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荷塘月色中独处的妙处指的是什么?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咋咋呼呼,努力搞热气氛,话题一刻都落不到地上。
可以对着新认识的朋友礼貌而不失热络地讲上两个小时,察言观色确保对方感觉良好——对我的,对环境的,对自己的。
可是我也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握着手机看那些几百年没人看过的冷僻番剧,会坐一个下午填一首格律诗,会在群情热烈的时候适时地开始微笑,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大家都开始说没有人顾着听。
像个人陈述中说的那样,我是个多面派。
喧嚣与冷静,热情与平和,狂妄与温柔,包括善良与邪恶。可这有什么不好呢,每个人都不止一副面孔用以对待不同的人,只是我也许更明显一些。
不用怕,不管你见到的是哪一面,那都是真实的我啊。
二、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的妙处?
“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中“空”字的妙处:
1、“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空”是“只,只有”的意思。“昔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侧重的是空间上的虚无。人去楼空,衬托得独自登临黄鹤楼的诗人孤独、渺小,内心空荡。
2、“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是“徒然,只不过”(《王力古汉语字典》)的意思。广阔的天空中“黄鹤一去不复返”,“只有白云徒然地飘飘悠悠,天空更显得浩瀚无涯,一片空寂。人去楼空,天上更是空。”这强调的是空间上的“空”。而白云历时千年仍徒然悠悠,这强调的是时间上的“空”。鹤去楼空,物是人非,既衬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又令诗人生发世事沧桑的惆怅。
出自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话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赏析: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三、独处是一种美德的句子?
1、独处时,静下来思考。同是半杯水,有人看是半满,有人看是半空。同是风雨交加,有人叹天气无常,有人盼雨后彩虹。同样是冬天,有人怨冰天雪地,有人想春天已不远。同样是逆境,有人叹命运不公,有人在汲取经验反省自己。人生快乐与否,其实只是一个心态问题。
2、独处,是一种真实的美丽。独处时,静美、温馨,随之而来:独处时,贫穷也富有,寂寞也温柔。漫步水边,感受一份清灵;默闻花香,聆听一声鸟鸣;捧一品香茗,在难得的宁静中,去自然中解读生活,放逐心灵;让自己成为一只空灵的竹箫,用音乐来诠释对浪漫的渴求。独处,让生命豁达,让生命淡然,让生命成为美丽的真实。
3、婚姻有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对独处造成威胁。对于一个珍爱心灵生活的人来说,独处无疑是一种神圣的需要。不过,如果双方都能够领会此种需要,并且做出适当的安排,我相信是可以把婚姻对独处的威胁减低到最小限度的。
4、独处的确是一种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感受。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四、可独处亦可群居是谁说的?
答,可独处亦可群居是朱自清说的。
出自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第三段中的句子,全段如文: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 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 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五、一个人独处的妙处并用比喻和通感?
通感是文学理论术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通感技巧的作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扩展资料:
通感运用范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2、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六、关于独处的名言警句?
1、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纪伯伦(黎巴嫩)
2、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
——三木清(日本)
3、孤独与高贵的思想为伍的人,是决不会孤独的。
——菲力蒲·西登尼(英国)
4、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
——周国平(中国)
5、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培根(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