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根据临床及病理检查将本病主要分为何杰金病(Hodgkin's lymphoma,HD)及非何杰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两种类型。其恶性程度不一,由淋巴组织细胞系统恶性增生所引起,多发生在淋巴结内,临床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亦可伴有肝、脾肿大,晚期可出现衰竭和恶病质。本病多见于中、青年,男女之比为3:1,约5%一6%的病例有家族史。淋巴瘤经过治疗后的存活期与疾病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HD放化疗后的5年生存率为80.5%10年生存率为66.5%;低度恶性NHL中数生存期为5.1-7.2年,中度恶性为1.5-3.4年,高度恶性为0.7-2.0年。在同-类型中,病期越早,预后越好;在同一类型和病期中,儿童和老年人的预后较差。
病因
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病毒学说最受重视,尤其与EB关系密切。1964年Epstein等首先从非洲儿童Burkitt淋巴瘤组织传代培养中分离出EB病毒后,认为这种DNA疱疹型病毒可引起人类B淋巴细胞的恶性变而致Burkitt淋巴瘤。在80%的此类病人中,其血清EB病毒抗体滴度明显增高;而在同地区非Burkitt淋巴瘤病人血清中,其滴度增高者仅14%。在这些抗体滴度增高患者中日后发生Burkitt淋巴瘤的机会明显增多,加上本病在非洲儿童中有明显的地方流行发病情况,因此说明EB病毒可能是Burkitt淋巴瘤的病因。此外,在20%HD的Reed-Sternberg(R-S)细咆中,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发现EB病毒。但EB病毒与淋巴瘤的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明确。
另一种病毒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与HD的关系也一直受到流行病和临床专家的关注。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曾发现患IM后HD的发病率确有增加趋势,且在IM患者的淋巴结中偶可发现R-S细胞。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始,又发现逆转录病毒与某些淋巴瘤的发病有密切关系1976年发现成人T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明显的家族集中趋势,且呈季节性地区性流行,HTLV-1被证明为这种成人T细,巴瘤的病因。同样,另一种逆转录病毒HTLV-V近已被认为与皮肤T细胞皮淋巴瘤-蕈样肉芽肿的发病有关。另外恶性淋巴瘤还可能与某些细菌感染、免疫缺损、免疫性疾病、电离辐射、遗传因素等有关。