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物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融?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新旧事物融合的过程说法欠妥,只能是新事物包含了旧事物中进步的部分,而不能笼统的说新旧事物交织融合。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二、什么是事物?事物包括哪些?
事物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
事物是宇宙间的内容物。宇宙中存在的,包括发生的事件、具体物和现象。
自然先有物,再有人物,再才有事物。自然物无人存在也就无法呈现出根本,人少了自然物更无法生存,人少了对事的描述就少了发展的认识,自然社会少了人对事物的呈现就难有进步和发展。人类之初人们通过观察山石等自然物的外形,各种变化现象的各不相同,进而认识到事物本身。人们对人本身的的行为举止进行认识记录,人们通过对这些自然发生的一切事物的历史记录,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本身,教化自身。
知识拓展
事是所有精神事件的统称。宇宙中的事都必须经历时段,所以都是精神事。这个事概念的外延不仅包括人类之事,也包括动物事、植物事、细菌事、病毒事等等生命体之事,还包括所有非生命体之事。
物质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wù zhì,意思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意识只是高度发展的物质的一种外在表象。
三、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不一定是相处甚至于共存同一时间点和同一地域空间,但它们有直接或间接的必然联系。
动物界中的相生相克及生物链就能证明这样的事例,另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的是直接的,比喻说人类生存必须具备必要的食物,这些食物的取得和食用过程是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联系,非直接食用的食物的取得需要加工等手段才能食用的,就是间接的联系。
四、自在事物人为事物举例子?
两者都是对外在世界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自在事物强调的是存在,认为事物强调的意识。
自在之物,也称物自体,出自康德。意思就是,我们能够看见苹果,嗅到苹果,摸着苹果,但是除去这些经验之外,必然存在着一个纯粹客观的苹果,这个是经验的苹果的源头,但是我们是感知不到的,他是外在于我们的感知的。
人为事物,指的是,联系呈现“人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这并没有改变或者取消联系的客观性,这些“人为联系”只是人们依据客观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了联系的具体形式。因此,人们头脑中的联系观念并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联系观念才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
五、事物笔顺?
事物两个字的笔顺比较麻烦一些,稍有不慎就容易发倒笔。事的笔顺是:横、竖、横折、横、、横折、横、横,最后写中间的竖钩。
而物的笔顺则是:撇、竖、提、撇、横折勾、撇、撇。特别注意的是,事一定要最后写中间的长竖钩,否则就发倒笔了。而物要最后写半包围里的两撇。友友们记住了吗?爱你们哟!
六、事物与事物的对比作文?
运用对比手法的作文
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像一堵墙,它的鼻子像一要软管子,一对牙齿像两根大香蕉,耳朵像两把扇子,腿像四根柱子,尾巴像一根短绳子。皮厚多褶,全身毛也很少,甚是有趣。
世界上有两种大象:一种是非洲象,高3米左右,重5~6 吨,公象、母象都有象牙;一种是亚洲象,高2米多,重3吨左右,只有公象有象牙,母象没有。
大象除了身体大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长鼻子和大象牙。大象的鼻子起着“手”的作用,可以卷取食物、采摘果子、驱赶蚊蝇,甚至能拨起大树,大象还能用鼻子吸水洗澡;另外还可当武器,如有“敌人”敢来进攻,大象一下就能把它甩出老远。大象有牙又长又重,有2~3米长,25~40公斤重,可当防御和攻击的武器,也可雕成工艺品。大象是哺乳动物中的“老寿星”,可活100~120岁。
大象的热的时候有许多办法,如用耳朵当扇子扇,有时,大象还用鼻子将口水抹到身上,实在太热的时候,干脆把身子泡到水里去。
大象可以帮人搬运重物,一只大象的劳力抵得上20~30人的劳力。还有的大象经过训练后,能照看小孩和表演节目。
1、报秋
似乎刚过完了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被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是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2、与李白相识
在一个书声琅琅的清晨,一袭白衣,风度翩翩的李白走近了我;在一个月满西楼的夜晚,衣带渐宽,憔悴瘦弱的我走近了李白。初识李白,是那首响彻千古的思乡之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情系千载,从此,我与李白有了解不开的情结。
在六朝金粉、隋代笙歌汇聚而成的大唐盛世,李白是一个神话。他胸怀大志,脚踏长安,在天子脚下写下了属于他的传奇。“酒人愁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化作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好一个桀骜不训的李白!“力士脱靴,贵妃研墨”,你无奈地书写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唐宫廷艳曲。终于有一天,火山喷涌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又甩袖而去,散发弄舟,留下了一个亘古流传的神话。
李白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它的不屈权贵、敢于直谏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何止英雄千千万!浅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者有之,高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者有之,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者有之……华夏民族,有着数不清的英雄豪杰!也许有人会说,李白不会舞枪弄刀,不能血染疆场,凭什么能让你景仰崇拜呢?历史不会忘记:在大唐那个太平时代里,在盛世那个逢迎年月中,像李白一样天子面前一脸正气权贵面前一腔蔑视的人能有几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像李白一样在朋友落难之时倾全力相助的人能有几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像李白一样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仍豪气不减的人又能有几个?
