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人躺在床上有什么样的发现?
诗人一般联想丰富,发现的东西可能比较多。
比如睡在这个床上舒服舒服可以写诗,冥想今天发生的事情可以成事事,当然也可以是发现天花板上有个小蜘蛛写一首诗。
这就告诉我们要善于想象,善于归纳,善于发现,善于总结。
二、倚山听月?
背靠着山聆听着月色的声音,这是一种意境 。听月指的是抛开尘世的烦琐,用"心"赏月的一种平静心态,一种忘我境界。是与心灵的对话,更是一种冥想式的雅趣。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听月诗》,描写依楼听月的清新雅致。此外,还有古代言情小说起名《听月楼》,又有关于听月楼由来的逸闻趣事。
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自然观?
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色中,烟波浩淼,江天一色.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面对流水似的一去不复返之光阴,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从而发出睿智旷远的人生感叹。接下来诗人又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落笔,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幽独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也在静静的流淌. 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结,思想蕴涵,深情缅邈,笔势回折,跌宕多姿。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深层矛盾的沉思之中。
四、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杰出诗人?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乐观精神,他的诗歌以其民主的内容和革新的形式对美国以至世界诗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1819年5月31日惠特曼出生于长岛。父亲务农,后因家贫迁居布鲁克林。惠特曼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民主思想家潘思的作品很感兴趣,使他深受影响。惠特曼曾在公立学校求学,担任过乡村教师;后来他还在报馆做过编辑。他喜欢冥想,喜欢大自然的美景;但是他更喜欢城市和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演讲术,喜欢读荷马、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从1850年起,惠特曼开始帮助年迈的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并广泛结交劳动人民,同时,也开始了《草叶集》的创作。
南北战争期间,惠特曼作为一个坚定的民主战士,显示了他的深刻的人道主义本色。战争激烈进行时,他主动到华盛顿去当护士,终日尽心护理伤病的兵士,以致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健康。他的生活十分艰苦,借抄写度日,把节省下的钱用在伤病员身上。他充当护士将近两年的时间中,大约接触了10万名士兵,有许多后来还一直和他保持联系。
战后,惠特曼在内政部的印第安事务局任小职员,不久部长发现他是《草叶集》的作者,便把他解职;后来他在司法部长办公室供职,工作8年。由于在内战中受到了锻炼,增加了阅历,政治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提高,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865年,惠特曼在纽约自费印行他在内战后期写的诗集《桴鼓集》,几个月之后他又出版了一本续集,其中有悼念林肯的名篇《当紫丁香最近开放于庭院的时候》。
1873年,惠特曼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翌年,他迁居新泽西州的卡姆登城,1893年3月病逝,埋葬在哈莱公墓自己亲手设计的墓碑下,他终身未婚。
五、世俗常在耳边鸣什么意思?
世俗常在耳边鸣,意味着人们时常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往往会被所谓的世俗观念所束缚,难以摆脱世俗思维的桎梏。世俗观念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接受的模式、规范和价值观念,通常是由社会习惯、道德规范等文化传统所形成的一种思想方式。这种方式往往会对人的想法、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使人产生迎合社会、装模作样的现象。因此,要想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独立思考,就需要自觉抵制世俗观念的干扰,从内心深处秉持自己的理念和判断,做到有原则、有底线、有追求,摆脱世俗的束缚。同时,也需要在与他人交往中,适当倾听建议,受益于他人的经验和智慧。
六、梅肥春雨细,茶老晚烟寒的解释?
您好,这句话是描写春日细雨梅花盛开的景象,同时也表现了茶香袅袅的景象。具体解释如下:
梅肥春雨细:梅花在春天盛开,此时气温适宜,雨水细腻,有利于梅花的生长和繁殖。梅花盛开时,花朵密集、花瓣饱满,形态美丽,给人以饱满、丰盈之感,因此用“梅肥”来形容。
茶老晚烟寒: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之一,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传统。茶叶的品质和口感与茶叶的种类、产地、工艺等因素密切相关。晚烟寒指的是夜晚的空气清新,茶叶泡制后散发出来的清香更加浓郁。而茶老则表示茶叶的品质优良,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储存后,茶叶的口感更加醇厚,回味悠长。
综上所述,这句话通过对春日梅花和茶香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清新、优雅的春日景象,给人以惬意、舒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