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小儿疳证的常见病因?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2-06-01 17:53   点击:219  编辑:凤山   手机版

疳证又名疳积,现代医学称营养不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全身虚弱赢瘦,面黄发枯等小儿常见的慢性病证。本病起病缓慢,病程愈长,病情亦随之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前人列为小儿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之一。“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于多食肥甘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肤枯槁,气血津液不足的临床征象。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证。其病变在脾胃,故有“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论述。疳证是虚实并见的夹杂证候,所以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以及“疳之为病,皆虚使然”之说。故疳证不治,可传余脏,除脾胃病外,他脏亦受影响。此外,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先天畸形的兔唇,狼咽以及寄生虫病,肺痨及其因长期患慢性病而引起的消瘦,均不属疳证范畴。一、病因病机本病的原因虽有不同,而导致脾脏虚弱的病理结果则同。分别阐述如下。(1)饮食不节,脾胃损伤: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喂养必须定质、定时、定量。一切饮食的调配,必须与脾胃受纳运化之机相适应。小儿脾胃薄弱,若乳食无度,或恣啖肥甘生冷,壅滞中州,脾气不运,往往形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受伤,乳食之精微无从运化,对脏腑气血缺乏供养,渐至身体赢弱,气液亏损,终成疳证。故疳证往往与积滞有密切的联系,而二者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临床须加以鉴别。此类病候,每多虚实并见,或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应结合具体见证,予以诊治。(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疳证以乳儿期或断乳后最易出现,其中又以人工喂养更易发生。主要由于喂养的物品,不适合婴幼儿身体的需要,或不符合脾胃运化的机能,时日渐久,便致营养失调,身体日趋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小儿因脾胃薄弱的关系,对各种食物不易消化吸收,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滞气机,吐泻等证,往往随之出现。吐泻愈多,津液愈耗,渐至形神虚惫,体力不支,内则痰食壅滞,外则易感时邪,由此而导致不良后果者,亦非罕见。(3)感染诸虫,转化成疳:小儿脾胃薄弱,且不懂卫生常识,容易感染诸虫。患虫证以后,如病情轻浅,时间不长,对脾脏运化功能的破坏和对身体营养的影响不严重者,则仍属一般虫证范围。若虫证病情发展,经久不愈,以致脾脏运化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身体营养不良,气血虚弱,肌肤瘦弱,精神疲惫的,便是由虫证而转化成疳。故虫证与疳证具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其中不仅是病情轻重浅深的不同,更主要的是疾病的机理和病变的过程均有所区别。又有些疳证的病儿,由于脾胃薄弱,或兼有湿热内蕴的,亦容易兼患虫证。因此疳证与虫证往往错综复杂,故古人治疳药方,多兼有驱虫之品,即属此理。(4)久病伤阴,液枯成病:温热,咳喘,泄泻久治不愈,脾胃受损,纳谷转呆;加之久病阴虚火旺,精液受损,肌肉日渐瘦削。身如火灼,毛发焦稀,唇干口渴。

1、定义:由于摄入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肌体消耗自身组织,出现体重不增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脂肪逐渐消失、肌肉萎缩,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的一种疾病。2.临床特征: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形体消瘦,面黄发枯,肚腹胀大,青筋暴露。3.发病情况:多见于3岁以下。4.“疳”有两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言其病因;其二“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赢瘦―述其病机和症状。5.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6.预后:起病缓慢,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脱,卒然变险。7.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8.关于分类问题,古代医家认识不一:五脏分类―脾疳、肝疳、心疳、肺疳、肾疳;病因分类―如蛔疳、食疳、哺乳疳;患病部位分类―如眼疳、鼻疳、口疳等。目前遵从古代资料,结合病程与证候特点,执简驭繁,将疳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