关于烦恼的观点、关于人与世界如何相互作用,关于自我意识的升起和元认知管理……

  冥想的技巧

  1.冥想的时候很容易忘记时间,但是过分关注时间只会让你分心。有些人认为设置闹钟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但切记要选择铃声轻柔的闹钟。如果闹钟声音太突兀,总是想着闹钟什么时候响会打扰你。

  2.不打坐的时候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你会发现,在冥想的日子里,你会比不冥想的日子更平静、更快乐、更清醒。

  3.不要让你内心的声音潜入你的思想。你可以关注这些想法,但不要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4.如果你想冥想,但感到筋疲力尽,全身酸痛,身体不适,或者根本无法达到一定程度的放松,那么先做一些放松活动。你可以先散步、跑步、淋浴或洗澡。这些活动可以有效缓解压力。之后,试着重新开始冥想。

  5.正确的姿势可以给你的肺腾出更多的空间,让你的呼吸更顺畅。事实上,你会感觉到从臀部到颈部的大部分肌肉都在横膈膜的呼吸肌周围发挥作用。虽然只有一点点,但你能感觉到它们都在辅助横膈膜呼吸。如果你注意到了这一点,那么你的姿势是正确的。正确的姿势并不难保持,而且非常舒服,你会有漂浮在水面上的感觉。

  6.当你完全平静的时候,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有些人觉得这段时间特别适合思考重要的决定或探索自己潜意识的想法,而另一些人则只是享受冥想带来的难得“休息”。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冥想是一种与他们的神沟通并从神那里得到启示的方式。

  7.在冥想者学会完全集中注意力或平静下来之前,冥想已经发挥了它的作用。仅仅通过练习,冥想就能给你带来好处。

  8.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不要轻易放弃。记住,放松!

  9.欲速不达。打坐不能让你一夜之间成为道大师。只有不功利的纯禅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10.冥想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好处包括:更容易入睡,改善暴躁脾气,改变心态(这一点对于那些冥想超过1000小时的人来说尤其明显,比如佛教徒)。

  11.如果你发现很难坚持你设定的冥想时间,那就从更短的冥想开始。几乎每个人都能坚持冥想一到两分钟,不受任何杂念干扰。然后,等你心中的波澜平息后,试着把冥想时间延长一点点,直到你能完成整个冥想过程。

  12.长期冥想的好处显而易见,值得你坚持。这些好处包括:锻炼意识,缓解压力,舒缓情绪,提高记忆力和注意力,增加大脑各部分的灰质(脑细胞)。

  建议一开始不用做很长时间的冥想,只需要5分钟左右。适应后可以延长到15分钟,甚至更长。两次冥想可能会让你感到放松。每天坚持打坐,能给你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相信我,如果你像我一样打坐,你也会收获非常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如果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或问题,可以关注我们。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