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冥想起源于道家吗?
“冥想”是起源于东方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修炼方法,在瑜伽、佛家、道家、儒家等很多思想学派当中都有关于“冥想”修炼方法的记载。只是名称可能不同,瑜伽里叫“冥想”,早在3000多年前已经有人开始练习。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超觉静坐”的形式在美国流行。还有一种说法是冥想与宇宙的起源有关,宇宙是意识和能量的混合体。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指挥人体的是人的意识,而不是大脑。意识具有无限创造力,激活意识能量需要自我调整,而自我调整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就是“平心静气”,这就有了冥想。
二、冥想 为什么要循序渐进。?
冥想应该循序渐进。冥想,多见对某个问题的专心思考,问题有难易,对于难题,可能构成复杂,就要分步,分阶段深入思考,循序渐进才可能寻找到答案。
冥想也常常运用于静坐练习,静坐练习,有一个杂念不断到专心一意、反观内照,逐渐深化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先天、后天条件不同;开始修习时,所确定的目标是否明确,修炼的信心是否坚定,这都会影响冥想进程。
人除了有自然属性(动物属性)同时也有社会属性,就是如何在社会活动中,处理好人际关系,面对摩擦、冲突、误解时如何保持修行的心态,更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是朝夕之功。
三、躺着冥想和坐着有什么区别?
躺着可以冥想。
冥想是一种禅修,是把人的心、意、灵等完全专注在原始之中,最终把人引导到心灵解脱的境界。瑜伽练习者通过冥想来修炼心灵,最终达到净化意识的效果。从而帮助人们安静与净化心灵,告别焦躁、低落等负面情绪。
明白了冥想是一种意念而不是动作,那么,冥想是坐是躺都可以的。不过有区别:躺着冥想容易入眠,坐着冥想还能够修炼体态。
当然,最好是坐着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