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冥想的渊源(去了一趟寺庙心无杂念的文案?)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3-05-29 06:01   点击:28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去了一趟寺庙心无杂念的文案?

标题:寺庙之行,心灵之旅

正文:

踏上这次寺庙之旅,心中无杂念,心灵仿佛被洗净。佛寺的宁静与庄严,让人不禁屏息凝神,感受那份神圣与庄重。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心情也变得平和。

漫步在寺庙的长廊,聆听古老的钟声,感受着千年古刹的风韵。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宁静与安详,让人心头不禁涌起一股敬意。在这里,内心的喧嚣被洗净,只留下清澈的宁静。

香烟缭绕,梵音回荡,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忘却凡尘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放下世俗的欲望,抛开尘世的纷扰,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寺庙之行,让我们学会了感恩与敬畏,懂得了生活的真谛。那份纯净与宁静,将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伴随我们走过未来的岁月。

让我们在寺庙的熏陶下,洗净心灵的尘埃,回归到最初的美好。让我们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感悟生活的真谛,体味生命的美好。在这里,让我们放下一切,心无杂念,享受一段宁静的时光。

二、中国传统设计思想有哪些?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在5 000年有记载的文明演化史中,文学、绘画、音乐、哲学的体制变革都为整个人类发展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资料可以证明,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块东方土地上生活了不少于100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们使用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以及木器和玉器,为人类文明书写下了灿烂的篇章。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数千年的更迭,祖先们对于世界宇宙观的摸索使得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完善,对于自身所处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也作出了深入的总结,艺术创作探索步伐不断深入,使得人们给“设计”的社会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认识与肯定。

  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在古文献中的材料说明中,先民们不仅早已具有关于设计的审美取向,而且也发生了关于设计的起源的种种想象性思维,认为设计起源于对物体、形制、功能的需求与审美兴趣,设计的功能是可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战胜敌人。当时这些初期的看法都是在宗教与神话的形式中出现,成为以后文明社会中设计思想的胚胎和萌芽。大约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制时代,随后历千年进入春秋战国封建社会制度萌芽的时期,在这段岁月中,美学设计思想逐渐演变成熟并奠定了自己独具魅力的东方设计文化神韵。

  下面笔者对中国古代设计文化和设计美学思想提出一点浅薄的见解:

  1 设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1.1 中国古代设计文化归属

  在我国传统的学科分类史上,设计学当属技艺门类,通常称其为“类”。唐欧阳询编撰的《艺文类聚》是现存最古的“类”书之一,《四库全书》称其为“其书比类相从,事居于前,文列于后……于诸类书中,体例最善。”《艺文》全书分为46部,涉及设计的部卷有“居处部”、“产业部”、“服饰部”、“舟车部”、“巧艺部”等。宋《太平御览》共1 000卷,其中有“工艺部”、“器物部”、“舟部”、“车部”、“珍宝部”等等“类”部,都对当时的设计制作方法与准则给予了详尽阐述。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共10 000多卷,其中,考工诸典诠释材料非常丰富,分类详细得体,从这些千年的“类”书中我们可以寻觅到分属技艺门类的古代设计学科的确凿文化位置。

1.2 中国古代设计品评标准

  在设计的品评准则上,大多遵循“事居于前,文列于后”的审评准则。“事居于前”,即先罗列天、地、人、事等基本概念或记载,然后再加以进一步的诠释,即所谓的“文列于后”,这种既定不变的范例和结构无疑反映出古代学科分类史的总体观念,并强化了我们对古代中国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独特体认。应该承认,古代“类”书和诸多传统惯例的这种普遍性为古代传统设计学科的文化本性及其内在整体性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

  1.3 中国古代设计的两种取向,功能实用与精神追求

  关于古典设计形态的产生发展的界定,一直都是与设计的功能性与效用原理、审美情趣、精神享受相互掺揉的,也就是追求实用性与精神愉悦、生理舒适为目的的设计理念。《诗经·周颂》与《淮南子》中就有对农具、服饰、礼器、酒具等含蓄婉转、美丽动人的描写。中国古代设计学作为一个有着宽泛内涵的人文学科,其中的形式功能因素和心理学范畴的审美意趣浑然天成,互为因果,并无设计功用目的与审美效果之对立与极致的划分,“必有其质,乃有其文”以及“有充于内,而成像于外”等论点充分说明古代设计意念中的心理表现。