历史告诉我们:很少,少得屈指可数。在虚度光阴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意志消沉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李白的诗句永远吸引着我,李白的思想永远激励着我。在每一个花开花落,每一个阴晴圆缺,我都会想起李白,走进李白的世界。李白是“诗仙”,也是旷世名人。
3、乌龟趣事
今年,我养了一只小乌龟,它只有瓶盖那么大,妈妈把它养在小鱼缸里。
小乌龟很可爱,圆圆的小脑袋上镶嵌着一双滴溜溜转的小眼睛,嘴巴成W型,好像在冲我微笑。小乌龟还有一个硬邦邦的龟壳,一有点动静,它一不躲。二不闪,索性把头和四肢全缩进壳里,小心翼翼地躲着,不敢再出来,好玩极了。
我正在高兴之际,忽然想起了电视上的一则科学小故事。乌龟从高空掉下来不但不会摔死还会安然无恙。这个故事一直到现在我还半信半疑,现在眼前就有一只小乌龟,我不是可以解开疑团了吗?想到这里我开心极了。急忙把小乌龟高高举起,刚想往下扔,可是看着小乌龟我又犹豫了,因为小乌龟实在太小了,我怕它受伤呀!于是我高高举起的手又放下了。
一天,我又和往常一样,把小乌龟喂饱后,带着它在桌子上散只见小乌龟越爬越快,很快就爬到了桌子的边缘我来不及接住它。一不小心,从桌角掉了下去,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却见小乌龟不紧不慢地翻了个身,壳朝下,四肢张开,伸出了小脑袋四处瞧,跟没事人似的,大摇大摆爬了出去我那颗悬着的心落了回去。原来,小乌龟的硬邦邦的外壳就是它的秘密武器啊!
我真感谢小乌龟,是它让我解开了疑团,明白了这个科学道理。
饼子
父母和我刚把饼铛买回来,母亲便拿热水和了一团儿棒子面,说是要在电饼铛上烙饼子。
电饼铛很好使,不一会儿就烙了四个半大人的手掌似的饼子。饼子金黄金黄的,还有些黑红的硬脆的咯吱。我拿一个在手,饼子温温热热的,还有些松软的感觉。掰下一口,热气便从饼心里冒出来。然后,将那口饼子塞进嘴里,轻轻一咬,饼子一下子就四散开来,软软乎乎,吃进肚子里,很舒服。
这时候,妻和女儿回来了。
母亲拿出一个最小的饼子。那小饼子小巧玲珑的样子。母亲将这小饼子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小饼子像春天里一个金黄的芽儿长在了母亲手上。我想这可能就是老树开新花的意思了。然后,母亲逗引女儿:“香香,我给你烙了一个小饼子!”女儿见了,两只小眼睛露出了兴奋的亮光,急跑过去,伸手将小饼子满把攥住,张嘴就是一口。
我们又熬了小米粥,热了菜。然后,就拾掇桌子,吃饭了。
母亲说,饼子泡在菜油里最好吃。我便拣了一个大饼子,再将饼子掰成不规则的小块儿,泡在我眼前的豆芽菜里面。泡了一会儿,我又将油饼子夹起来。让油滴一滴之后,放入口中,果然香。于是,我左一块右一块地忘我的吃起来。吃完了,又泡了半拉饼子。
等吃饱了,我才见妻也正拿着一个饼子香喷喷地吃着。(这里“等吃饱了,才见妻也正拿着一个饼子香喷喷地吃着。”正说明了“我吃得忘我”,进一步突出饼子的香,为后文进行对比又进行了一层铺垫。)母亲将她面前的饼子递给吃得正兴致盎然的妻跟前:“还有一个呢!”妻便推让:“你吃吧,我吃一个就饱了!” 而这时,我却看见母亲手里吃得是一块白面饽饽,父亲手里也拿的是一块白面饽饽。
这一幕忽让我忆起儿时。当儿时的我吃着甜嘤嘤的白面馒头的时候,我看到父母手中拿得却是硬梆梆的大棒子面饼子。
现在我成人了,却出现了和儿时截然相反的一幕。这一幕让我想到父母的无私,他们总是把爱写得那样舒缓端正。他们总把爱写在那些平常的细小得不起眼的小事上。他们大爱无言。