  2 中国古代设计的思想渊源

  2.1 孔子——“兴”、“观”、“群”、“怨”设计美学标准

  “兴”、“观”、“群”、“怨”本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但其后被单独提炼作为一种评审艺术作品的美学准则。“兴”指能引起欣赏者精神的感动与奋发;“观”指可使人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0363865;“群”指可以在社会人群中引起思想交流,相互感染,从而保持社会群体的和谐;“怨”指可以对不良政治的种种表现表示出否定性的情感态度。孔子的美学一方面十分注意审美对陶冶个体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审美对协和人群的社会效果。他审美的心理学、论理学特征,在4个字中表达的非常清楚。

  2.2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设计审美准则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工匠与学者,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儒家并称为“显学”,有“儒墨同是尧舜”之高度评价。他是中国设计史上最为多才多艺的人物之一。他的才能不仅仅局限于设计与制作方面,而且对物体运动中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光线光影关系,针孔成像、点线面原理、几何学方面的论证具有先驱的意义。墨子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认识论命题,“所谓功,利于人谓之功,不利于人谓之拙”是其对于设计评价的基本准则,只有有益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设计作品。他所追求的审美情趣也被他同时应用于社会的建设中,从而将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意蕴落实到一个极具实践色彩的层面上。

  2.3 管子——“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志趣

  管子名管仲,曾助齐桓公“尊王攘夷”,使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任霸主,他曾从5个方面阐述为君临政需要注意并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废弃雕饰”。管子视装饰为忤逆的理论提出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然而与近现代西方实用主义设计准则不谋而合,其精髓是追求素朴、质真的设计审美原则和崇高的社会、道德理想,所贯穿其中的主题是充满激情的精研沉思和清醒宁静的冥想、静观。

  2.4 老子——“阴阳五行说”对设计的审美品评

  阴阳五行学说体系是老子最为本体的哲学观点,“五行”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其本意不过是将物质区分为5类,言其功用及性质而已,及至西周始明确五行不仅仅是5种具体的民生材料,而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源性物质元素,五行学说至此方有了哲学意义。老子运用五行的原理提出新的哲学命题“万物负阴而饱阳,冲气以为和”,即通常所说的“阴阳”理论,于此“阴阳”学术兴起,成为新的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普遍原理。“阴阳”学说在后来的发展演化中被抽象、纯粹提炼出来,形成“道”派。老子体系不仅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宇宙本原“道”之学说,而且还提出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无为而无不为”等一系列重要的命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结构作出了阐释和规定,而且还提供了人类感知与行为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老子的返璞归真、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等道家真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并毫无例外地将古代设计思想引入到这个新本原的境地。

三、海龟壳手串的效用?

海龟壳手串能够帮助减轻压力和焦虑,增强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和稳定。这是因为海龟壳具有平衡和保护能量的特性,它可以帮助人们调整情绪、减缓压力和焦虑、提升专注力和耐性、缓解疲劳和痛苦,同时还可以加强身体免疫力和维护健康。此外,海龟壳的文化和历史渊源也为这款手串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特殊的情感。

如果你想使用海龟壳手串来促进身心健康和平衡,这里是一些可能的方法和步骤:

1.选择合适的手串:选择海龟壳手串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手串的大小、颜色和形状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和偏好。

2.清洗和净化手串:在使用前,可以将手串浸泡在盐水中,或放到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以清洗和净化手串的能量。

3.佩戴和使用手串:将手串戴在手腕上,可以在工作、学习或冥想时握住手串,专注呼吸,感受手串的能量,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紧张。

4.注意手串的养护:手串也需要定期清洗和养护,以保持其良好的能量和状态。可以使用清水和柔软布进行轻柔擦拭和清洗,避免使用化学清洁剂或强烈刺激。

总之,海龟壳手串具有促进身心健康和平衡的作用,但需要注意合适的选择、清洗和保养,同时也需要配合正确的使用方法和个人心理调节。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