两个“婷婷”
两个“婷婷”?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感到奇怪。是啊,的的确确是两个婷婷!不信?不信你就听我讲。
别人都说啦,婷婷在学校,不但成绩好,而且很积极。为了写一篇发言稿,连饭都忘记吃了!劳动时,总是带头儿干脏活儿、重活儿。别人有什么疑难问题,她都会耐心地为你讲解,直到你懂了为止。婷婷呀,连续四次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还是学校的大队委员呢!这样的好学生,谁不喜欢?!
可是家里的婷婷就不一样了,是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妈妈为她准备了面包、汽水、苹果……揣了满满一包。可她却把小嘴儿一撅,不高兴地说:“人家都带‘可口可乐’,而我却带汽水;人家带高级奶油饼干,而我就只好啃那干巴巴的面包,哼!”说完,拉长个脸,躲进房间里生闷气去了。还有一次,妈妈忙不过来,就让正在看电视的婷婷扫地。她又撅着个小嘴儿,不肯扫。妈妈生气了,她才懒洋洋地拿起笤帚。说是扫地,可婷婷只不过是在地上画了几个圆圈,然后把笤帚一扔。妈妈生气了,批评她一句。她把脚步一跺,哇哇地哭起来。妈妈只好摇摇头。这么娇气的孩子,谁能喜欢?!
这是不是两个“婷婷”?可自从三月份她们班上开了一次“孝心献给父母见行动”的主题班会后,婷婷说了,她一定要把家里的婷婷“赶走”,把学校里的婷婷请自己家里来!
妈妈变了
自从哥哥结了婚,嫂子“妈妈长,妈妈短”地喊着我的妈妈,我就发现,我的妈妈变了。
原来的妈妈,与奶奶的关系可是非常“紧张”。虽说住在一个院子里,可是妈妈在东面的厨房做饭,而奶奶在南面墙边临时搭建了一个小厨房,自己在里面做饭吃。有时候家里做点稀罕的好吃的,妈妈也不会喊奶奶过来一起吃。妈妈总是说:“你奶奶偏心,总是偏向你伯伯家。”就是以这个为“导火索”,妈妈和奶奶还吵过三次架呢!即使风平浪静的日子,妈妈和奶奶也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势。
再看现在的妈妈,等到红烧肉还没做好的时候,就大声喊开了:“妈,您别做饭了,过来一起吃!”奶奶每每听到这样的喊声,脸上的皱纹都笑得舒展开了。
看看,妈妈真的变了。
这变化还得从嫂子身上找原因。自打嫂子过了门,我们家里就时时刻刻喜气洋洋的。早上,全家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嫂子就起床了,将妈妈的洗脸水打好,等妈妈起来洗脸。然后将全家的早餐做好,盛到饭桌上,然后在催促大家起来用早餐。奶奶的那份,嫂子总是放在碗里,然后送到奶奶的小屋里去。等到晴天的时候,嫂子不是给妈妈洗衣服,就是帮助奶奶洗头,一刻也不闲着。
看到嫂子对奶奶如此孝顺,对自己如此体贴,妈妈的脸上总是红一阵白一阵的,可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慢慢地,妈妈也时常到奶奶的小屋里坐坐,给奶奶送上一包蛋糕或者是饼干之类的食品。冬天到了,妈妈还特意购买了新棉花,给奶奶做了新的棉衣。至于“偏不偏心”的话题,妈妈从此不再提起了。
我知道,妈妈的的变化,全是因为嫂子。看,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壶
奶奶老早就吵着爷爷赶集时买把铝壶。那天逢集,爷爷便早早起来吃了饭,提着烟袋上了路。
将近中午,爷爷回来了,一进门就对奶奶嚷:“老婆子,壶买回来了!”
奶奶戴着花镜正在剥花生米,忙放下手里的簸箕凑上前来问:“试过没有?壶漏吗?”
“咳!人家是‘三包’产品,没问题!不信我灌上水给你看!”爷爷说着,走到水缸前,先舀了一瓢凉水,又打开壶盖。“嗯——?”爷爷猛地愣住了,慌忙放下手里的水瓢。
奶奶一看就唠叨开了:“这死老头子,都七老八十的人了,还这么毛手毛脚的,买把壶也是漏的!”奶奶还没说完、爷爷早提着壶出门了。
擦黑的时候,爷爷回来了,脸色阴沉沉的,奶奶一看就知道没换回壶来。爷爷只说了句:“集市早散了,没找见。”就向奶奶要过柜上的钥匙,把壶放进去锁上,又把钥匙挂在腰带间,奶奶见状,撇了撇嘴:“一把漏壶还锁起来,嘁!”
第二天,鸡叫两遍爷爷就起床了,提着壶又匆匆出门。一看爷爷那风风火火的样子,奶奶生怕他惹了祸,叫我跟上爷爷去看看。天已大亮,老远看见爷爷在饭店门前跟一个人说话,像是打听卖壶的人。爷爷见我来了,拉起我的手要我同去找那卖壶的人,我心想:坏了,爷爷一定是打算和人家吵起来时,让我帮一把。我跟着爷爷来到十五里外的张店。我们找到了张店供销社,一进门爷爷就认出了那个坐在柜台后低头抽烟的售货员。
“同志,这是你卖给我的一把壶……”
“怎么,换壶?看墙上写的!”那人无精打采地指着墙上说。
爷爷朝墙上瞄了一眼,那上面一张红纸赫然写着:商品售出,概不退换。
“其实,我不是来换壶的。这壶里有二百五十多元钱……”爷爷语音没落,那人就猛地站起来,转出柜台,双手抓住爷爷的双手:“老大爷,这可帮了我的大忙了……从昨天起我一直急得吃睡不香……”
回来的路上,爷爷高兴地哼起了家乡小调。我埋怨爷爷不早挑明这件事,让我们都蒙在鼓里,爷爷诡秘地一笑,俯在我的耳旁,嘱咐我不要告诉奶奶。
过了几天,我拿着一张登有爷爷事迹的报纸给奶奶看,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详细他讲给奶奶听。奶奶不满地说:“这死老头子,还不早告俺一声。准是怕俺拖他的后腿,俺才不要那昧心钱呢!不行,回头俺再跟他算账!”
七、具体事物表现抽象事物叫什么?
类比法,是一种最古老的认知思维与推测的方法,是对未知或不确定的对象与已知的对象进行归类比较,进而对未知或不确定对象提出猜测。如果未知的对象确实与某种已知的对方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则类比法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分类学就是由类比法演化而来。
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类比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
八、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新事物是指什么?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由事物发展的本质和新生事物的本性决定的。
旧事物是指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和旧事物并不是以事物出现的时间早晚来界定的,而是以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来进行区分的。
新事物产生之初,总是不完善的、弱小的,但它在与暂时强大的旧事物的斗争中,最终会取得胜利。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萌芽、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即抛弃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因素,吸取了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形成了它自身的特点,与旧事物相比较,新事物更完善、更高级、更优越,具有更强的适应力,因此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这是不可避免的。
九、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①是否符合客观规律;②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③是否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其中,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事物符合客观规律,那么它就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凡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凡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缺乏生命力,没有发展前途,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就是旧事物。
十、举例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内部的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这是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一;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杀事物之间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毫无区别的一团混沌,这是相对主义的特征之一。
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正确理解该内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把普遍联系理解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总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在这一点上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某一具体事物与另一具体事物是否有联系,则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的普遍性不仅指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还包括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联系。
(3)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等同于联系。联系的普遍性是联系的特征之一,另外,联系还具有客观性、多样性特征。
(4)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